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07 18:28:07
(原标题:华夏银行被罚8725万元 从贷款审批到数据治理系统性失灵)
天价罚单为何砸向华夏银行?从贷款审批到数据报送,此次处罚又揭开了银行内控与数据治理的哪些“痼疾”?
9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对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作出重大行政处罚。经查,该行在贷款、票据、同业等核心业务管理中存在审慎性不足问题,同时监管数据报送亦不符合合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决定对华夏银行处以罚款8725万元。
此次处罚还涉及多名责任人员,陈成天、刘建新被予以警告;钱建华、何羽、吕玉梅、涂超被警告并合计罚款20万元。这一金额在近年来银行业罚单中位居前列,反映出监管层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数据治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面对处罚,华夏银行当日回应,表示“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对我行开展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进行行政处罚的决定书。”对于监管处罚问题,华夏银行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已迅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该行强调,下一步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推动业务经营健康发展。此次处罚不仅暴露了个别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和内部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也为整个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合规经营与风险防控必须贯穿于各项业务全流程。
罚单撕开银行内控“遮羞布”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信息,华夏银行此次被罚的核心原因之一是“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这一表述指向了银行在关键业务条线中未能有效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可能涉及授信审批、资金流向监控及交易结构设计等多个环节。尽管公开资料未详细说明具体违规项目,但从其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的风险管理数据可窥见部分端倪。
截至2025年6月末,华夏银行重组贷款账面余额为90.1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93亿元,占比0.37%,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重组贷款通常指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而调整还款条件的贷款,其规模虽有所下降,但仍表明存在一定比例的风险化解压力。与此同时,该行前十大贷款客户合计余额达549.60亿元,占贷款总额2.39%,集中度相对可控,但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达97.34亿元,占资本净额2.50%,提示大额授信管理仍需持续关注。若此类大额授信在审批或贷后管理中缺乏足够审慎,易引发集中性风险。
在同业与票据业务方面,报告未直接披露相关风险敞口细节,但“管理不审慎”的定性说明可能涉及交易对手风险管理不足、资金空转或嵌套操作等问题。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防范同业业务中的影子银行风险和监管套利行为。若银行在票据承兑、转贴现或同业投资中未严格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或对合作机构资质审查流于形式,均可能构成违规。
监管“穿透式”处罚
除业务操作层面的问题外,本次处罚另一项关键事由为“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这触及金融机构合规体系的底层支撑,数据治理能力。监管数据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识别系统性风险、开展现场检查的重要依据。银行若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报送监管报表,不仅影响监管效能,也可能掩盖真实风险状况,进而威胁金融稳定。近年已有多家银行因“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而被处罚。
当前,金融监管数据建设与治理呈现出全局化、标准化、下沉式、跨应用的趋势。数据是监管机构作出监管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基础。2012年,原银监会开发并开始应用检查分析系统(Examination &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EAST)。该系统可帮助现场检查人员灵活筛选、提取银行数据,建模并挖掘分析数据,大幅提升了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讲,为了更好的满足监管要求,需要把监管数据治理的重点往前移,但是这是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了不同条线,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包括业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还有技术人员之间的分配,也涉及到了从组织架构到制度机制,还有不同的技术工具、软件等一整套,对银行来说对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
虽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公告未披露具体哪类数据存在偏差,但从监管实践来看,此类问题常出现在信贷分类、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大额风险暴露统计或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等方面。例如,在贷款五级分类中,若银行出于优化指标目的,将本应划入“关注”或“次级”的贷款仍归为“正常”,则会导致不良率低估;又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若对风险权重认定错误,可能虚增资本充足水平。
华夏银行2025年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6%,一级资本充足率11.44%,虽符合监管要求,但较年初分别下降0.21和0.26个百分点,若数据基础存在瑕疵,其真实资本状况值得进一步审视。
更深层次看,数据报送合规性问题反映的是银行内部治理文化的短板。它要求从基层操作到高层管理形成统一的数据责任意识,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机制。此次处罚表明,监管部门已不再局限于查处具体业务违规,而是向治理机制、信息系统等深层次问题延伸,推动银行业由“形式合规”向“实质合规”转变。
合规重建需系统性推进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有效银行监管是保证稳健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生态正逐步完善,生态中除了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主体,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参与。利用监管科技可以打通金融监管数据链条、整合信息、提升监管效率,为多业态、跨地域监测和动态穿透式监管提供有力手段。
面对巨额罚单,华夏银行公告称已“迅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此次被处罚的六名个人中,四人被警告并罚款,显示出监管对管理层履职尽责的追责力度。从半年报中也可看出,该行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包括优化合规官制度、开展“尽调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启动屡查屡犯问题集中整治等。
然而,华夏银行能否从根本上扭转管理滞后、执行脱节的局面,仍需观察其是否能够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华夏银行在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赋能”“数字化风控”,包括推进大数据风险预警、智能风控模型迭代等,但这些系统是否真正落地、是否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才是避免下次处罚的关键。
此外,责任人员的问责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等层面推动全行合规经营理念的真正内化。华夏银行在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中仍计划每10股派现1元,表明其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未受根本冲击,但也提醒其应在股东回报与风险准备金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在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深化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交织叠加,任何管理疏漏都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隐患。因此,合规不应被视为成本负担,而应作为银行稳健经营的生命线。
更重要的是,监管的目的从来不是惩罚本身,而是推动行业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监管部门正通过精准执法倒逼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科技赋能、重塑企业文化。随着数据治理、绿色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新领域监管规则的完善,银行的合规边界将持续扩展。这场巨额处罚,应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反思与进步的新起点。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