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9 20:35:47

(原标题: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早上从上海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嘉兴,随后赶去苏州开会,晚上回上海,一天就可以实现跨城往返。今年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后,各地来往嘉兴更加方便,也会带来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的集聚。”嘉兴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磊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经常往来上海、嘉兴、苏州等城市。此前,张磊在苏州成立了苏州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频谱领域的创业,后续为低空产业应用做配套。

如果乘坐高铁,张磊行程所需时间还会缩短,从上海出发到嘉兴仅需半小时,到苏州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日益紧密相连,产业趋于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

世界级城市群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被列入其中,也是唯一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在不同层面展现出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今年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科创企业出圈,中国的大模型企业创新影响波及全球。此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China Travel”种草,从上海的外滩观光,再到进阶版的苏州园林游,长三角城市群的不少城市成为外国游客打卡点。

这些现象级爆发,对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来说,仅是一斑,但窥之可见全豹。

(上海外滩夜景,拍摄:柳宁馨)

划“圈”进“群”

在卫星拍摄的我国城市灯光夜景图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东部最闪亮的区域。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7市。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三角城市群更多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处于在国内打头阵的方队。

所谓打造“世界级”,更强调的是创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个重要的样本和案例。从新质生产力来看,发展高技术产业要通过长三角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具体落实下去,让社会力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组织、团结起来,参与全球高端产业竞争。

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需要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实,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不是一个新概念,存续时间超过60年,但之前内容不够具体,比较空泛,而现在则赋予了非常具体的内容,在产业合作、交通联通等多方面,有规划蓝图、重点项目、实施安排、效益保障等一体化措施,真正让产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人民提升幸福感,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变迁,我国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也发生变化,19个城市群主体形态日渐明确,都市圈也迅速推进同城化合作。

在我国,城市群概念比都市圈概念更早提出。早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就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19个城市群。2015年以来,在这19个城市群中,先后有京津冀、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四个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将安徽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正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心区为27座城市。

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都市圈概念最早在2014年我国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被引入,2019年,我国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的现代化城市圈,强调核心大都市支撑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批复17个国家级都市圈。

长三角有6个都市圈,分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其中,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已获批国家级都市圈。

(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拍摄:柳宁馨)

在长三角,城市群概念落地的关键是“一体化”。今年6月7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同期的论坛上签署了成立长三角数智文化产业基金协议、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合作共建框架协议、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海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

早在2005年,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后续形成传统,在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现代化产业等多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有着比较广泛的联系,一是交通联系,二是产业联系,多个城市联合完善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当前的关注重点,一体化文化发挥着辅助作用,生态合作处在不断强化之中。

“这也是要发展城市群的关键原因,要看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建设是否在城市群范围内,通过搭建产业互动合作空间框架,为企业之间合作、城市群经济发展奠定牢固的平台基础。”曾刚说。

与都市圈概念紧密联系的则是“同城化”,这意味着,都市圈是在城市内部,为了保障居民就业、公共服务,为同一都市圈内居民提供更广大的空间活动范围,为多个临近城市共享其他生活条件、工作机会提供可能。

曾刚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个大框架,其中又包括6个都市圈,这6个组团非常紧密地把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就业、生活需求融合起来,促进都市圈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共享同城化的便利。

都市圈有助于解决城市内部、城市之间管理碎片化的问题,例如在生态系统治理方面,河流、湖泊等跨行政区域的协同治理,在都市圈内能够更好地进行责任划分和联合行动。

“都市圈小,城市群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包括基础设施、人口管理、产业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内容。”曾刚说。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城市群、都市圈新定义城市发展的体系。大都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化,这是全球的总体趋势,都市圈和城市群更是如此。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拥有9个万亿GDP城市,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这是城市群中的先锋队。

曾刚认为,在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需要明确各自关键功能、重要平台、重点任务,要有促进城市间合作的责任担当。通过建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扬长避短,协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多中心城市的产业协作

经济发展有其市场化规律,产业链的延伸也早已跨越行政边界。

长三角城市群跨省份协作因交通而落地,也因产业合作越来越深。

2024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经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天超200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

