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9-06 03:25:13
(原标题:落实车企账期承诺还需突破多个难点)
8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车企账期整改调研信息,一汽、广汽、赛力斯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案例被重点披露。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调研奇瑞时了解到,奇瑞已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如今,距离17家车企作出“60天账期承诺”已两月有余,更多车企的账期承诺兑现情况如何?是否真正缓解供应商的压力?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十余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已有部分车企开始调整账期,但仍有一些合作项目的实际账期变化不明显。业内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车企落实账期承诺,还需要突破多个难点。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治理“内卷式”竞争,还需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账期承诺兑现仍有卡点
17家车企主动作出账期承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压力,自觉“反内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表示,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缩短账期不仅有利于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从实践结果来看,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行业普遍的回款周期为9个月左右,部分车企虽公开表态在60天内回款,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卡点。
据受访人士介绍,部分整车企业在收到零部件产品后,不会立即付款,而要等该零部件上车装配甚至实现上市销售再向供应商付款。若车企迟迟不应用产品,供应商则“回款无门”,且这种“先上车,再付款”模式在行业内较为普遍。
在结算环节,因缺乏统一验收标准,车企项目审核进展不一,合同签订时就已“埋下”诸多隐形条款和附加条件。
利用商业汇票延长资金占用,也是部分车企变相拉长付款周期的途径。目前,部分车企成立各自的供应链金融公司,以电子债权凭证替代传统现金支付。供应商在收到凭证后,既可以选择持有到期,等待3—12个月兑付现金,也可以通过平台向银行、保理公司或车企自身申请贴现。受访人士表示,供应链金融凭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贴现率高、兑现周期长,且在下游流通性较差。
“回款难”,难在哪?
供应商“回款难”究竟难在哪?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缺乏话语权,普遍面临“保客户”与“要回款”的矛盾。
在面对头部车企的合作意向时,多数零部件企业会优先保住合作,对回款周期不敢过多纠结,甚至面对整车企业每年20%的降价要求,也只能被迫承受。
有零部件企业的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零部件企业也很卷,很多同行为了争取客户,不仅打起了“价格战”,还在获得头部车企项目定点后,向车企进行现金返点。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延迟付款也只是权宜之计。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一些车企的经营压力较大,若严格执行60天回款,可能会导致车企自身现金流吃紧。梳理上市车企的2025年半年报,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仅比亚迪、赛力斯两家,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某北方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财务总监向记者表示,车企的回款速度与其经营情况息息相关,销量好则回款快,反之亦然。
上述财务总监表示,“账期问题难解”只是行业“内卷”的一个横截面,若车企持续向供应商压价,一级供应商再将这种压力传导到材料端,长此以往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甚至破坏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产业内有必要精心呵护现有成果,抓住机遇向国际市场进军突围。
强化对车企付款周期的监督力度
为更高效推动车企60天账期承诺全面落地,多位受访人士提出针对性建议。有汽车零部件企业明确表示,希望车企优化付款流程,同时在结算方式上,以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减少对供应链金融工具的依赖,从根本上降低车企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
针对未能按约定时限回款的车企,业界形成普遍共识,呼吁监管层加快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同时同步公开车企账期执行的动态数据,通过更透明、更细化的制度设计,形成硬性约束,敦促车企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还有专家进一步建议,政府可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嵌入账期考核维度——对严格落实60天账期要求的车企提高补贴额度,对未达标的企业则相应核减补贴,以政策杠杆引导企业重视履约。
事实上,监管层已着手强化对车企付款周期的监督力度。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开通的“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便是打通供应商诉求反馈渠道、推动行业履约情况透明化的重要举措。
据悉,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统一的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并推行标准化的合同范本,通过明确交易双方权利义务、规范支付流程,从制度层面减少结算纠纷,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受访人士强调,除了规范结算流程,监管层还需加强对汽车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价格指导,严厉约束企业以低价倾销、恶意压价等为代表的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树立“共荣共生”理念,共同营造公平、有序、文明的商业竞争环境。
另有行业专家深入分析指出,当前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核心根源,在于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标普全球汽车大中华区汽车分析联合总监陶杲透露,目前国内的汽车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伴随着未来几年出口市场持续增长,预计产能利用率会逐步回归到80%的健康水平。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剩产能的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难度较大,需坚持市场调节与监管手段“双管齐下”。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让低效、落后的过剩产能自然退出市场。
“该淘汰的就要自然淘汰,不能一味地保护。”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账期治理、产能优化、竞争规范等多项举措逐步落地,汽车行业将摆脱“内卷”困境,迈向更高效、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发展新阶段。
证券时报
2025-09-06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9-0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9-0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9-0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9-0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