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对话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拥抱万亿蓝海,服务向“新”升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08 08:00:00

(原标题:对话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拥抱万亿蓝海,服务向“新”升级)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中国经济巨轮正从制造业的雄厚基业扬帆,驶向服务业的蓝海,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迎来更加强劲的增长新引擎。2024年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到了2025年上半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升至60.2%。

深耕中国的外资企业正敏锐捕捉到这一新的时代机遇。9月2日,产业技术的全球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宣布,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EcoFit LV Innovation Center China,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上海正式落成,针对低压元器件适配改造,提供从设计、方案开发到制造交付的端到端服务。

“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了60%的比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对在中国的服务业务充满信心。”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关键电源与数据中心业务以及服务业务全球负责人Pankaj Sharma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Pankaj Sharma领导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与数据中心业务的所有全球职能部门,包括战略、商业运营、营销、研发、供应链、财务和人力资源。自2025年1月1日起,Pankaj Sharma还同时担任施耐德电气全球服务业务负责人。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政策下,服务业务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千行百业的万亿蓝海呼之欲出。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加力扩围、循环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的双重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适配改造服务作为破解设备更新效率瓶颈、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手段,其战略价值愈发突出。

Pankaj Sharma告诉记者,中国许多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成为一个重要机遇。中国持续推动各类工业生产和能源管理设备的更新与技术改造,带来一个年规模约5万亿元的设备更新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面对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新趋势,施耐德电气充分发挥电气化和数字化专长,依托在配电领域改造升级深厚的实践经验,针对企业面临的配电设备老化、设备故障频发、备件短缺等痛点,以及智能化改造、设备大规模更新等多样化需求,成立了创新中心。

Pankaj Sharma分析称,这一领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服务现代化、改造升级等方面,这在中国既是巨大的市场机会,也是迫切的需求,因为低压设备的安装基数非常庞大,整个行业的规模巨大。正如创新中心揭幕时所展示的,服务涵盖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到升级各个环节,其中“升级”是关键环节。

作为施耐德电气深化“中国中心”战略的最新成果,创新中心依托专注低压配电元器件生产的上海施耐德配电电器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成功实现了创新研发与生产能力的产研融合,形成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的高效互补,为企业提供现场勘察、非标设计、非标供应链、产品延寿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服务。

Pankaj Sharma表示,低压业务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业务和产业板块之一,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了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专注于低压元器件生产的优势,这也是为何创新中心选址在康桥工厂的原因。

创新中心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施耐德电气适配改造服务能力的全面跃升,更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的升级,赋能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记者在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生产基地看到了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质检等环节高度智能化,基于AI系统“机器之眼”保障了交付质量。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延链增值,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深耕中国市场38年,施耐德电气不断强化“中国中心”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服务体系不断升级与创新。

何为“新质服务”?Pankaj Sharma认为,“新质服务”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和表现,具备新动能、新生态、新范式三大特征。其核心在于技术革新,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性生产要素为新动能,联合伙伴打造覆盖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新生态,构建与产业融合、促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协同发展的服务新范式。

“服务早已深深植入施耐德电气的企业基因中,在公司占据重要地位,是强劲的业务驱动力。”Pankaj Sharma表示,施耐德电气去年营收约为380亿欧元,其中有19%来自公司的软件与服务业务。同时,这也帮助施耐德电气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客户紧密合作,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

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市场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更是关键的研发中心之一。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共有四大研发中心,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还了解到,过去3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服务业务也在飞速增长。

继2024年在中国正式成立服务业务中国中心,今年5月在北京成立工业自动化适配改造中心,9月面向低压元器件的创新中心又在上海落成,依托不断壮大的“服务业务中国中心”,施耐德电气围绕实际应用场景,构建了覆盖中低压配电、软硬件以及强弱电一体化的元器件快换、成套设备改造和系统级绿色节能转型整体解决方案的端到端EcoFit适配改造服务。

同时,结合EcoConsult咨询服务与EcoCare运维服务的持续迭代,施耐德电气凭借全产线、全场景的改造能力,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新质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更经济、更快速、更全面的焕新升级。

基于在配电领域改造升级的长期深耕,施耐德电气已推出数百种标准化设计的中低压EcoFit适配改造方案,涵盖预制标准转接套件、即插即用两大核心类型,可全面响应企业多样化需求。其中,针对大规模设备升级改造场景创新推出的核心元器件即插即用快换解决方案,可保留原配电柜柜体,支持企业在主母线不停电(即生产不中断或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快速完成断路器等核心元器件的升级替换。

这一方案精准解决两大核心痛点:一是满足对停电时间有严苛要求的关键供电场所改造需求,二是破解站点多且分散场景下传统方案“施工难、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显著提升改造效率。施耐德电气已有的预制转接套件改造方案,与陆续推出的即插即用改造方案形成互补,可广泛覆盖不同品牌断路器、接触器、综保等核心元件的升级改造需求。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迭代突破,有力推动适配改造服务向智能化、专业化和敏捷化方向演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Pankaj Sharma强调,服务与技术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这也与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相呼应,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这两者同等重要。

人工智能是全球服务业务的重要赋能工具。在Pankaj Sharma看来,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过去多年的性能数据,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计算,并基于数据作出决策。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扎根38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处理这些数据,创建算法和新模型,从而提升服务业务。

例如,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某类产品的性能表现进行分析,并整合该产品在国内外不同安装点的数据。基于设备运行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感知设备运行的异常信息,进而预测其维护需求,从而实现“基于状态的维护”。

创新中心也应用了包括数字孪生在内的大量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可进行非接触勘察、设备寿命预测以及状态可靠性评估,将数字化能力贯穿设计、研发、生产、交付的全过程。

另一个例子是施耐德电气ATV Predict传动系统预测性维护平台。这一平台同样集成了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以极简的改造升级赋能用户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数据,精准预测负载,助力用户掌握全局设备,确保生产连续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化工、轨道交通、水务、半导体、船舶等行业,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新技术的挑战和机遇也如影随形。能源转型面临 “不可能三角” 挑战,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可行性与环境清洁性之间实现平衡。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问题愈发突出。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计算。随着计算量和数据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数据中心。因此,过去两年全球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这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五年后,数据中心的能耗将翻倍。

但其实仍然有办法“扭转”数据中心的能源增长曲线,Pankaj Sharma认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通过最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智能的算法和优化的数据中心设计来平抑人工智能电力需求的曲线,例如液冷系统等新兴技术可以在支持性能的同时减少用电量,施耐德电气为数据中心提供的产品和方案也都是业内高效的代表;第二,在软件层面,模型压缩和算法改进减少了训练时间和运行时的资源需求。在中国,多家公司推出了图形处理器(GPU),加速计算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比传统计算方式的效率大幅提升。第三,还可以提升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UE)。通过实施这三项措施,我们有望使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尽管人工智能的增速加剧了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但人工智能同样能够帮助建设更加可持续的数据中心。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行业的服务业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赋能。Pankaj Sharma发现,许多基础流程正在加速数字化,这不仅强化了服务在全球贸易和经济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推动了服务业务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实现。

时代浪潮奔涌,以创新服务为帆,施耐德电气正与中国经济的浩瀚蓝海同频共振,共赴“新”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