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冲刺万亿GDP的温州,全面注入AI动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08 20:15:43

(原标题:冲刺万亿GDP的温州,全面注入AI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报道

温州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注入强劲AI动能。

今年全年,温州有望突破万亿大关,成为浙江第三个万亿级城市。目前,温州经济总量仍在“准万亿”梯队。今年上半年,温州GDP为4831.9亿元,同比增长6.0%,在准万亿城市中实现经济总量领跑。同期,温州城市排名再进一位,稳居全国第27名。

温州冲刺万亿GDP的动力何在?除了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支柱产业,人工智能是温州全力推进的重点新兴产业方向。今年前7个月,温州全市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4.7%。

9月3日,温州举行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会上正式挂牌成立温州市人工智能局,这是浙江首个“人工智能局”。9月8日,温州召开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温州市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四张清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到2027年,温州要建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全市算力总规模突破5万P。

温州已明确城市未来三年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将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算力粮仓”,推出“AI产业转型官”计划,培育人工智能四大核心产业,在制造、能源、医疗、消费等12个领域全面推进“AI+”行动。

培育温州特色AI产业链

温州已率先出台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年先行蓝图。

根据《温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先行市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到2027年,温州要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落地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在产业能级、核心产业方面均要有突破。

温州还将聚焦场景应用和算力基础突破,到2027年将打造10个以上行业垂类大模型、100个以上示范型创新应用场景,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同时,温州提出,到2027年,全市算力总规模突破5万P,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算力枢纽;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30名、相关专业人才400名以上。

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沈林杰在发布会上表示,《实施方案》将重点从“算力、数据、服务”构建人工智能三大基础支撑网,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万卡智算集群,争取国家算电协同试点;高质量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争取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评估检测中心落地温州,打造公共、医疗、交通、鞋革、泵阀等十大特色数据专区;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推出“AI产业转型官”计划,搭建“温州AI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开源社区”。

聚焦产业培育,温州提出智能算力与核心硬件制造产业,数据要素全链条产业,大模型、智能体和软件平台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四大核心产业群。

例如,依托超大型算力集群,温州将积极招引液冷设备、高速光模块、国产AI芯片制造等配套企业,同步搭建芯片与大模型适配验证基地,让“算力硬件”在温州形成产业链。

在另一优势方向数据方面,温州将发挥中国数安港优势,制定《温州市数据产业促进条例》,建设全国数据标注基地,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激活数据市场,吸引优质数源、培育全国知名数商集群。

依托温州制造业区域特色,《实施方案》支持乐清打造智能物联传感谷,推动瑞安、永嘉、平阳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发力,同时加快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研发,让“温州造”智能终端走进更多家庭。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员贺新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当前各地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共性方面来看,基本涵盖了数据算法算力、技术生态等供给侧的内容,以及产业应用需求侧的内容。

贺新宇表示,各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制造,有助于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生态,构建集群间“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场景应用”的互相赋能格局,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人工智能+”方面,温州明确提出十二大领域“AI+”行动,包括制造、能源、医疗、消费、金融、交通与低空经济、教育、文旅、科研、农业、养老、城市治理。

例如,在“AI+制造”领域,温州将推动AI深度融入电气、鞋服、泵阀等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柔性生产、检验检测全链条,到2027年重点培育10家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企业,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温州把生命健康列为“5+5+N”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五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眼健康-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三大细分赛道,特色鲜明。

在AI+医疗”领域,温州将全面归集公立医院医疗数据资源,重点突破智能疾控、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眼科专科诊疗等场景,力争推动医学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四张清单加速落地

贺新宇也提醒,在持续高水平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过程中,地方要在充分考虑本地已有政策经验和产业优势基础上,坚持市场驱动,因业施策,引导形成符合实际的产业智能化转型路线,形成典型代表性示范效应,积极拓展互补合作,避免盲目跟风、无序竞争。

当前,各地陆续出台“人工智能+”的行动方案,后续重点在于如何落地。贺新宇观察到,个性方面来看,各地的政策方向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一是分类施策模式、二是聚焦优势模式、三是单点突破模式、四是夯实基础模式。特别是对于部分本身有特色产业的城市,突出人工智能进一步的赋能优势产业作用。例如,深圳、青岛分别突出了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创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特色产业。

温州也是如此,在落地政策举措方面,既突出AI普惠应用,也与本地产业精准结合。

《温州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则为发展人工智能提供各类配套,围绕“降成本、育生态、活要素”三个核心,推出12条靶向性强、含金量高的举措。

在降本方面,温州创新推出“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以及“算力贷”等“三券一贷”政策,通过“券补+信贷+奖励”组合拳,把算力、模型、数据这三大核心要素,转化为可计量、可流通、可补贴的“AI公共品”。

在需求侧方面,温州鼓励智能终端与装备研发推广,推动“AI+”向鞋服、汽摩配、医疗、低空经济等温州优势领域渗透。

沈林杰表示,温州市数据局加挂人工智能局牌子,不是简单的机构叠加,而是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实需要。

一方面,温州将依托中国数安港、温州国际云软件谷、中国(温州)智能谷等新质生产力平台,在数据治理与开放领域先行先试;另一方面,温州将重点招引AI头部企业,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温州市数据局局长孙祥光还在发布会现场公布了行业垂类模型、高质量数据集、应用场景、重点产业平台等四张清单。

行业垂类模型供应清单共收录温州本土研发的17个垂类模型。目前,温州已在鞋履、电气、医疗影像等领域打造多个垂类大模型,加快打造“AI示范应用第一城”。

高质量数据集清单则汇集了14个高质量数据集,覆盖制造、医疗、交通、文旅、城市治理 5 大领域,所有数据都经过专业清洗、深度整合,拿到就能用、用了就见效。例如,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青光眼数据集,能支撑AI开发早筛工具。

以温州特色的鞋业为例,惠利玛鞋产业数据集装着7400万张鞋革高清图片、超3TB标准化数据,涵盖鞋部件、材质、流行趋势等240多个维度。鞋类企业的AI设计系统只要“吃透”这份数据,就能快速掌握鞋款的设计逻辑,生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方案。

应用场景清单梳理出74个可落地、能见效的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场景。作为冲刺千万级人口、万亿级GDP的大市,温州“5+5+N”现代产业集群全链条延伸,低空经济、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等场景资源丰富。

重点产业平台清单重点推介中国(温州)数安港、中国(温州)智能谷、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永嘉车联网孵化园、中国(温州)物联传感谷、瑞安和平阳汽摩配产业7大创新平台。目前,数安港已集聚企业700多家,成为AI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21世纪经济报道冉黎黎对本文亦有贡献)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