今年6月1日,“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正式运营,该路线从上海出发,经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最终又回到上海。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轨道交通优势在于高铁密度比较高,相互之间联通性较强,特别是融资、运营机制比较灵活。在长三角,高铁要更多发挥联系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的主导作用,串联起不同层级城市,不再局限于主要城市、大城市间的联通。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三角的高铁密度还不算高,未来建设的高铁可能会进一步往中小城市方向延伸。同时,进一步提升运行速度、服务质量,鼓励更多民营资本参与高铁的建设与运营。”曾刚表示。

在长三角,一个产业集群有多个重要基地,也进一步形成广阔的产业网络。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是汽车主要产业链所在城市,江苏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城市是常州,上海临港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镇,安徽的芜湖和合肥同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在曾刚看来,长三角众多选择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关系,而是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例如,上海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安徽更多集中在生产加工,目前安徽已经是中国汽车第一大省,跨地域合作成效显著。

“多中心的概念意味着不是某个城市在产业中居于绝对垄断的地位,而是不同城市互有所长、彼此融合、相互依存。就像上海和苏州,上海的优势在于生物医药的研发,上海为苏州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纳米科技领域,苏州则向上海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上海纳米产业发展。”曾刚表示。

(杭州文三数字街区的AI展馆,拍摄:柳宁馨)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在科创资源、海外合作、国际金融、全球交通枢纽方面有明显优势,有更综合的科创实力。其他的节点城市也有明显特色,南京近年来软件行业增长较快,苏州、常州等江苏主要城市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突出优势,杭州的民营经济和数字技术也独具特色。

“在长三角城市群,首先这些城市自身有科创和产业特色,其次城市之间通过合作方式互相融合、优势补充,整体的逻辑很明确。未来还需要打通更多的行政壁垒和传统的区域边界思维,更多发挥市场化作用,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早日实现。”曾刚说。

参与世界级竞争

从国际视角看,长三角城市群会走出怎样独特的发展之路?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分别是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在曾刚看来,和其他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硬件发展设施、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数量还有一些差距,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奋起直追。

“长三角城市群后发优势也带来发展潜力,近10年来成长性很好。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腹地非常广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和最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城市带构成国内最大的产业走廊,加上长三角通江达海,与海外合作也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的包容文化特点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长三角城市群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曾刚说。

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首先依托于地理区位,刚好在沿江、沿海交汇处,海陆优势兼备。

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沿江发展起产业带和城市群,沿黄海、东海则拥有向海洋发展的战略优势,港口的硬件基础、开放的历史传统都延续下来。

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级的港口,也让长三角城市群与全球经贸往来愈加密切。2024年,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308条,连通全球五大洲主要港口,港口连通性指数位列全球第二。

其次,长三角地区拥有中国制造业重要产业走廊,且区域内各城市产业融合度比较高。

在产业方面,长三角的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明显,未来将瞄准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一些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例如低空经济、大飞机产业,未来瞄准的是世界级的产业竞争。

C919大飞机在长三角已初步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的跨省分工格局。长三角(含江西)已集聚全国超过1/3的大飞机装机配套供应商,产业链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上海聚焦大飞机总装制造与系统集成,拥有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中航机载等大飞机链主企业,引育结构大部段及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制造装备四大高端产业子链。江苏注重3D打印钛合金技术和复合材料,浙江参与机身装配和精密零件制造,安徽也聚焦生产大飞机的关键零部件。

2024年,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2025年,《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订,长三角将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飞机产业集群。

曾刚表示,商用大飞机生产制造门槛较高,也被称为工业上的明珠,只有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才有可能参与这一领域的全球竞争。从国际经验看,波音、空客背后既依托国家综合制造实力,也依靠全球产业链配套。因此,长三角如果未来期望发展大飞机生产制造产业链,需要参与全球要素配置,也需要产业能力进一步往高端延伸和整合。

“除了放眼长远的大飞机产业布局,在长三角,低空经济门槛相对低一些,近期发展潜力空间更加明显,长三角的产业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将更加明显,需要提前谋划、制定长三角城市之间在低空产业方面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曾刚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