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1 20:34:55
(原标题:手机屏幕之变:厂商与面板巨头捆绑改写行业规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厦门报道
9月19日,深天马A(000050.SZ)发布了OLED技术品牌“天工屏”。 抛开眼花缭乱的技术参数和品牌宣传话术不谈,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天马天工屏与OPPO独家定制了“全场景真1nit明眸护眼屏”,并将在OPPO下一代旗舰Find X9系列首发搭载。
OPPO副总裁、硬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刘畅介绍,OPPO首创的屏幕双产线模式,掌控该屏的设计、封装、生产、调试技术全流程,从发光材料、驱动芯片、到校准算法均由 OPPO 定制和研发,把控屏幕显示素质。
不仅是明眸护眼屏,“东方屏”是京东方与一加联合研发的屏幕技术,首发机型是一加12;小米与TCL华星近十年的合作升级为“创新显示联合实验室”;即便是苹果与三星这对“既是对手又是伙伴”的特殊组合,也通过严苛标准与订单牵引,共同定义了多项行业核心技术标准。
长期以来,手机厂商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维持着相对传统的“采购方-供应商”关系。手机厂商提出需求,面板厂提供相应规格的产品。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的“红海”,单纯的硬件堆砌已难以构建差异化优势。
屏幕品质与体验决定了手机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合作范式应运而生:手机厂商不再满足于扮演一个被动的“采购者”,而是深度介入到屏幕技术的定义、研发、乃至生产环节,与面板巨头结成“联合研发、深度定制、独家供应”的战略共创伙伴。
这种从“采购”到“共创”的转变,是手机行业竞争从产品层面向供应链层面延伸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加速了技术的迭代,也正在重塑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权力格局。
面板厂商与手机厂合作愈发紧密
以往大多数情况下,是面板厂造好屏幕后交给手机厂商组装,手机厂商只是单纯的“采购者”,但这也让手机厂商对屏幕的把控更加被动。
随着行业进入白热化,这就要求手机厂商更加能够细致挖掘到用户的需求,并嵌入到生产过程中。
据记者了解,OPPO不仅与天马定制了一条专属产线,还投入超10亿资金建立了国内自有的“显示科学产线”。这一“双产线”模式让OPPO能够掌控从屏幕设计、发光材料定制、驱动芯片研发,到封装、生产、调试等流程。不只是上下游,而是嵌入到生产流程。
这种模式让屏幕从一个外部采购的“黑盒”,转变为一个完全自主可控、可深度定制的“白盒”。OPPO从中构建了自身技术壁垒,形成了“买好屏”向“定义好屏”转变,将供应链能力转化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OPPO与天马是“极致整合”,那么小米与TCL华星的合作则更像是一场长达近十年的共生进化。双方通过建立“创新显示联合实验室”,形成了一个从技术预研、标准定义、联合开发到规模量产的完整闭环,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据报道,该实验室一期成立于2021年,并于2025年7月揭幕了二期。它打通了从预研到量产的关键路径,构建了“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验证”的协同创新机制,缩短了新技术的落地周期。
对于TCL华星,小米巨大的出货量和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为其提供了一个技术“试验田”和规模化“出口”,帮助其快速验证、迭代技术,并迅速提升在高端OLED市场的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三星显示与苹果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微妙,双方既是规模最大的客户与供应商,也是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终极竞争对手。在这种独特的“竞合”关系中,苹果通过其严苛的标准、巨大的订单和前瞻性的技术需求,不断“鞭策”三星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主导着整个行业的技术走向。
苹果与三星的合作,几乎定义了过去十年智能手机屏幕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
例如,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的普及,该技术能够实现最高120Hz的自适应刷新率,是平衡流畅体验与电池续航的关键。尽管三星率先在自家手机上使用,但正是苹果从iPhone 13 Pro系列开始的大规模采用,才真正将LTPO技术推向了行业标准的高度,并迫使整个安卓阵营快速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从不依赖单一供应商,其著名的“供应商多元化”策略,在引入三星的同时,积极扶持LG Display和京东方(BOE)进入其供应链体系,制造了一种“控制下的竞争”,迫使三星必须不断拿出最顶尖的技术和最具竞争力的价格,才能保住其最大订单。
连锁反应:重塑行业格局与价值链
手机厂商与面板巨头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至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这种深度捆绑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技术的迭代速度以及市场的竞争法则。
传统的手机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品牌方位于顶端,向下逐级采购零部件。然而,深度合作模式正在将这种线性的、单向的链条,重构为网状的、双向的“产业联盟”。
曾几何时,中国的手机品牌想要最顶级的AMOLED屏幕,几乎别无选择。但随着京东方、TCL华星、天马等中国面板厂商的崛起,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
集邦咨询TrendForce预测,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市场的份额有望突破70%。这种市场份额的结构性变化,为手机厂商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赋予了它们更强的议价能力。
其次合作模式本身发生了质的演进,传统的ODM模式下,面板厂设计并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手机厂商贴牌采购。而如今,以“联合实验室”为代表的新模式,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手机厂商提供精准的市场需求、产品定义和海量订单,面板厂则贡献其在材料、工艺上的专业能力。供应链关系从简单的买卖,转变为深度绑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及高科技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推动了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确保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应成为企业的核心关切。国产手机品牌与国产面板厂商的深度捆绑,不仅是追求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的商业选择,更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必然战略举措。
当处理器性能普遍过剩、影像能力趋于同质化时,屏幕便成为了手机厂商寻求差异化突破的核心战场。深度合作模式极大地加速了这一领域的“技术内卷”,并将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早期屏幕大多围绕分辨率、刷新率等宏观参数竞争,而现在竞争的焦点已经下沉到底层的技术领域。例如,天马和OPPO通过自研算法和芯片级校准实现1nit超低亮度下的精准控光,这些以前鲜少被留意的微观技术,如今被推到台前,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标签。
在传统模式下,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长,且面临量产良率、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而联合研发模式让手机厂商在技术预研阶段就介入,将市场需求与技术实现路径对齐,从而大大缩短了从实验室到货架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定制和联合研发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这些成本是否会最终传导至产品售价,从而推高旗舰手机的整体价格,这考验着厂商在技术溢价和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平衡能力。
另一方面,独家定制的屏幕也意味着其通用性的降低,消费者会面临着更高的维修成本,从长远看,行业是在更深的定制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是会在竞争中逐渐形成新的、更高阶的行业标准,这是一个值得持续观察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观点
2025-09-21
观点
2025-09-21
中国网财经
2025-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