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5 19:37:54
(原标题:90后北大博导造机器人 美团、宁德时代抢着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悦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有两位“90后”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一线。
一位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他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跳秧歌“一夜成名”,这背后是长达九年的技术打磨;另一位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学者王鹤,在公众视野中,他更安静,也更有耐心,一步步用行动把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带进了现实场景。
如果说王兴兴擅长让机器人动起来,那王鹤关心的,是它们能不能真的去上班、去干活。
在更高规格的国际舞台上,王鹤和银河通用也越来越多地被看见。今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访华,王鹤是其座上宾;银河通用自研的机器人Galbot,也频繁亮相于英伟达GTC、CES等国际展会,是离黄仁勋最近的中国机器人之一。
2023年5月成立至今,银河通用完成了两轮大额融资。6月,银河通用宣布完成由宁德时代、溥泉资本领投的11亿元融资,创下国内具身智能赛道最大单笔融资纪录。此前,银河通用完成7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美团等机构投资。
在这个充满争议和分歧的行业,从业者之间常常各说各话、互不买账甚至互相攻击,但提到王兴兴和王鹤,业内的评价难得地一致:王兴兴以技术爆发力著称,王鹤以清晰、前瞻性的思考赢得尊重。
9月12日,在服贸会上,经济观察报在“海淀之夜”现场与王鹤进行了对话。
作为典型的“技术学者型”创业者,王鹤说话不紧不慢,但每句话都落得很实。他一边聊着银河通用的推进节奏,一边不忘提醒,这是个很早期的行业,“大家得有耐心,把机器人真正应用到日常场景里”。
面对当下创投圈普遍的量产焦虑、出货焦虑,王鹤直言,造出1000台机器并不难,难的是能不能真正带来经济价值。
在服贸会期间,银河通用发布了“银河太空舱”——一个由人形机器人全天候运营的智慧零售系统。每个太空舱占地不足9平方米,支持冷藏冷冻商品,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语音接待、下单、抓取和取货。目前,单舱每天可服务超千人,未来计划在全国开出100家店。
王鹤认为,零售是机器人最好的切入点。它的业态足够大,任务多样——上货、下货、夜间服务等,同时失败成本可控,比如东西掉了还能捡。从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度来看,人形机器人适合率先突破零售场景,也能自然带来与客户的交互体验。当零售的成功率足够高,就能逐步推广到快餐店、工业等更复杂的场景。医疗养老、工业和家用场景也会逐步展开,但零售是最快跑通规模化落地的路径。
关于机器人的“三座大山”——成本、量产与数据,王鹤也在现场回应。以下为经济观察报与王鹤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机器人太空舱零售店,与过去的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鹤:这次我们在服贸会带来的,是银河通用一直在推进的一件事——怎么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银河太空舱是我们推出的一个具身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占地不到9平方米,但可以做到全天候自主运营,主要售卖饮品、小食、文创、药品这类高频消费品,也支持冷藏、冷冻等多种商品形态。
整个过程由机器人Galbot 来完成,包括语音接待、下单支付、抓取和商品取送,全流程都不需要遥控操作。目前单舱一天可以服务上千人,能够显著带动周边人流,对城市空间的激活效果也很明显。
从功能上看,自动售货机的商品种类有限,比如饮料还行,但冷冻类的冰棍、药品等复杂商品就卖不了。我们的太空舱可以不断升级,售卖冰棒、咖啡、文创产品、盲盒、玩偶等,把3×3平方米的小店塞满,经济价值远超传统售货机。
更重要的是,太空舱不仅是卖货,还能展示人形机器人的全流程能力:上货、下货、与顾客交流。很快我们就将在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的景点投放太空舱,能让公众真切体验未来零售,也验证机器人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长期稳定运转的可靠性。这和短暂的展演完全不同。
经济观察报:一台Galbot机器人的成本是多少?你们考虑ROI(投资回报率)的标准是什么?
王鹤:成本肯定会随着量产逐步下降,但其实现在已经远低于企业雇一个人,支付三年的用工支出。对客户来说,只要机器人功能可靠、能把活儿高质量干下来,价格就不是问题。一台几十万的机器人,能替客户顶上“三班倒”三年的人工,这个账其实很好算。未来银河通用会不断推出更高技能的机器人,占住那些能规模复制的场景,本质上ROI一直是很健康的。
经济观察报: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单台机器人成本下降曲线如何?什么时候更有竞争力?
王鹤:我认为要看应用场景。就像汽车,有几万的也有上百万的,关键是性价比。比如在药房场景,雇佣人工做24小时一年要20多万,我们的机器人很快就能收回成本。降本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力提升,这需要具身大模型不断增强。
经济观察报:今年有很多企业透露了量产几百台甚至上千台,银河通用进展如何?
王鹤:我们的量产一定是超前的,已经能做到千台级出货、数百个店仓自主应用。我们和别人不太一样,很大一部分会真正自主应用到场景中。很多公司更多还是以销售为主,依靠人类操控,或者只是研究需求。所以不能单纯用数量来衡量,还要看发展方向和未来增长趋势。
经济观察报:很多投资人关心,到2026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王鹤:我判断量产和自主应用规模都会以两倍速甚至三倍速增长,大概三年实现十倍的提升。人形机器人真正起步不过两年多,从2022年底到2023年初才迎来新一波发展。要经过不断迭代,才能像人甚至比人更可靠。最终还是要看经济价值,而不是单看规模,要保持耐心。
经济观察报:数据被认为是具身智能行业的最大瓶颈,银河通用是如何解决的?
王鹤:具身大模型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数据不足。比如特斯拉要让机器人学会电池分拣,需要40人团队遥控数月,成本极高,而且这只是一个技能。现实生活中还有成千上万种技能需要学习,单靠真实采集几乎不可能。
银河通用的路径是大规模合成数据。今年,我们发布了全球首个完全基于合成大数据端到端训练的具身大模型,用10亿级别合成数据训练出的模型,能做到“给一个词就能抓取对应物体”,并且抗干扰。
关键在于,模型只用极少量真实数据就能快速泛化。特斯拉电池分拣需要数月采集,我们用200条数据、一个下午就能让机器人学会按顺序抓取怡宝饮用水,并举一反三到不同品牌的饮品。这样实现了数百倍的数据效率提升。
经济观察报:北京、上海等地正在建设大型数据采集中心,这会冲击你们的方案吗?
王鹤:其实不会。我们的数据方案是“虚实结合”——以合成为主,真实为辅,这是非常务实的思路。你想,一个采集场就算有100台人形机器人,已经算不小了,可目前国内都没有千台级别的采集场。
对比自动驾驶,上百万车主每天都在跑车,数量级完全不同。所以即使真有1000台采集机器人,贡献的数据对真实世界来说也不到1%。真实数据当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用合成数据来补充和增广,确保大模型能泛化,运行成功率更高。
这里没有冲突,反而是互补。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采集多少,而是这些100台、1000台的数据能交付什么?能不能把一个应用真正落地?算下来成本合不合适?这些问题,其实更应该去问做采集场的企业。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9-15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