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鳌头财经
2025-09-19 14:11:34
(原标题:英氏控股IPO冲刺:3.34亿募资背后业绩与质量双重隐忧)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夏路
出品丨鳌头财经
在婴幼儿辅食市场前景广阔的大背景下,行业龙头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氏”)向北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募资3.34亿元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
然而,IPO关键期,英氏遭遇北交所13项尖锐问询,代工模式占比超六成、研发投入不足1%、产品质量投诉增多等问题集中浮现,其IPO之路充满变数。
业绩增长背后的品质裂痕
英氏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实现营收11.32亿元,同比增长18.75%;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17.77%。
自2022年以来,英氏的业绩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营收从2022年的12.96亿元稳步增至2024年的19.74亿元。其中,婴幼儿辅食业务作为核心板块,贡献了超7成营收,稳稳地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前列,成为众多消费者信赖的选择。
但从长期视角来看,却隐藏着诸多隐患。2022年、2023年,其营收增速分别达到35.67%、37.3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2024年,营收增速却骤降至12.3%,近乎腰斩。与此同时,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无疑暗示着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许已经触顶,后续增长乏力。
业绩光鲜背后,质量问题频发。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位消费者纷纷反映,购买的未开封米粉产品中出现了“米虫”、黑色颗粒物等异物,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更有甚者,有消费者声称孩子食用后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直接触碰到了婴幼儿食品行业最为敏感的神经——食品安全。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英氏客服“高温杀菌无虫存活”的回应,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进一步暴露出其在危机公关方面的短板,无法有效安抚消费者的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质量投诉与财报数据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不得不引发市场对英氏增长质量的深度质疑:这种看似快速的增长,是否是以牺牲品质控制为代价换来的?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是否已经跟不上其扩张的步伐?
代工依赖与研发短板
招股书显示,英氏超过六成的营收依赖于代工生产。在2024年,委托产品采购金额占比高达55.1%,部分产品更是采用了外包模式。
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优势,它降低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大幅削弱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
公开资料表明,英氏的主要代工厂问题频出。
辽宁晟麦实业生产的火麻油曾被检出酸价超标,这一指标超标意味着油脂可能已经发生了变质,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佛山象尚食品则因排放超标被罚款19万元,这不仅反映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疏忽,也让人对其生产管理能力和质量把控能力产生怀疑。
北交所问询函直指代工厂生产安全处罚问题,这无疑凸显了英氏商业模式的核心弱点——当超过半数的产品生产外包时,企业如何确保代工厂能够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又该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产品质量不受影响?
与代工依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氏在研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2022年—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不足营收的1%;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销售费用的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行业创新企业水平。
尽管2024年研发投入突然增加了近800万元,但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为上市冲高的临时举措”,难以掩盖其长期忽视核心技术建设的事实。
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产品创新能力的薄弱。英氏的产品线虽然品类齐全,涵盖了多种婴幼儿辅食产品,但却缺乏具有技术壁垒的明星产品。
“高铁”“有机”“无添加”等营销话术如今已经成为了行业标配,各个品牌都在以此作为卖点,英氏难以凭借这些常规的营销手段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竞争对手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时,英氏依赖营销驱动的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份额可能会被逐渐蚕食。
与此同时,英氏的销售费用却持续攀升。2022年—2024年,销售费用从4.54亿元一路增至7.21亿元,销售费用率稳定在35%左右。其中,2024年电商平台推广费高达3亿元,平台使用费及佣金1.1亿元,两者合计占销售费用比例超过一半。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拉动销量,提升品牌知名度,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监管问询与对赌压力
2025年7月10日,北交所发出了一份包含13项问题的问询函,重点关注了英氏的股权结构稳定性、募投项目合理性以及食品安全风险。其中,募投项目必要性遭到了重点质询。
数据显示,2024年英氏米粉、纸尿裤产能利用率仅在72.53%—85.73%之间,纸尿片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16.79%。在这样的产能利用情况下,英氏仍然计划募资扩产,其合理性令人存疑。
更严峻的是,英氏与投资方签署对赌协议,若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投资方有权要求股份回购。时间压力可能导致企业在质量管控与上市进度间失衡,甚至为满足上市条件而忽视长期健康发展。
面对监管的质疑,英氏多次申请延期回复。8月6日,申请将回复期限延长20个交易日至9月4日。
最新消息显示,回复时间再次延至9月30日。多番延期反映出公司应对问题的难度较大,也令市场对其治理能力产生了疑虑。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2024年规模达559.1亿元,2019年—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8.9%,市场潜力巨大。但消费者专业度的提升与监管要求的趋严,正倒逼企业重构商业模式。
英氏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需在依赖营销与代工的路径和构建自主研发与质量控制体系之间做出抉择,在追求短期资本回报和着眼长期品牌建设之间找到平衡。
母婴行业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产品品质与用户价值始终是企业立身之本。业内认为,英氏若想实现长期发展,需以用户为中心,借助资本力量完成品牌重生与模式创新。
IPO困境,或许正是其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与使命的契机,只有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