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3 12:51:43
(原标题:统筹开放与安全 中国资本市场“朋友圈”五年跃迁)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庞华玮
“十四五”收官,中国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开放“成绩单”。
“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9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了在“十四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情况。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吴清说。
从外资机构抢滩布局到中资企业扬帆出海,一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深层次变革,正推动中国资市场扩大开放、与全球市场实现“双向奔赴”。
过去五年,“十四五”规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从市场准入到规则对接,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统筹开放与安全,稳妥有序推进市场、产品和机构双向开放。”吴清指出。
吴清介绍,“十四五”期间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条”,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通过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为境外投资者营造了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展业。
二是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建立健全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制度,吸引境外中长期资金。
三是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安排,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自2023年3月31日起施行《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指引,将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纳入备案管理,更好支持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融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 2月发布实施《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将沪伦通境内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德国。
此外,证监会持续拓展外商可投资期货期权特定品种范少围,拓展ETF互联互通机制,丰富跨境投资产品,持续为境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监管环境。
从近期相关部门释放的一系列政策信号看,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未来还将推出更多举措。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是高质量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外资机构积极参与中国市场。
从机构准入来看,“十四五”期间,证监会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包括摩根大通、高盛、渣打证券、法巴证券等4家国际投行获批在华设立独资券商,路博迈、贝莱德等9家全球资管巨头纷纷设立全资公募基金。
从市场开放来看,截至2025年8月底,共有 907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持股规模9493亿元。同时,外资持有A股市值已达3.4万亿元人民币、占比达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比如A股成功纳入了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知名主要指数。这意味着大量跟踪这些指数的被动资金需要配置A股资产,提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对此,吴清表示,下一步要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
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不仅是外资机构走进来投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
从企业境外上市来看,"十四五"期间,共有269家境内企业实现了境外上市,其中,有23家境内上市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它们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助力自身发展,既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公司治理水平,同时也让全球投资者分享了中国的增长红利。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规则接轨”与“市场吸引力”双轮驱动,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扩容、外资准入门槛降低、监管规则与国际对标。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中国仍将继续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重点在于深化市场互联互通、优化跨境投融资制度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使中国资本市场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