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7 22:03:06
(原标题:华熙生物裁员“止血”,“玻尿酸女王”豪赌减肥新赛道)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身为“玻尿酸三剑客”之一的华熙生物,如今正陷入一场深度的结构性调整与战略重塑之中。
在经历持续裁员、品牌收缩、业绩承压等多重阵痛后,这个玻尿酸巨头做出了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战略抉择。
近日,华熙生物通过旗下子公司斥资1.38亿港元战略投资圣诺医药,成为前者的第二大股东,剑指小核酸药物赛道,发力定向减脂领域,以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而这一战略布局的背后,是华熙生物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的营收同比下滑19.57%,归母净利润大跌35.38%,旗下支柱板块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的收入更是大幅下滑33.97%。
财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的在职员工数量为4444名,相较上年末减少211人,降幅为4.53%。其中,销售员工减少数量最多,同比减少571人。
曾经的增长引擎逐渐失速,裁员与品牌收缩成为无奈的“过冬”之举。而押注减肥赛道,能否成为华熙生物寻求新生的关键一搏,仍需时间检验。
入股圣诺医药,华熙生物押注小核酸赛道
9月8日,圣诺医药发布公告称,华熙生物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华熙生物科技将作为认购人之一,拟以12港元/股认购圣诺医药1156.83万股,累计支付约1.39亿港元。认购完成后,华熙生物科技将成为圣诺医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44%。
在同日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华熙生物也披露了对圣诺医药投资的更多信息。
据了解,圣诺医药是亚太地区首家小核酸药物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RNA干扰(RNAi)疗法研发企业,拥有GalNAc与PNP等自主递送平台,已建立超过10条临床及临床前管线,覆盖肿瘤、皮肤科、纤维化及代谢性疾病等领域。
华熙生物强调,本次投资是华熙生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布局。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原料、医药医美和皮肤科学三大板块,此次通过投资圣诺医药,不仅可以在战略层面与小核酸创新药这一前沿技术的赛道实现绑定,更能在业务层面形成多维度协同。
华熙生物希望借助圣诺医药的技术优势,推动小核酸药物在定向减脂、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产业化探索,进而聚焦与圣诺医药探讨STP705定向减脂项目在大中华区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合作,加速定向减脂这一具有巨大商业前景的医美赛道布局。
同时,圣诺医药的RNAi和PNP递送技术将延伸至华熙的医美板块,助力其开发新一代具有精准递送能力的医美产品,探索衰老干预与组织再生的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公司在消费医疗场景下的产品矩阵与市场空间。
对于这笔投资是否会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压力,华熙生物表示,公司现金流充裕,投资金额可控,不会影响主营业务发展;资金安排分期支付,风险可控。本次投资所需资金将由公司自有资金支付,投资金额在整体资金体量中占比有限,不会对公司日常运营造成压力。
华熙生物表示,如果市场与技术验证进一步成熟,公司不排除通过追加投资、合作开发或BD引进的方式继续加码,以保持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
业绩持续下滑,“玻尿酸女王”再出铁腕
作为华熙生物的灵魂人物,创始人赵燕在公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天眼查显示,赵燕系华熙生物的实际控制人。华熙生物正是在她手中,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国内玻尿酸行业的巨头玩家。
而赵燕的创业故事,始于1988年。那一年,她放弃学校的体面工作南下海南创业。在海南,她先是通过倒卖闲置冰箱赚取了宝贵的第一桶金,随后进入服装和地产领域,逐渐完成了一定的财富积累。
此后,赵燕转战北京,在房地产领域持续开拓,开发了如华夏银行总部大楼、五棵松体育馆等知名项目。
2000年,凭借自己的生物学背景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赵燕预见到玻尿酸在美容和健康领域的巨大潜力,于是果断收购并接管了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华熙生物前身),开始玻尿酸原料的专业化生产。
随后,赵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扩建生产基地,并重用郭学平等技术人才。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玻尿酸,华熙生物不仅打破国际垄断,更让玻尿酸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在赵燕的带领下,华熙生物于200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之后,赵燕推动公司逐渐建立起生物活性材料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产品及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产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并打造出包括“润百颜”、“夸迪”、“米蓓尔”等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
不过,此番斥资1.39亿港元押宝小核酸赛道的背后,华熙生物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翻阅近三年的业绩答卷,华熙生物的营收连年下降。对比2022年巅峰时期63.59亿元的营收,公司去年的营收规模已降至53.71亿元,下降15.54%。
同期,华熙生物的归母净利润也由2022年的9.71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1.74亿元,大幅下降82.08%。
进入2025年,为扭转公司业绩颓势,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亲自挂帅,带领管理层深度下沉业务一线,并连续发起改革。
然而,从不久前交出的中报来看,公司的业绩暂时仍未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实现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
