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便民生活圈新政聚焦“一老一小”,2030年达成“百城万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9 20:17:00

(原标题:便民生活圈新政聚焦“一老一小”,2030年达成“百城万圈”)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张旭 北京报道

9月19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20项具体任务,突出“一老一小”,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向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扩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同日,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介绍,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建设便民生活圈,是保障民生、扩大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政策亮点在于以“试点+标杆”双轮驱动,既通过典型示范降低推广成本,又精准破解社区供给痛点。预计短期内可快速提升便民生活圈覆盖率,中长期则通过业态融合与模式创新,带动社区商业价值升级,最终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9月19日专题发布会现场,拍摄:张旭

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截至2025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李佳路表示,近年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便民生活圈建设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仅占全国城市社区的12.5%,部分社区传统业态多、新兴业态少,商品供给多、服务供给少,分散经营多、集中经营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明显差距。

《通知》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本次政策文件有三个新亮点。一是创新单元规划,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与详细规划单元的系统协同,缺什么、补什么,以若干社区为单元统筹设计便民生活圈的功能、结构、网点布局和建设规模。

李佳路表示,《通知》明确了五方面任务: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设施布局,推动业态升级,推动服务升级,推动管理升级。将利用3年时间持续开展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购物服务圈、体育健身圈、社区文化圈、健康医疗圈等圈圈相融,增加服务覆盖的密度、深度和广度。

同时,将加强整体规划设计,一圈一策分类建设,科学布局商业设施,发展街巷经济、社区经济,支持社区商业与公共服务、物业服务、绿地公园、体育场所等设施联动发展,提升集约化利用水平。

二是突出“一老一小”,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鼓励提供专业照护、精神慰藉、陪诊助医等基本服务,及老年食堂、社交休闲等品质服务,打造“银发金街”;鼓励商业场所开展适儿化改造,建设母婴设施,发展儿童书店、IP乐园、托育托管等,丰富亲子消费场景,打造“童趣乐园”。

三是丰富新型业态,引导配置特色餐饮、新式书店、宠物店等业态,鼓励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模式,发展自助寄存仓、寄卖店,引导代厨、整理收纳、宠物服务等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推动社区食堂科学定价、市场化运营,提供“六宜”(软、淡、素、少、温、鲜)老年餐,拓展送餐、烘焙、团购等服务。另外,还提出鼓励发展街巷经济、“小哥驿站”,开展便民生活服务月等措施。

洪勇分析称,便民生活圈从城市社区向县域延伸,并纳入文娱、休闲等多元业态,本质上是消费升级与需求升级双向作用的结果。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重心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品质化、体验式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例如,社区健身房、亲子餐厅、文化驿站等新兴场景的涌现,既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催生了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便民服务的边界,更推动社区商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跃迁,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洪勇说。

聚焦“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是社区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两个群体,此次政策文件,也把重点放在了老人和儿童两个群体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针对“一老一小”的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儿童照料和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均匀。老年人需要的更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协助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而儿童则需要安全的学习环境、丰富的课外活动及亲子互动空间。

李佳路介绍,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作为试点选取、建设、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补齐为老服务设施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依托社区商业中心、街区,打造一批“银发金街”,通过引导各类为老服务业态适当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效应,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一是更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小修小补”、老年用品店、老年美容店等业态合理布局,鼓励商业设施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益慈善组织等发展老年餐。支持设立医疗辅具与适老家居体验馆。支持对商业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爱心座椅、无障碍洗手间等,便利老年群体购物消费。

二是更好满足品质生活需求。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老年社交的会客厅。因地制宜设立书店、社区影院、微高压氧舱、理疗康复馆等业态。设立银发旅游列车、邮轮旅游、旅居康养宣传点,让老年人更舒适便捷地追寻幸福生活。

三是更好满足精神生活需求。鼓励社区开设声乐、舞蹈、摄影等课程,定期举办讲座、主题沙龙,培养并丰富老年人爱好。鼓励社区商业企业设立“适老化”岗位,让有意愿的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精气神更足,更有活力。

李佳路表示,除老年人之外,儿童也是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在便民生活圈中,我们将鼓励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场超市开展适儿化改造,建设母婴设施。依托社区商业中心、街区打造一批‘童趣乐园’,发展儿童书店、IP乐园、托育托管、亲子餐厅、青少年运动馆等,为广大家庭带娃‘搭把手’。”

政策的另一重点是发展托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表示,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发展托育服务既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支持政策。

“十四五”是托育服务发展的起步期,在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将扩充方便可及的社区托育作为重点,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服务。

杜希学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便民生活圈。一是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支持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多渠道增加普惠托位供给,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二是加大“空间”保障力度。指导各地落实场地、税费等优惠措施,落实新建小区与配套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市更新加快补充托育服务设施。

三是加大“质量”提升力度。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加强托育服务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

李佳路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把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作为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久久为功抓落实,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真正把一刻钟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

对于政策的亮点和预期效果,余丰慧表示,“政策明确了服务‘一老一小’的重点方向,增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政策还鼓励采用新技术手段,如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体验,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不仅有助于改善民生,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