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6 11:29:35
(原标题:跳水之乡湛江:冠军光环下的文旅新机遇|粤动21城)
编者按:体育赛事,远非单纯的竞技场,更是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力引擎。“办赛就是办城市”,这一理念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有着生动诠释。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粤动21城—广东体育性格图鉴》系列报道,深度剖析广东21个地市独特的体育性格,聚焦各地如何借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实习生龙凤萱 湛江报道
湛蓝的水波在泳池中微微荡漾,映照出跳台上一个个专注而坚韧的身影。
从初次登台的紧张到日复一日的从容,湛江少年们在起跳、翻腾、转体、入水的一连串动作中,努力将自己打磨成职业跳水运动员。
作为三面环海,坐拥全国第二长的海岸线的城市,湛江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温暖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域资源等天然地理条件,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等独特资源,为湛江水上运动高起点发展奠定基础。
湛江素有“中国跳水之乡”的美誉,孕育了全红婵、劳丽诗、何冲、何超等众多跳水奥运冠军及世界冠军。这种辉煌的冠军传统,为湛江发展水上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品牌效应。
在专业体育的引领下,湛江积极推动跳水、皮划艇、龙舟等赛事活动走进大众,加快建设水上运动之城品牌,推动“水上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我的家乡是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椰风海韵,景色优美,有很多好玩的景区。我的家乡还是‘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来我的家乡,能让你实现海鲜自由。”今年初,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在视频中热情地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今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将为湛江提供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相关赛事活动的“入水”,湛江有望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实现赛事引流与文旅发展的双向赋能,跳出更大的经济“水花”。
(湛江俯瞰赤坎游泳场 郭龙碧摄)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再现“水花消失术”,夺得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跳水女子10米跳台金牌,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跳水的又一颗耀眼新星,也将其家乡湛江推到了聚光灯下。
“中国跳水看广东,广东跳水看湛江”,这句广为流传的说法,生动地道出湛江在中国跳水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湛江的水上运动历史可追溯至1935年。当时,湛江第一家体育运动协会——赤坎体育协进会诞生。由赤坎海边的鱼塘改建成的“赤坎游泳棚”,则是湛江水上运动发展的起点。
这座设施后来发展成为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跳水台之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湛江已有超过10座标准的十米跳台场地。
作为“中国跳水之乡”,湛江不仅孕育出全红婵、劳丽诗、何冲、何超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同时涌现了以徐益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练员,为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跳水人才。
除了跳水,帆船、帆板、皮划艇、赛艇等水上项目也是湛江的优势体育项目,曾培养出以张小冬、郭雪颖、叶炳来、郑康生、李辉、陈志强、邓燕萍等世界、亚洲、全国冠军。
坚实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体育基础设施,为湛江水上运动发展提供支撑。2009年,湛江被命名为全国跳水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和广东省跳水重点训练基地。
目前,湛江拥有市体育学校、市跳水运动学校、市海滨游泳场、赤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4个青少年跳水训练班点及6个青少年游泳训练班点,构建起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网络。
冠军的涌现进一步带动了麻章镇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全镇新增游泳池6个、运动馆1个、体育类培训机构2个,在满足专业训练需求的同时,也为增加了群众的健身选择。
(小朋友在赤坎游泳场练习跳水 吴东俊摄)
在竞技体育成绩亮眼的同时,水上运动的浪潮也正悄然拍打这座城市,成为湛江的城市运动。在赤坎滨湖公园、荣盛广场、奥体中心等附近水域,随处可见帆船、帆板、冲浪爱好者的身影,形成了良好的水上运动生态。
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正堂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湛江水上运动得以发展离不开以下优势:湛江三面环海,拥有2000多公里海岸线,天然海域为水上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训练环境,同时,北热带气候使湛江四季温暖,适合全年开展户外运动。
更重要的是,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敢拼敢赢的城市性格,让湛江人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热爱。无论是清晨的金沙湾广场还是傍晚的社区球场,随处可见锻炼的市民,全民参与的体育氛围为水上运动提供了庞大的群众基础,也形成了湛江人特有的“体育基因”。
随着帆船、桨板、滑水、冲浪等水上运动正成为市民游客亲海玩海、休闲运动新选择,湛江正加快建设“水上运动之城”的城市名片。
位于赤坎区滨湖公园的广东湛江赛艇皮划艇训练基地,除了为专业运动员提供训练设施外,还定期举办培训课程和比赛,推动水上运动走向千家万户。今年4月,2025年湛江首届水上运动嘉年华暨海鲜美食旅游季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吴正堂表示,一系列赛事活动的举办正进一步提升湛江水上运动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推动教育培训、餐饮、交通、零食等相关行业获得直接收益,“体育+”的模式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效应。
据统计,全红婵2024年在巴黎夺冠后,曾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涌入其家乡湛江市麻章镇迈合村,只为一睹其成长足迹。
“冠军光环”为湛江文旅带来了巨大流量。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湛江各级文化旅游活动80多场,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加77.14万人次,增幅达76.83%;实现旅游收入约11.4亿元,同比增长81%。
近年来,湛江通过各类体育赛事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2024年,湛江奥体中心总人流量累计约94.76万人次。2024年至2025年4月,湛江市奥体中心共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及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共58场。
(2024年广东省青少年跳水冠军赛 吴东俊摄)
赛事的举办进一步丰富了湛江上下游体育产业链条,覆盖体育赛事运营与策划、体育培训与人才培育,以及体育消费与衍生品开发等。
吴正堂表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爆点,赛事带动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收入增长。以2024“红树林之城”湛江半程马拉松赛为例,湛江在长达21.0975公里的赛道中设置了10个特色氛围点,营造了农文旅体融合消费新热点。
尽管湛江正积极加强文旅消费策划,但在深化文体旅融合、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仍然面临着痛点和难点。例如,湛江的交通、住宿、餐饮等硬件设施在旅游旺季存在接待能力不足问题。同时,赛事运营、体育营销、文旅策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也制约了产业升级。
对此,吴正堂表示,湛江应发展“文体旅+”产业,推动其与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同时,持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完善消费链条,发展夜间经济,开发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最后,通过校地合作、引入高端人才及加强职业培训等,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冠军效应”是湛江最鲜明的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文旅体融合的新动能是关键。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体育商业研究所所长吴延年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首先,湛江应打造“冠军文化”地标与旅游线路,形成城市新名片。其次,开发沉浸式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冠军体验营”、跳水启蒙课程。同时,规划湛江特色赛事与当地特色文化融合项目,形成“赛事+文化+旅游”的综合品牌。最后,拓展文创和文体游学项目,使湛江体育名片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湛江赛区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五人制女子组赛事 湛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第十五届全运会为湛江体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6月,群众比赛足球项目五人制女子组决赛在湛江奥体中心举行;11月,湛江赛区还将迎来竞技体育武术散打项目。
“一个能成功承办全运会项目的城市,向投资者展示了其卓越的组织能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吴正堂看来,十五运会为湛江吸引文旅投资、体育产业投资乃至其他领域的投资提供了难得的“路演”机会。湛江应将短暂的赛事关注度,转化为持久的城市品牌美誉度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城市从“网红”走向“长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智通财经
2025-0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财闻
2025-0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