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迟到”的回购,“被动”的顺丰

来源:新刊财经

2025-09-08 11:01:17

(原标题:“迟到”的回购,“被动”的顺丰)

顺丰控股此次回购的争议,并非单纯的“落地时间”或“价格”问题,而是折射出公司在盈利增长承压、估值优势褪色背景下市值管理策略的被动。未来若要扭转这一局面,公司需跳出传统竞争框架,通过深化航空冷链核心优势、加大物流数字化投入等方式重构差异化壁垒,进而重塑市值管理的主动权。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控股”,股票代码:002352.SZ)近日发布《关于2025年第1期A股回购股份方案首次回购股份暨回购进展的公告》显示,公司于9月3日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首次回购公司A股股份1,185,000股,回购总金额为人民币49,782,467.09元(不含交易费用),占公司总股本的0.02%,平均成交价为人民币42.01元/股。

然而,这份公告背后,却是一场历时4个月才落地的“拖延战”。回溯时间线,顺丰控股早在2025年4月28日便审议通过《2025年第1期A股回购股份方案》,彼时市场已对回购动作抱有期待。毕竟过往公司回购有“快落地”案例,例如2024年1月公告的5-10亿元回购,3个月内便完成10亿元满额回购。但此次方案通过后近4个月时间里,顺丰控股始终未披露任何回购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3日回购实施前的三个交易日,顺丰控股A股、H股股价剧烈震荡,市值蒸发超300亿元。公司此时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实施回购,平均成交价42.01元/股较4月28日方案披露时的市场价格更低,这种类似“捡漏”的操作本质上是将回购的“主动护盘功能”异化为“被动低成本抄底”,难免让投资者对公司维护市场信心的诚意打上问号。

图:顺丰控股今年以来股价变动(前复权)


数据来源:Wind

持股计划引发股价震荡

8月28日,顺丰控股交出了半年报成绩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顺丰控股实现营收1468.58亿元,同比增长9.26%;归母净利润为57.38亿元,同比增长19.37%。同日,公司公布了一项为期9年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而这份计划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导致股价大幅震荡的重要因素之一。

顺丰控股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明确,公司控股股东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将无偿赠与不超过2亿股A股股票作为员工激励;股份分9年授予,首次授予价35元/股,归属需满足公司净利润正增长(以上一年为基数)以及个人考核达标(A级、B1、B2级可获100%归属);每次归属后的锁定期为12个月,并设置长达96个月起步的服务期。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股票由控股股东明德控股无偿赠与,未直接消耗顺丰控股的资金,但依据会计准则,公司仍需以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基准,将当期获取的员工服务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并同步增加资本公积。这意味着,该计划将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账面成本”,并在未来9年持续分摊,直接拉低各年度净利润增速。更关键的是,当前市场尚未对该计划提振经营效率的积极作用形成信任,“成本先行、收益未定”的预期,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盈利增长的担忧。

从具体成本测算来看,顺丰控股2025年首次授予股份的摊销成本约为5.2元/股(费用总计4.25亿除以8114.4万股)。根据公告,公司未来9年将总共分摊16.2亿虚拟股份单元;若每股摊销费用保持一致,总费用将达到84亿元,约占顺丰控股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82%,长期成本压力显著。

表:顺丰控股2025年度首次授予股份的费用摊销预估情况


数据来源:顺丰控股公司公告

从估值来看,在8月29日披露半年报以及“共同成长持股计划”之前,顺丰控股凭借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和“航空网络+直营管控”在时效和服务质量的优势,估值在20倍到25倍之间,显著高于中通、圆通、韵达等同行企业,这一估值溢价正是市场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认可。

然而,随着行业“反内卷”趋势的深化,同行企业普遍放缓低价扩张步伐,转而聚焦服务优化与品质升级,或将削弱了顺丰控股在时效、服务上的独特性。而持股计划带来的长期成本压力,又压缩了公司通过“降本增效”巩固优势的操作空间。在此背景下,若顺丰控股未能快速找到新的差异化价值锚点,其此前享有的估值溢价恐将持续被蚕食。

财务数据层面同样释放出盈利承压的信号。尽管2025年上半年顺丰控股的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但毛利率仅为13.2%,较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更需关注的是,公司同期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45.51亿元,同比增速9.72%,显著低于归母净利润增速。

两者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二季度顺丰控股将三家持有物业的全资子公司转让至南方顺丰物流REIT,由此产生约7.78亿元的股权处置收益,该部分收益作为非经常性损益直接计入当期净利润,短期推高了归母净利润规模与增速,但并未反映主营业务的真实盈利增长节奏。

顺丰控股此次回购的争议,并非单纯的“落地时间”或“价格”问题,而是折射出公司在盈利增长承压、估值优势褪色背景下市值管理策略的被动。未来若要扭转这一局面,公司需跳出传统竞争框架,通过深化航空冷链核心优势、加大物流数字化投入等方式重构差异化壁垒,进而重塑市值管理的主动权。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