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教育告别象牙塔:实践成果可抵论文,学生站上生产一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3 17:24:34

(原标题:教育告别象牙塔:实践成果可抵论文,学生站上生产一线)

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李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国务院新闻办9月23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

“十四五”期间,教育在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为我国经济保持韧性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情况如何,职业教育如何支撑产业升级,高校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新作为?一系列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发布会上得到了回应。

打破传统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双一流”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也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

怀进鹏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80%的博士,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涌现出一批“挑大梁”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聚焦卓越工程师这一战略人才力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瞄准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从平台、制度和机制上落实产教融合培养,由校企共同招生,共出师资,共建课程,共同面对企业和市场提出的挑战性创新课题,并共享成果,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向奔赴。

怀进鹏说,“过去都是以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我们作了重大改革,落实学位法,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获得硕博士学位,在今年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这成为人才培养打破传统评价标准、接轨创新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突破。”

张百川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2022级硕士生,也是全国首批以实践成果完成学业的工程硕士的一员,目前已在联培企业就业。

在企业专业实践期间,张百川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完成1件专利初稿。

“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我认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它的要求和难度更高于学位论文,更适用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更能体现申请者的应用创新能力,也更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更加适配。” 张百川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些学院有的设立在大学,有的设立在企业。其中,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企业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等。

今年,首届专项试点的2100多名工程硕士已经毕业。明年,首届工程博士将毕业。

怀进鹏还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优势企业合作,共同建设面向中西部、面向国际合作的高等研究院这一新型平台,精准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全国范围内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发展,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形成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会聚中西部、支援中西部建设的新气象。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期间,75%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来自于高校,超过5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来自高校。

高校在服务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新作为? 

怀进鹏介绍,“我们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布局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汇聚产学研和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的支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快速概念验证熟化,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前,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中心作为首个区域中心,一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建成了28个公共转化平台,对接高校成果4800多项,近180项落地进行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发挥产业、国际化和金融优势,正在加快打造国际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北京中心已经启动建设。

同时,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领军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超过了200多个,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西安交通大学的“创新港”,构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2月,深圳理工大学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共建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是落实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一个产学研平台。

该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院既是深圳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科研载体,也是该领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比较年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经建成多所学院和研究院,并实现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研究院除了科研,还特别注重将科研成果在产业中转化落地。”她说。

“可以说,一批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对科技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显著贡献。” 怀进鹏说。

怀进鹏还介绍,我国持续加强“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推进国家学院试点建设,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启动实施国家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先期已经在9大领域部署100多个学科先导项目。

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升级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产业升级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中职学校有9302所,高职有1562所,职业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12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

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介绍,“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点1.2万个,年均调整达到10%;专业点的50%为工程、技术类专业。新增63所职业本科学校,52所普通高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熊四皓介绍,组织校校联合、企企联手、校企对接,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生产资源、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真实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实战本领。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投资5600多万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广州数控、广州明珞等龙头企业成立“现场工程师”班。在班里,校企共同研讨设计,实行“工学交替”“五级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年学习,让学生变成合格员工。

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总监魏文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智能制造场景复杂多变,需要学生掌握跨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因此“现场工程师”班要通过双导师制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熊四皓说。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