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9 20:30:00
(原标题:“星巴克祖师爷”百亿卖身,中产咖啡的尽头是打包出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赖镇桃报道
“为什么我来到了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但这里的人却喝着最差的咖啡。”上世纪50年代,一位荷兰咖啡师刚落地美国加州就发出灵魂一问。
当时,美国咖啡确实是以“难喝”著名的,因为美国不种植咖啡,进口商想控制进口成本,就会选用便宜而咖啡因含量高的罗布斯塔豆,“便宜大碗”是优点,但口感经常会被嫌弃有橡胶味,加上美国人不拘一格的冲煮方式,最后出来的咖啡经常被形容成“有烧焦味道的深棕色泥浆水”。
于是,那位名为Alfred Peet的荷兰咖啡师决定自己下场开店,让美国人知道什么是好咖啡。从进口优质咖啡豆到手动校准烘豆,很快,这家Peet's Coffee的深烘咖啡就出名了,也吸引了三个年轻人专程向Alfred Peet拜师学艺。不久,他们把Peet's的烘焙技术、店铺设计全抄了过来,自己创立第一家星巴克。带出了“全球咖啡之王”,Peet's(皮爷咖啡)也被誉为“星巴克鼻祖”乃至精品咖啡的“祖师爷”。
但最近,“星巴克鼻祖”也被卖了。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饮料巨头Keurig Dr Pepper(以下简称KDR)发布公告,宣布将以15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收购皮爷的母公司JDE Peet's。
KDR同意以高出JDE Peet's过去90天平均股价33%的溢价收购,皮爷也算卖了个好价钱。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才收购Costa的可口可乐公司,近期又传出正为出售Costa物色买家,甚至不惜折价脱手。接连关店的星巴克,其CEO也承认正考虑出售星巴克中国区的股权。
一家又一家连锁咖啡,是如何走上卖身之路的?精品咖啡,真的是败给“瑞幸们”的吗?
不少人可能会对吞下皮爷的KDR感到陌生,但这家百年饮料巨头,拥有新奇士、怡泉、七喜(在美国境外,七喜是百事的注册商标)等众多知名品牌,旗下的碳酸饮料品牌胡椒博士更在2023年超过百事,成为美国第二大汽水品牌。
事实上,KDR不只做饮料,几年前也通过收购涉足咖啡行业,但结果并不那么成功。今年一季度,其旗下的Green Mountain、Café Escapes和Barista Prima等咖啡品牌在美国的净销售额下降了3.7%。
收购咖啡界的元老皮爷,KDR显然是想通过资源整合打个翻身仗。KDR在发布的公告里道,这项令人兴奋的交易将实现北美领先的咖啡平台Keurig与在全球受人喜爱的JDE Peet's咖啡品牌组合的互补结合,打造全球咖啡冠军。收购完成后,KDP计划分拆为两家独立的美国上市公司,一家要做北美头部茶饮,另一家则专做咖啡,年净销售额将达到160亿美元,有望登顶全球最大纯咖啡公司。
收购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一如往常——收购方KDR周一周二连续两天收跌,周一收盘时更是下挫11.48%,被收购的JDE Peet股价则在周一猛涨了15%以上。
汇丰下调KDR的股票评级,主要担忧在于KDR“买贵了”,而且这笔交易还会稀释咖啡业务的利润率,还为资产负债表增加大量债务。
只是,KDR愿意支付偏高的溢价,很大程度上也因为皮爷这两年不俗的财报表现,在收购方眼里称得上优质资产。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收购价格来看,JDE Peet's的估值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全球宏观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皮爷还能维持非常不错的利润表现和良性的运营,叠加上高端的品牌定位,都决定了皮爷的出价不可能太低。
JDE Peet's的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销售额增长7.9%,息税前利润实现了10.4%的增长。今年上半年,JDE Peet's的增长同样强劲,销售额创下22.5%的两位数增长,只是调整后的毛利增长下滑至2.2%。
而且,起到很大提振市场信心作用的是,今年3月,JDE Peet's启动了股票回购计划,计划今年向股东返还2.5亿欧元。截至7月25日,回购计划已经完成38%。
在分析师看来,皮爷和胡椒博士联手,对双方都是好事。欧洲金融服务公司Kepler Cheuvreux的分析师Jon Cox认为,两家咖啡在业务上的打通是有意义的,对JDE Peet's来说,可以走出欧洲,借着KDR在北美把影响力做起来。KDR的咖啡品牌Keurig也能借着皮爷的工艺和光环得到更多国际曝光。
在全球知名连锁咖啡里,和皮爷一样追求优雅、有格调的品牌,总还是绕不过Costa——1971年,由意大利人在英国创办,意式咖啡融合英伦风,狠狠拿捏中产的心。现在,Costa标志性的小红杯已经打入全球30多个国家,开店4100多家,一度跻身全球第二大连锁咖啡。
但Costa的巅峰时刻,似乎停留在了2018年。在这一年,Costa总营收13.4亿英镑创下历史新高,恰好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摩拳擦掌想进入咖啡行业,于是斥资39亿英镑将这一英伦咖啡收入麾下。
