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5 16:55:17
(原标题:“活封”3个月,还债7个亿!北京金融法院创新执行救活光伏龙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郭聪聪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深化的背景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理念正得到践行。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收官之日,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在金融服务专题专属会议区,联合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了12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集中展现了首都金融司法与行业协同护航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早在2022年,北京金融法院便与北京市工商联共同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探索司法服务与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新路径。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峰介绍到,北京金融法院在金融执行后端发力,逐渐摸索出“活封活扣+企业全力自救+市场精准评估+投融资他救”的解纷模式,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以专业化司法协同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在会上介绍,目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已经进阶到了2.0版本,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通过专家调解员精准匹配行业需求,已经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
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局长雷运龙发布了12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新能源、文旅、科技、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司法对“注重调解”“活封活扣”“执破衔接”等机制的具体创新。
其中一例案例,就是沿海某市一家光伏发电龙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北京金融法院通过“活封活扣”保障正常经营,并在3个月内引入投资还清7亿元欠款。
执行局法官刘辉介绍到,这家光伏企业因设备升级所需,向金融租赁公司融资7亿余元。后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还款,被北京金融法院判决清偿全部款项。
然而,法院在审理中了解到,该科技公司并非恶意拖欠,仅是暂时陷入现金流短缺困境。其控股股东正积极寻求其他融资途径,企业本身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民营企业,仍具备持续运营的能力和价值。
在财产保全执行过程中,北京金融法院并未简单采取传统查封手段,而是创新实施“活封活扣”措施——允许企业继续使用已查封的光伏发电设备进行生产经营,保持持续发电能力。在执行实施中,法院聚焦于修复双方受损的信任关系,特邀新能源领域专家作为调解员,参与政策分析、企业前景评估与债务化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在3个月内引入投资还清7亿元欠款。
据刘辉介绍,若按常规强制执行程序,财产处置需耗时6至9个月,且预计仅能收回3亿多元。而在法院的协调与督促下,该光伏企业通过重组自救,竟在和解后3个月内超预期偿还全部7亿元债务,不仅企业正常经营得到维护,也避免了500余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通报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的工作成效。据介绍,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目前该工作室引入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领域19名专家调解员。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介绍,北京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现已超过2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约205万户、个体工商户约45万户,是全市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吸纳了6成左右的就业,贡献了超过30%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尤其是产权保护问题,既是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
林为民介绍,为此市工商联已与公检法司等10部门合作,创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两级“1+16”全覆盖的体系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8.9万次。其中,与北京金融法院共建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是核心载体。
林为民表示,目前,工作室2.0版已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通过专家调解员精准匹配行业需求,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智通财经
2025-09-15
智通财经
2025-09-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