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3 12:14:00
(原标题:理财资金借道含权产品入市“潮涌” 规模扩张引发收益挑战)
股市火热,银行理财市场也出现了新变化。
近期,一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经理程勤贵感受到理财资金对含权产品的投资热情。“以往,部分国有大行代销渠道主要销售纯固收产品,即便代销‘固收+’产品,也要求其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上限不得超过15%。如今,他们开始主动引入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中枢在30%的含权产品。”程勤贵说。
含权类理财产品的增加,让银行理财在这一波“资金搬家潮”中经受住了考验。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8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1.2万亿元,与上月基本持平。“理财规模没有缩水主要原因是理财资金正在体内循环。”9月11日,一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经理顾晓强向记者透露。
所谓体内循环,指的是越来越多的理财资金从纯固收产品与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向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较高的含权产品。
“尤其是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在20%—45%的含权产品,理财资金净流入量相当大。”顾晓强说。
一家国有大行华东地区分行的理财业务主管向记者直言,他们之所以尝试引入上述含权产品,一个重要驱动力是应对市场利率下行所带来的纯固收产品销售困局与理财产品代销业务增收压力。
借道含权产品淘金股市
“原先一款规模不到2亿元的含权产品(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中枢在30%),在1个月内实现规模翻番,现在逾5亿元。”程勤贵透露。目前他管理的多只含权产品均出现规模快速扩张,且绝大多数新增资金都是从纯固收产品转投而来。
一家股份制银行华东地区支行的理财客户经理王炜向记者透露,尽管近期A股股指一度迭创年内新高,但直接赎回理财产品并投资股市的投资者并不多。“8月以来,直接入市的理财资金规模低于去年‘9·24行情’。”王炜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是前些年股市上涨期间,不少投资者将理财资金投向“赛道型”股票基金或相关个股,至今仍未收获理想回报。如今面对股市再度上涨,他们选择不再盲目直接入市,转而将资金从纯固收产品或现金类管理产品转向含权产品,既能分享股市上涨红利,又能获取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
上述国有大行华东地区分行的理财业务主管透露,尤其是高净值投资者的调仓积极性最高——以往受股市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将数百万元资金集中投向纯固收或“固收+”产品。随着股市持续上涨,他们迅速调整理财产品配置策略,将部分资金快速转向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中枢至少在30%、风险评级在R3(平衡型)的含权产品,甚至部分高净值投资者还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定制化的、涵盖打新+、黄金+、指数+、红利策略+等多资产多策略的含权产品,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同时更好把握股市上涨红利。
顾晓强透露,他所在的理财子公司对不同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的含权产品设定差异化的风险评级,比如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在0%—20%的产品设定为R2(稳健型)风险评级;20%—45%(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中枢基本在30%)的设定为R3风险评级;45%—80%(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中枢基本超过50%)的设定为R4(进取型)风险评级。
“今年下半年以来,流向R3风险评级含权产品的理财资金最多,甚至部分投资者赎回R2含权产品,改投R3含权产品。”顾晓强说。
为此,顾晓强所在理财子公司产品团队开展客户调研了解原因,发现多数投资者认为R2含权产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较低,未必能全面分享股市上涨红利;R4含权产品需面签且权益类投资占比相对较高(投资风险较大),令他们心有余悸。
顾晓强发现,随着理财资金对R3含权产品的投资偏好增加,相关含权产品的发行节奏悄然加快。
记者从普益标准获得的数据显示,7月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的混合类产品达到45款,超过上半年的月均新发数量。
“这背后是不少理财产品投资者认为R3含权产品攻守兼备。”程勤贵解释称。通过客户调研,他发现众多理财产品投资者一方面希望能较大程度分享股市上涨的红利,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直接入市,一旦操作不当就容易遭遇资产大幅缩水风险,因此投资者选择了折中方案——通过借道含权产品淘金股市。
他直言,下半年以来,多只挂钩红利策略与指增策略的含权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突破10%,且净值最大回撤幅度低于2.5%,契合了理财产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收益要求。
近期程勤贵与多位基金经理沟通了解到,面对股市上涨,主动性股票投资基金的资金净流入量低于股指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显示投资者在看好股市上涨前景的同时,高度关注资金灵活进出、收益目标与投资风险之间的平衡问题。
规模激增下的收益挑战
“若市场利率继续下行导致纯固收产品收益率与吸引力双双下降,我们将面临客户流失与理财产品代销中间收入下降的双重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含权产品来提升理财品种的整体收益率,以作为留住客户资金与增加中间收入的重要手段。”上述国有大行华东地区分行的理财业务主管表示。
面对越来越多理财资金流向含权产品,顾晓强直言“投资配置压力与日俱增”。“去年8月一款红利策略R3含权产品面世时,我们设定它的资金容量上限为3亿元。随着近期股市上涨与理财资金持续流入,这款产品的资金规模已超过6亿元,面临资金规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收益摊薄与仓位下降挑战。”顾晓强告诉记者。对理财产品而言,规模始终是收益的敌人。
为了解决R3含权产品资金规模激增所引发的收益挑战,顾晓强决定双管齐下,一是用好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广泛的特点,将黄金+、恒生科技指数+、量化策略+、红利策略+、打新+等众多资产纳入这类含权产品投资范畴,持续提升权益类资产仓位并力争维持当前较高收益水准;二是围绕部分高净值投资者的个性化投资配置需求,提供定制化专户理财产品服务,从而分流部分投资资金给理财产品规模“减压”。
程勤贵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设计研发适合投资者新需求的含权产品。“我们调研发现,众多投资者未必喜欢定期开放型或封闭期较长的含权产品,因为他们担心这两类产品投资封闭期较长,令他们难以在股市回调期间及时赎回并落袋而安。相比而言,他们对资金灵活进出的日开型含权理财产品情有独钟。”程勤贵说。
但是,在红利策略、科技板块等热门股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兼顾资金流动性、较低投资风险与较高收益目标,令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研发日开型含权产品过程中“相当头疼”。
程勤贵表示,目前他们拟定的策略是,不再买入高估值、股息率趋降的红利策略股票并长期持有,转而通过自下而上方式挖掘更多现金流改善与分红意愿较高的个股,以及增持红利策略ETF,以保持必要的资产流动性,从而应对日开型含权产品的较高潜在赎回压力。
记者获悉,在日开型含权产品研发与投资管理过程中,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引入“产品年化绝对收益/产品最大回撤值”这项产品绩效管理指标,力争在高收益目标、投资低风险与从容应对赎回压力之间找到更佳的平衡点。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