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报之下,被低估的海底捞

来源:中国网财经

媒体

2025-09-01 12:57:00

(原标题:中报之下,被低估的海底捞)

中国网财经9月1日讯(记者 贾彩儿)近日,海底捞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公司期内收入207.0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减少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减少15%。

对于业绩表现,海底捞在财报中坦陈,利润下降系受翻台率下降,以及产品、场景等创新模式方面的初期调整影响。公司认为这一阶段业绩下滑反映出管理层在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并承诺“将继续努力并进行改善”。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面对餐饮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迭代的复杂环境,餐饮企业普遍承压,同为上市公司的呷哺呷哺和九毛九旗下火锅品牌表现亦不如意。根据品牌中报,呷哺集团收入由去年上半年23.95亿元减少18.9%至19.42亿元,九毛九则较去年同期收入30.64亿元减少10.1%至27.53亿元。

即便如此,舆论关于海底捞业绩放缓、生意难做的讨论扔不绝于耳。对此,未来食创始人余奕宏认为,市场质疑海底捞主要是因为其中国门店规模已超1360家、无法通过渠道扩张获得爆发性增长。但在他看来,挣大钱永远是反共识的。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改变成本结构的生态级餐饮企业,海底捞具备持续竞争力和抗风险、抗周期性能力。加之海底捞庞大的会员规模、多品牌战略显效、以及在下沉市场探索特许加盟模式等长期发展潜力,我认为海底捞现阶段估值或被大大低估。”余奕宏表示。

行业收缩,海底捞跑赢大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 3.6%,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增长动能减弱。6月限上餐饮收入呈现负增长(-0.4%),上半年累计增速(3.6%)低于全国餐饮收入增速(4.3%),表明限上餐饮企业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


在此背景下,海底捞面临同样的压力。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接待顾客总数近1.9亿人次,平均翻台率从4.2次/天下降至3.8次/天,中国大陆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海底捞在报告中指出,客流减少主要系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行为变化导致。但其人均消费却从97.4元增至97.9元,录得低单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海底捞持续进行门店网络优化,期内新开自营餐厅25家,加盟餐厅3家,并主动关停33家餐厅。截至今年6月30日,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3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1299家,港澳台地区23家,另有加盟餐厅41家。

从门店数量变化切入,海底捞并非收缩式闭店,而是继续落实“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所采取的结构性优化。品牌旨在动态采取“啄木鸟计划”及继续“红石榴计划”,既有主动关停,也有翻新和新店开业,更有红石榴孵化品牌及门店复制。

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坚持“一手抓顾客,一手抓员工”的核心管理理念,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一方面持续探索创新火锅场景、研发特色产品、精细化运营、强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以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路径。

落地到项目上,截至报告期末,海底捞已孵化“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品牌,覆盖烤肉、砂锅菜、面包、炸鸡等多个品类,累计开出126家餐厅。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其他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27.0%至5.97亿元。由此可见,在餐饮行业普遍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当下,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中报发布次日,里昂研报便称,海底捞上半年净利润符合市场预期,平均客单价小幅上升及低线城市翻桌率表现超预期成为亮点。该行认为,通过优化员工排班及转向特许经营模式,海底捞有望提升营运效率。因此,该行维持海底捞2026年及2027年净利润预测,目标价从15港元小幅上调至16港元,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短期业绩难掩长期潜力

基于对海底捞试错成本可控性、第二增长曲线潜力的理性判断等,财报披露当日,海底捞股价上涨4.27%,报收14.88港元/股,市值超782亿港元。

业内人士对此评价,海底捞健康的财务状况、清晰的战略路径,让市场看到了长期价值。从财务基本面看, 今年上半年,其经营性现金流达32.5亿元,净利润17.55亿元,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充足的现金流为红石榴计划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资本市场来看,多品牌矩阵中“潜力标的”的爆发可能尤为被看重。在餐饮行业,多品牌战略的失败率虽高,但一旦跑出一个头部品牌,便能带来指数级增长。余奕宏表示,无论海底捞一人食小火锅,还是多场景主题门店,包括已经崭露头角、开出70家门店的“焰请烤肉铺子”,未来都或将成为品牌的第二、第三、第四增长曲线。

余奕宏认为,海底捞的核心价值源于品牌企业文化,其创新背后,公司决策系自下而上推进。正如集团业绩说明会上所言,“我们把(孵化新品牌)创始人与集团的职能做了清晰的定义,由创始人自己在创业,除了合规和食安的管控之外,集团更多的是赋能,把更多的自主权是交给创始人。”

海底捞方面同时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内部从管理上对“红石榴计划”进行了优化,在放宽创业门槛的同时,对“红石榴计划”采取内部创业、外部创业品牌共创、外部成熟品牌合作等多种模式,并新增外部优秀创业品牌的引入机制。“让我们的餐饮创业创新平台更加开放,推动得更加有效。”

不仅如此,公司还通过数字化中台为多品牌协同提供技术底座。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通过智能中台,将过往优秀的管理经验沉淀,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从顾客服务、员工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拓店选址等方面,结合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流程,实现为现有品牌和品类赋能的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智能中台,有效为门店员工减负,降低管理门店的难度,提升门店管理决策效率和质量。上述举措中长期将为‘红石榴计划’中多品牌赋能,最终打造一个餐饮生态智能中台体系。

谈及海底捞现阶段估值,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亦认为,海底捞780亿港元估值其实偏低。一方面,海底捞供应链生态优势显著,蜀海食品等核心企业整合采购需求,降低成本,形成稳固竞争壁垒;另一方面,“红石榴计划”多品牌战略成效初显,第二品牌收入同比激增227%,“焰请烤肉铺子”等子品牌快速扩张,打开新增长空间。

“此外,海底捞现金流充沛,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达32.5亿元,支撑其持续投入;且会员数量突破2亿,数字化中台体系提升运营效率,组织韧性增强。”詹军豪直言,短期业绩承压难掩长期潜力,海底捞估值或未充分反映其供应链、多品牌及现金流优势,未来价值有望重估。

斑马消费

2025-09-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