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狂飙20%,中国资产深化“价值重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09 20:52:09

(原标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狂飙20%,中国资产深化“价值重估”)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随着中国资产赢得更多投资者青睐,美股中概股不断刷新阶段新高。

9月8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2.12%至8110.90点,创下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今年暴涨19.93%。

即使在近期的涨势过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距离2021年2月20893.03的历史高点仍有不少距离,未来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资产大涨过后,全球资金“买入中国”的势头仍有望继续,一场更深刻的全球资产重估迎面而来。

中概股为何大涨?

在中概股持续走高背后,一场价值重估正在持续深化。

渣打中国财富方案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从外部角度来看,美国例外论收敛,之前受到美元虹吸影响的资产将得到价值重估的机会。

当美元虹吸效应发生时,叠加“美国例外论”叙事的强化,流动性被吸收回美国资产。对于非美资产,需要更高的盈利预期或者更低的估值来作为没有投资美国资产的机会成本的补贴,这也造成非美资产的风险溢价不断提高。

更关键的是,王昕杰强调,中国对于科技行业的政策扶持方向不会改变,这是新动能的方向。虽然美国科技产品供应反反复复,但国产化的决心并不会发生变化,历史的轨迹不太会被短期因素动摇。

法国里昂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李徽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这轮中国资产反弹由外因、内因和微观三支柱相互强化。其一,美元走弱与美联储进入降息“前夜”,使非美资产的贴现率和风险溢价同步下行,资金回流新兴市场,利好以ADR为主的中概股;其二,中国政策组合转向“稳预期、稳现金流、稳资本回报”:监管鼓励分红回购,央企与大型平台公司加大股东回报,修复了长期折价的公司治理溢价,今年迄今中国企业回购激增可见端倪;其三,龙头盈利质地边际改善,尤其部分出海与平台经济公司二季报超预期,对冲了内需疲弱,构成基本面底座。

威灵顿投资管理宏观策略师郁嘉言认为,对所有投资者而言,中国最为重要的叙事是大多数投资者尚未充分关注到的根本性的结构性转变。具体而言,中国发生的三个关键转变可能会对中国境内外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宏观层面,房地产的重要性快速降低;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产业政策的修正。

中国对贸易争端的得当处理使得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优于预期的增长。然而,郁嘉言发现,一些投资者的情绪还没有跟上,仍关注中国在实行多年刺激政策后进行去杠杆化所带来的阵痛,往往忽视了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新机会,例如:新消费和服务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崛起;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高端、高附加值制造能力;生物技术创新。

这种对旧模式的偏见也意味着投资者可能会低估中国仍然积极的增长叙事,并停留在流行叙事里,例如房地产周期、贸易顺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资产价格驱动因素的认知。

估值仍有吸引力

即使是大涨过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距离历史高位仍有不少距离,目前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

从历史数据来看,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12个月前瞻市盈率为15.58倍,距离历史平均17.68倍仍然有一定距离。王昕杰表示,仅从估值来看,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仍然具有吸引力,但不得不考虑的是,去年9月以来,短期的估值已经有所提升,后市继续抬升需要基本面的兑现。

李徽徽分析称,中国资产估值仍处相对洼地,MSCI China前瞻PE约为13倍,显著低于美股,改善空间与安全边际并存。技术面上,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已创3月以来新高并放量上冲,强化了趋势信号。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对记者表示,9月份美联储降息概率大幅提升,最近美国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远低于预期,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或比预期严重。通胀风险可控,就业市场降温,为美联储降息打下基础。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较大,而且也不排除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今年年底利率有望降到“三字头”。

美联储降息后可能会有更多央行跟随,中国央行也可能进行降息,杨德龙认为,这有助于支撑当前中国资产的良好势头。美联储降息对市场的影响整体偏正面,但市场最终走势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降息只是其中之一。

短期来看,李徽徽判断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或进入“台阶式上移+高波动”阶段:在美元偏弱与第一次降息落地的背景下,仍有冲击8500至9000点的概率,但回撤将更频繁,主要由于期权平仓与事件扰动。中期能否走出第二段行情的关键不在于资金面,而在于基本面、宏观和微观层面。利差层面,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与美元路径;利得层面,关注龙头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包括平台、电商出海、AI应用兑现等;制度层面,关注分红回购与资本市场改革的“长流水”,而非一次性冲击。

MSCI China前瞻PE约为13倍,与美股的溢价/折价结构仍支持“均值回归型上涨”,但李徽徽提醒,要警惕外部政策不确定性,比如关税、投资限制、跨境电商监管等带来的估值上限。

“买入中国”趋势继续

在中国资产大涨过后,全球资金“买入中国”的势头仍有望继续。

李徽徽继续看好中国股票相关资产,预计会出现结构性趋势上行,而非短期反弹的曲线,主要驱动来自三点且仍在增强:其一,美元中长期走弱+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触发全球资金再配置,中国权重回升,资金来源端的“水位”抬高;其二,股东回报机制正在制度化,治理折价修复并压低权益风险溢价;其三,上市公司盈利韧性持续提高,企业基本面持续改善。

在中国资产再次成为全球市场焦点背后,“美国例外论”叙事收敛;经过几次政策刺激的蓄能,中国股票市场参与率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向好而提升;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投资者正在向中国新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配置。

王昕杰预计,未来仍将有更多的催化剂进一步提升中国资产的价值,目前海外资金配置中国的比例仍然较低,未来买入中国的趋势也将持续。随着“美国例外论”的叙事继续收敛,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配置的共识增加;过度储蓄可能发生潜在变化。

未来哪些领域有更多机会?李徽徽看好多条可落地主线:高自由现金流的平台经济(电商、广告/内容、在线旅行),由于现金回报纪律叠加全球营收占比高,能持续压缩风险溢价;AI应用与工具层(营销自动化、AIGC生产力、开发者工具),由于轻资产、快迭代、与广告电商强耦合,具现金化路径;智能电动车及其智能化供应链:海外渗透与单车价值量上行,业绩弹性大。

王昕杰青睐整体中国资产,相对更偏好境外中国资产。随着美元虹吸效应弱化,以及“美国例外论”的收敛,部分流动性自然而然会寻找其他地区资产进行配置,这也会造成非美资产的吸引力上升。

港股可能会成为资金“宠儿”。王昕杰认为,在低利率、低增长的环境下,港股提供相对确定的收入来源,包括分红收入的确定性和成长性所包含的未来收入的确定性。从分红角度,相对于类似标的,港股公司的分红率更高,2023年以来已经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下游软件端的发力,创新药板块的海外授权大增,以及潜在的出海潜能,港股市场的成长确定性更高。

另一方面,境内股票相对于境外中国资产更容易受到政策方面的提振。近期,诸如消费贷款贴息、反内卷以及多项提振内需的政策频出,叠加海外市场波动下降,王昕杰预计境内股票将继续走出“慢牛”姿态。在A股港股溢价层面,A股的估值回归到了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未来基本面回归以及内需提振下,A股有足够的空间迎头赶上。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