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每天7000老外涌入华强北 “无界街区”链动全球创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9 12:47:53

(原标题:每天7000老外涌入华强北 “无界街区”链动全球创新)

【编者按】在深圳华强北的街头,橙马甲志愿者手持AI翻译机为外国客商指引路线,无人机在低空穿梭运送货物,一米柜台前金发碧眼的采购商正通过直播设备与海外客户连线看样。这座曾经以电子元器件闻名的电子街,正蜕变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

深圳华强北的一家无人机店内,100㎡的店铺在周末也人头攒动,店员为避免人流拥挤易读在门口拉起围栏。

“入境消费客群占四成左右,在门店的外国顾客中,欧美客户占比70%。”该店店员告诉南方财经记者,他们更喜欢买一款第一视角飞行体验无人机。

中国多个城市正在建设国际化街区,最新的案例是深圳华强北。这座闻名遐迩的“中国电子第一街”,正在推出一揽子措施,全力打造国际化“无界街区”。

记者获悉,2025年上半年,华强北商圈日均客流量已达75万人次,同比增长50%;其中外籍人士超过7000人次,同比翻番。

布局建设国际化街区,向来是一座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方面。

2019年,深圳出台意见,于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国际化街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2022年,深圳发布指引,面向2035年在全市形成38个国际化街区。

记者发现,外国游客在深圳更喜欢购买具有高附加值的消费电子产品。其中手机、电脑、无人机、AI眼镜等品类,最受外国游客喜欢。

走进深圳市华强北,海外游客占比明显增加,在商场的每一个楼层里,几乎都有遇到海外游客。上半年,深圳华强北更是日均接待外国游客7000名。

上述深圳华强北无人机店铺店员告诉记者,入境消费客群占四成左右,其中,在门店的外国顾客中,欧美客户占比70%。他们更喜欢买一款第一视角飞行体验无人机,由于国外部分地区地广人稀、飞行场景优越,适合用无人机拍摄风景,所以他们喜欢飞行速度更快、带飞行眼镜、体验感更好的无人机。

一位印度游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来深圳的游客都想购买电子产品,这是因为在深圳可以买到质价比高的产品。

深圳是亚洲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拥有中国最大消费电子市场的产业基础支撑。其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6以上。无人机、手机、AI眼镜、机器人等新兴科技产品均从深圳走下产线,走向全球市场。

其中,不足1.5平方公里的华强北,聚集了超11.5万家商事主体、35家专业市场,以及遍布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接。

作为大湾区核心口岸城市,深圳不仅拥有全国城市最多的入境口岸,成为境外游客进入内地的“南部门户”,鲜明的城市形象也正在成为吸引外籍人士入境游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通过官方与民间渠道的海外传播,从“小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让深圳成为全球游客眼中“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样本”。其在海外自媒体的知名度显著提升,独特的城市标签对好奇“当代中国”的游客形成强吸引力。

暨南大学高等健康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舟教授向记者表示,部分游客希望全面了解中国,而不仅仅局限于长城、故宫、兵马俑。深圳作为一座高度开放、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本就适合自由行。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的入境消费发展尚处起步阶段,需走出“以科技为核心,串联城市发展故事”的独特路径,通过持续的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让“深圳故事”真正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核心引力。

春秋旅游入境游总监郑学达告诉记者,在入境游学或商务出差的团队中,对高科技类、汽车类、电商类企业的参访需求旺盛,尤其是能让人直观感受中国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华强北商圈超70%营收集中在电子交易领域,具备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天然优势。

近年,华强北一直在更新和升级。这种变化不只体现在楼宇外观和销售产品的种类上,更体现在销售思维上,从过去拼价格、拼渠道,到如今比设计、比服务,柜台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

华强北正在从传统电子市场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跃迁,其核心引擎体现在彼此交织、相互赋能的创新生态。

以最受入境消费者喜爱的无人机产品为例,华强北近年一直在构建一个产业链条健全、示范应用场景丰富、创新生态优良的低空经济产业新高地。

 针对无人机业态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等现象,华强北街道采取“街道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强化业务引导”的方式,共促无人机专业市场发展。

去年11月,曼哈低空无人机设备选品中心正式开业,作为全国首家覆盖无人机全产业链的选品中心,其首批汇聚超过30个知名品牌、涵盖不同应用类型的近100种无人机产品。

华强北还构建了“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协同运营体系。引入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参与产业培育,挂牌设立全区唯一的股权交易中心低空经济专区,为无人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华强北正在谋划打造“低空+物流”“低空+文旅”“低空+商务”“低空+巡检”“低空+公共服务”等五大应用场景。

“大量的中小型创新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通过更高密度的社交进行知识传递”。

华强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样本:在一公里的街区范围内,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目前辖区集聚4000家研发试验机构、112家行业协会、101家股权金融机构、1500家跨境电商、210家国际物流等生态链企业,构建起“一公里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生态圈、一星期全流程高速制造圈、一站式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协同圈”。电子产业从研发、制造到交易环环相扣,“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氛围蔚然成风。

同时,金融无界正在为高密度流通注入新的动力。辖区已拥有42家金融机构、57个银行网点,并配套跨境支付、外币结算及两处外币兑换点,商圈外卡POS机覆盖率超96%,让国际资金流动更加顺畅。 

若说产业无界是华强北的硬核支撑,那么服务无界与文化交融则为其注入“柔性竞争力”。这座街区正以“国际化服务+在地化文化”的双重逻辑,重塑全球创客与消费者的体验感知服务上,最新在华强北街头,一支身着“橙马甲”的志愿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他们手持AI翻译机,有效打破与外籍人士的语言交流障碍。街道积极动员市场商户、沿街商户及员工加入“涉外服务志愿队”,首批已招募超过100人。

华强北步行街的标识标牌也已全面焕新,关键节点实现多语种覆盖。每个地铁口都设有巨幅双语地图,街区道路的每根电线杆均配备清晰的方向指引,辖区内所有商用电子屏也加速推进“双语化”改造,确保语言识别“无障碍”。同时,辖区内35个专业市场在服务台等显眼位置设置至少一处共享翻译设备租赁点,为国际客商提供便捷服务。


位于华强北航都大厦的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常态化地为境外客商提供公益咨询、合同审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这种法律服务国际化模式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创新相呼应,后者通过“零签证”、“零换乘”、“零距离”的三零政策,为国际商务人员提供便利入区安排。

商业之外,“科技+人文”的独特生态也渐渐在华强北显现。每当夜幕降临,华强北地铁口的公益钢琴响起琴声与歌声,中外青年即兴聚会。英语角、跨文化交流沙龙等活动今年上半年就吸引超过1万人次参与。

事实上,今年无界商圈建设已成为全球大都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

北京朝阳区围绕支付、旅游、医疗、教育、政务、人才、涉外环境7大领域,在场景创新、融入机制、国际传播等领域发力,以麦子店街道为代表的区域正在探索中外居民“零障碍”生活的治理新路径。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也推出了“三个零”创新:零换乘、零签证、零距离。通过专用通道,十几分钟就能直达航站楼和高铁站;外国人士持有商务区的邀请函,无需办理签证就能进入商务合作区,且一次可免签停留30天。

这些案例表明,全球无界商圈建设正呈现出交通枢纽化、服务无障碍化、功能复合化等共同趋势。

而这种“无界”实践,本质上是对传统城市治理范式的突破:以产业无界重塑竞争力,以服务无界提升吸引力,以文化无界扩大影响。

通过消弭产业边界、服务壁垒与文化隔阂,华强北正从“经济容器”进化为“创新生态体”,为全球城市提供新的案例。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