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3 13:37:51
(原标题:罗永浩在西贝到底吃没吃到“预制菜”?)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怒批: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的这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9月11日晚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接硬刚回应,明确表示:罗永浩当日所点的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并透露将在全国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以行动回应争议。
更重要的是,贾国龙可能要起诉罗永浩,事态进一步升级。这场由预制菜定义引发的商业对峙,迅速演变为一场涉及法律、舆论与行业标准的公开辩论。
罗贾隔空互撕
面对起诉“威胁”,罗永浩的应对策略出乎意料。他在社交媒体发布悬赏公告,承诺向提供“西贝使用预制菜真实证据”的举报人支付10万元奖金。
这一举动将个人争议升级为公众参与的实证挑战,悬赏条款明确要求证据需包含采购记录、生产流程视频或第三方检测报告等硬性材料。罗永浩同时强调,悬赏目的并非针对企业,而是希望推动餐饮行业透明化,“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吃饭”。
西贝方面迅速升级反击措施。除宣布上线“罗永浩菜单”外,品牌公关部透露该菜单将包含三道现做招牌菜,并附赠“预制菜知识手册”向顾客科普行业标准。部分门店已开始布置宣传展板,强调“现炒现卖,拒绝预制”。
此外,贾国龙在正面回击“预制菜”风波后,矛头对准罗永浩“价格贵”的指控。他表示外界认为“西贝贵”是近两年中国餐饮业的“最大冤案”,自己作为消费者觉得西贝真不贵,还透露罗永浩一行五人15道菜品总消费为830元,并邀请所有质疑者去西贝财务查近五年的账。
据其介绍,今年上半年,西贝净利率不超过5%,其中原材料成本占到30%多。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波已经影响了西贝的生意,全国门店11日当天收入已少了 200多万元。
为了“正视听”,9月12日下午,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首先感谢罗永浩前来西贝就餐,并为西贝提出意见、建议,然后画风一转,强调罗永浩对西贝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坚决反对,绝不姑息。
信中称,经确认,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针对所涉菜品在门店端的实际制作方式,我们现将13道菜品具体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
此外,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的同时向门店伙伴提出参观后厨的要求,在穿戴相关食安防护服装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参观后厨。西贝还将陆续开放原产地、央厨工厂、草原牧场、奶食工厂、莜面工厂等西贝产地源头参观,相关信息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开直播谈西贝事件。背景大屏写着“不反对预制菜 推动预制菜透明化 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罗永浩进一步说,“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贾老板,而是希望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
在时长近一个小时的网络直播中,罗永浩称,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罗永浩在直播中开始逐一剖析西贝使用的原材料。他以媒体拍到的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为例,展示了其包装配料表。罗永浩念出,该产品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
他据此提出核心质疑:虽然这条鱼到店时是生的,但经过添加剂的长期腌制保存,已非消费者所理解的“鲜鱼”。他表示,这解释了为何当初吃起来“感觉就是一个预制菜”,并认为食用这种经过深度工业化处理的食材,与大众去餐厅追求新鲜的初衷显然不符。
这场风波暴露出预制菜行业标准的模糊地带。尽管协会已出台分类标准,但“预先加工”的界限仍存在解释空间。例如,中央厨房统一处理的净菜、预调酱料是否属于预制菜范畴?现做菜品中使用半成品配料该如何界定?这些问题不仅困扰消费者,也成为企业宣传的灰色地带。
有没有预制菜?
那么,罗永浩在西贝点的13份菜品中到底有没有预制菜?似乎一时难有定论。
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根据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同时,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仔细对照该标准,罗永浩当天所点的13道菜品都是预制菜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说明西贝所有的菜品就没有预制菜。根据界面新闻报道,罗永浩当晚点单,有3道菜不属于官方定义的预制菜范围,包括胡麻油调黄瓜、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黄米凉糕,剩下的76.92%可以进行探讨。
目前,官方定义中“预制菜”仅仅包括“作为预包装食品”的预制菜品,其针对的是零售端的管理,即进入超市等售卖的,而不包括餐饮店的管理。即使餐饮店也使用同样的菜品,只要它是从中央厨房出来就进入餐厅厨房,就不算法律上的“预制菜”。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分类标准》,预制菜需满足“预先加工制作、经简单加热或烹饪即可食用”的条件。贾国龙称西贝所有菜品均现做现售,不符合这一定义,甚至表示愿通过法律途径证明清白。
截至目前,双方均未进一步采取法律行动。西贝门店的“罗永浩菜单”已引发打卡热潮,部分消费者表示会专门前往验证菜品新鲜度;罗永浩的悬赏公告下,已有数百条网友留言提供线索,但尚未出现经核实的有效证据。
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商业“罗生门”,最终可能演变为推动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契机。无论诉讼结果如何,它都已提醒市场:在餐饮消费升级时代,透明与诚信才是企业最硬的底牌。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