来源:汽车之家
2025-09-23 21:36:55
(原标题:L3 自动驾驶坑在哪?系统抢方向盘还担责?车企/供应商路在何方?)
[汽车之家 技术] 9月21号,汽车之家举办了全球AI科技大会,这次会议上汽车供应商、车企智能化负责人共聚一堂,在自动驾驶这个领域带来不少的思维碰撞和新奇的想法。本篇文章,我就其中一个非常有争议和有趣的话题:“L3 是简化的 L4,而不是 L2 + 的升级。”展开聊聊,也欢迎各位网友在评论区交流探讨。
想必大家看到这个话题,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想首先要明白自动驾驶的核心分级差别:
L2 及以下都是人开车 ——L1 是定速巡航,L2 多了车道保持,两者差异不大;但 L2 到 L3、L4 是关键分界,L3 及以上是机器主导。
L3 级需 “人兜底”:机器会主动喊 “我不行了,你来接管”—— 喊了人没接,出问题人负责;没喊就出问题,机器负责。
L4 是限定区域(ODD)的无人驾驶:能开的区域(比如特定园区、高速)全由机器控,车内哪怕是小孩、老人也不用管,方向盘甚至无需具备驾驶功能。而 L4 和 L5 的区别在于,L4 有场景 / 区域限制,L5 是所有场景都能自动驾驶。
了解了这个分级,我们再来看 L3。根据法规对 L3 的要求,L3 的自动驾驶要求系统在发现问题后,要跟驾驶员告知前方的问题,如果系统有告知,出了问题责任在人,如果系统无告知,出了问题责任在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发现了前方的问题,那你避让或者绕开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让人再去操作呢?这就是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都十分疑惑的地方。
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说,L2 的能力无法满足 L3,而 L4 对于 L3 来说却是降维打击。这种 “降维打击” 在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上已经显现。
比如奔驰虽然早在 2022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获欧盟认证的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 DRIVE PILOT,但实际落地场景却严格限定在 “德国高速、交通流量大、车速不超过 60km/h” 的范围内,且仅在少数车型上搭载 —— 本质上更像一场 “技术秀”,而非规模化解决方案。
反观国内,华为、小鹏等企业几乎都跳过了 L3 的明确宣称,转而深耕 “L2+”(如小鹏 XNGP、华为 ADS 4.0):既能实现高速、城区道路的高阶辅助驾驶,又因仍将 “最终控制权” 归于人类,避开了 L3 的责任认定难题。(虽然华为也喊过L3,但后来因为法律等问问不再宣传)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法规与用户习惯的错配。欧洲虽为 L3 开放了法规窗口,但国内至今未出台统一的 L3 级自动驾驶责任划分标准 —— 比如 “系统告知接管后,驾驶员需要多久反应?”“如果因天气原因导致系统误判,责任归谁?” 这些模糊地带让车企不敢贸然投入。
而从用户端来看,L3 的 “人机接管切换” 反而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曾做过测试,驾驶员在 L3 模式下放松警惕后,需要至少 3-5 秒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而高速行驶中,1 秒的延迟就可能导致车辆冲出 50 米,这显然与 “安全” 的核心诉求相悖。还有成本这道坎。
L3 需要在 L2 的基础上强化传感器冗余(比如额外增加激光雷达、高精度毫米波雷达)和算法决策能力,才能实现 “发现问题后提醒人类”;但 L4 的技术架构(如多激光雷达 + Orin/Xavier 级芯片 + 高精地图)本就包含这些能力,只是通过软件锁定了使用场景。
换句话说,车企花在 L3 上的研发成本,很多都能直接复用在 L4 上,但 L3 却无法带来 “无人驾驶” 的核心体验升级 —— 这种 “投入产出比失衡”,让更多企业选择 “跳过 L3,直接攻坚 L4 的特定场景”,比如百度 Apollo 的 Robotaxi、滴滴的自动驾驶货运,都是先从 “无安全员、固定路线” 的 L4 落地开始,再逐步向普通乘用车渗透。
佑驾创新最新发布的L4物流车,专为无人载货场景打造
当然,也有少数声音认为 L3 是 “必要过渡”:比如一些传统车企觉得,用户需要一个 “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 的适应过程,L3 可以帮用户建立对机器的信任。但从当前行业动态来看,这种声音正在减弱 ——2024 年以来,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纷纷缩减 L3 研发投入,转而与 Waymo、Mobileye 等公司合作开发 L4 技术,本质上就是认可了 “L2+→L4” 的跳跃式路线。(图/文 汽车之家 冷晓阳)
快科技
2025-09-23
快科技
2025-09-23
快科技
2025-09-23
汽车之家
2025-09-23
快科技
2025-09-23
快科技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