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9 21:00:45
(原标题:详解“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答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9月1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出席会议。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延续了持续向好态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黄润秋介绍,“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坚实基础。”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黄润秋以 “五个新” 概括 “十四五”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用一组组数据展现环境质量 “看得见的改善”。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 黄润秋开篇便亮出关键成果。他介绍,“十四五” 期间,我国累计完成北方地区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36万余个入河排污口、6.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完成 “查、测、溯、治”,3000多条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在统筹 “发展与保护” 方面,黄润秋透露,我国通过严把 “两高” 项目准入关,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十四五” 以来,“两高” 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而风电、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2025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1.46万个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得环评审批,总投资达6.28万亿元。山东青岛服装企业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每年可以节水10万吨;河北唐山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摆脱 烟尘蔽日的景象,这些案例成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注脚。
对于美丽中国建设,黄润秋表示,将选取5个左右的省份、50个左右的城市、100个左右的县,开展先行区探索,到2027年取得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带动形成提质扩面、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坚持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将全国2573个河湖水体列入国家清单,目前已推出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坚持“一湾一策”,实施美丽海湾提质增效行动,推出了31个优秀案例,并且在厦门、秦皇岛等7个城市探索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展望“十五五”,黄润秋表示,将锚定目标、接续努力,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一是地域范围“全覆盖”。着力破解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二是环境要素“全打通”。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三是发展方式“全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四是治理能力“全提升”。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的短板,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组合拳”。
“不搞挂牌创建和层层评比,要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际成果。” 黄润秋强调。
针对 “双碳” 目标与固体废物治理两大热点,李高披露多项关键进展,既有碳市场的 “规模突破”,也有固废整治的 “攻坚计划”。
在碳市场建设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5年9月18日,累计成交7.14亿吨,成交额489.61亿元。” 李高介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步启动,30余项制度规范落地,碳足迹管理也走在全球前列 ——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上线,联合国环境署评价 “没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快速地推动碳足迹工作”。
面对每年超110亿吨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李高坦言 “治理仍是短板”:历年累积堆存工业固废超330亿吨,占地超3500平方公里,非法倾倒时有发生。对此,我国已启动专项整治,包括:2027年完成磷石膏库、垃圾填埋场污染隐患排查,2030年完成重金属隐患整治;重点打击非法倾倒固废及废电器、废动力电池、风电机组 “新三样” 非法拆解。目前,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2.23亿吨/年,生活垃圾焚烧能力114.1万吨/天,较 “十三五” 末分别增长58.8%和72.4%。
此外,“十四五” 已发布的430项生态环境标准(含32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成为治污 “硬约束”。李高举例,焦化工业标准实施后每年可削减挥发性有机物60万吨,玻璃工业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2024年玻璃纤维产量、出口量较2021年增长超20%,“标准提升既减污又促产业升级”。
今年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创立10周年。
“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已开展4批次,35万件群众举报绝大多数办结。” 于会文披露,截至2025年6月,第一轮督察3294项整改任务基本完成,第二轮2164项完成率超85%,长江、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262个问题九成整改。广东练江从 “黑臭河” 变 “生态河”,成为督察推动整改的典型案例。
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提升利用非现场方式和数智化手段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三个转变”,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转变,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转变。
于会文介绍,7.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12.5万个水、大气主要排放口都纳入自动监控,实时管住了65%以上的污染物排放。以地表水监测为例,通过无人机自动采样,耗时可以节约70%以上,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分析测试环节,“黑灯实验室”可以实现即使是关灯无人值守,也能自动连续完成分析测试工作,效率相对人工提升8倍以上。在监测设备的改造方面,实现了水、大气自动监测站以及仪器设备状态诊断和维护的智能化。经过改造后的站点,运行维护频次将由每周1次减少到每月1次,人工参与度降低70%以上。目前,已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4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化改造。
“非现场执法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今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了30%,但各地问题的发现率却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 于会文强调,规范涉企执法检查,针对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低效执法,不是不执法、少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而是要提高执法的精准性、规范化和威慑力。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全国已划定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形成‘一张底图’。” 郭芳介绍,“两级、三类、一清单” 的分区管控体系实现全覆盖,输入项目位置就能自动研判环保准入条件。以电镀企业为例,分区管控要求其进专门园区,共享治污设施,环评可简化;31个轻污染行业试点 “取消环评审批,直接纳入排污许可”,深圳、常州已率先实践。“分区管控明底线,环评强措施,排污许可控排放,三者形成管理闭环。”
在全球治理方面,我国既是 “引领者” 也是 “贡献者”:推动达成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启动 “昆明基金”;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300多期环保培训,参训超1万人次;“非洲光带” 项目帮5万户家庭解决照明,肯尼亚蒙内铁路设14处动物通道保障迁徙。郭芳表示,中国企业还向全球输出绿色技术——阿联酋沙漠零能耗降温系统、南非塔式光热电站,“未来将继续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和讯财经
2025-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智通财经
2025-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