值得注意的是,华熙生物的支柱板块——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也尽显颓势。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该业务一度占据公司七成以上的营收,毛利率更是徘徊在80%附近。
但自2023年开始,该板块的营收占比快速下滑。今年上半年,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贡献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营收占比降至四成左右,毛利率也下滑至69.7%。
华熙生物也在2024年年报中坦言,公司当年业绩下滑,主要系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以及收到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同比减少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华熙生物的在职员工数量为4444名,相较上年末减少211人,降幅为4.53%。其中,销售员工减少数量最多,同比下降31.78%(减少571人)。
在今年3月的内部讲话中,赵燕曾强调,目前华熙生物依然没有走出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因为业绩的下滑,而是在于现有组织的熵增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允许的速度,已经到了必须出重手整顿的时候。
赵燕表示,“华熙生物最近两年有比较大的业绩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场的原因造成的,更大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意识到我们组织、人才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而主动踩了刹车”。
据凤凰网科技,华熙生物多位员工于近日收到了HR的约谈,要求员工们接受一定赔偿离职,否则将转为外包。
另一位刚离职的华熙生物员工告诉凤凰网科技,之前公司是小调整,最近就是大的组织优化,“这么说吧,之前肌活和米蓓尔的团队都一百多人了,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其表示,目前裁员赔偿均可以谈。
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华熙生物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也有多人离任。
而在3月发布的《关于高级管理人员调整及聘任的公告》中,华熙生物表示,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变革,为调整管理架构、精简管理层级,公司决定减少非法定要求的副总经理职位数量。徐桂欣与栾依峥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不再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序列,但仍然在公司工作,担任业务副总裁。
减肥赛道“群狼环伺”,华熙能否杀出重围?
事实上,不只是华熙生物,名列“玻尿酸三剑客”中的另外两家企业——昊海生科和爱美客,近来的业绩同样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财报显示,上半年,爱美客营收同比下降21.59%至12.9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57%至7.89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情况。
至于昊海生科,同样面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窘况: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7.12%至13.0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0.29%至2.11亿元。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华熙生物选择走出舒适区,押注小核酸药物赛道,加速布局定向减脂业务。
尽管此次业务布局或将为华熙生物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也有声音认为,此次转型的不确定性亦不容忽视,毕竟减肥药赛道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
当前,华熙尚无自研GLP-1等减肥药项目,所持股公司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尚无商业化产品上市,成本投入与研发风险均很高。
相比之下,国内减肥药领域的主要竞争者华东医药已在GLP-1赛道领先:公司利拉鲁肽减肥针已于2023年获批上市,是国内首款GLP-1减肥药。
据华东医药1月11日披露的调研记录,利拉鲁肽注射液已在超过800家大型医院实现入院销售,且医院覆盖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中,预计到一季度末完成超过1000家医院的进院覆盖。
与此同时,全球减肥药市场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5月11日,礼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头对头”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其GLP/GLP-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在减重效果上优于诺和诺德的GLP-1单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
9月,司美格鲁肽的制造商诺和诺德宣布了一项转型计划,旨在简化组织结构、加快决策速度,并将资源重新聚焦于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机会。
作为转型计划的一部分,诺和诺德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旨在每年节省80亿丹麦克朗(约合12.6亿美元)的成本,以应对来自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礼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有分析认为,华熙生物此时入局减肥赛道,其优势在于其合成生物背景和玻尿酸技术的积淀,但劣势也明显,其缺乏成熟减肥药品的研发经验,产品上市周期可能相对较长,未来能否取得突破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社区牛人计划# $华熙生物(SH688363)$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观点
2025-09-1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