只是让Costa和可口可乐始料未及的是,“收购即巅峰”的故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9年开始,Costa的销售额便一蹶不振,2023年收入12.2亿英镑,不及收购前,还产生了900多万英镑的税前亏损。2024年Costa索性不单独公布财报了,但从可口可乐高管的表态看,Costa的处境并不乐观。
“从投资假设的角度看,我们对 Costa的投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James Quincey在7月的财报电话会上坦诚。
所以,近期有媒体报道,可口可乐正考虑出售Costa。有人估计,这次卖出Costa可能只能标价20亿英镑,对比可口可乐7年前花39亿英镑买入,售价直接腰斩。
打不过就卖的,还有“全球连锁咖啡一哥”星巴克。年初以来,星巴克就传出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结果7月30日的财报说明会上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直接确认了这一计划——星巴克正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他还表示正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
7月30日,星巴克公布了截至6月29日的第三财季报告,在中国,星巴克第三财季实现营收7.9亿美元,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逆转跌势同比增长2%。不少人认为星巴克及早出售、卖在高点,也是高明之策,但终归难掩这一连锁咖啡巨头的窘境。
不少人替星巴克、Costa这些连锁巨头感到惋惜,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连奈雪、蜜雪冰城都想下场分一杯羹的激烈厮杀修罗场,但放眼全球,整个咖啡市场仿佛都进入了“下半场”。
据欧睿国际的数据,2024年,全球精品咖啡和茶饮店的市场规模增速由前一年的13.7%降至6.9%,其中连锁咖啡的市场规模增长也开始减速,由2023年的14.5%放缓至7.2%。
一方面,欧美国家本是咖啡市场的中流砥柱,但通胀之火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说白了,物价飞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衡量用4.35英镑买一杯Costa是否有必要,4英镑的Gail's是不是更好喝,3.25 英镑的Greggs是不是更有性价比,或许只要1.99 英镑的麦咖啡也可以,甚至可以自己在家手冲或直接戒掉。
Illy caffè首席执行官Cristina Scocchia在6月份时曾表示,虽然Illy caffè 的销量保持基本稳定,但整个需求大盘有所放缓,上半年来,意大利的整体销售额下降了1.5%,美国的整体销售额下降了2%。欧盟咖啡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生咖啡豆进口量不到330万吨,低于疫情前年均接近350万吨的进口量,对比高峰时期的2016年(410万吨)和2017年(390万吨)更是下滑严重。
另一方面,生咖啡豆成本的猛涨,更让连锁咖啡们进退两难。自2021年巴西霜冻对咖啡作物造成严重破坏以来,咖啡价格一直保持高位,后面也是祸不单行,巴西又发生7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作为全球咖啡主产区,也出现极端天气和供应链波动的干扰。到今年1月份,罗布斯塔豆11月到期的期货价格已经较2023年翻了一番,最近一个月的涨幅就达到46.7%。阿拉比卡豆9月交割的期货合约价格也一再创下新高,近一年来价格涨幅超60%。
上游价格暴涨,烘焙商、连锁咖啡的利润自然也受到持续挤压。星巴克、皮爷的财报里都在抱怨生咖啡豆的价格飞涨,皮爷年初曾顺势上调成品烘焙豆的价格,但反而遭到商超下架产品的无情抵制,只能自己各种降本增效减轻成本压力。
“全球咖啡产量的巨大缺口,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因为咖啡种植、生长、收成至少要好几年的周期,这意味着咖啡豆价格可能会长时间处于高位,对咖啡零售商带来持续的压力。不过,大型连锁咖啡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原产地有合作,对上游也有更强的议价权和锁价权,所以咖啡豆价格飙升对独立咖啡的冲击还要更大。”朱丹蓬表示。
今年以来,关税也成为咖啡巨头面临的又一重压力。早前,特朗普政府宣布,自8月6日起对巴西咖啡豆征收50%的关税,巴西是美国过去几年来最大的咖啡豆进口来源国,占总进口量的30%以上。来自越南的咖啡豆也面临20%的关税,导致越南咖啡在美价格自8月初以来上涨了24%。
通胀、咖啡豆成本的双重夹击下,不少人认为中高端咖啡的好日子到头了。不过,Bluebottle、Dutch Bros、Collective、Gregorys Coffee等一系列中产新宠的走红似乎又在证伪这一观点,他们的定价和星巴克接近,还是坚持打造提供座位的“第三空间”,只是菜单、服务、装修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还有一直坚持高端精品路线的皮爷,这两年营收之所以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也是多品牌战略奏效,比如其今年悄悄在北京开起的平价咖啡品牌Ora Coffee,有人锐评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所以,归根到底,击垮星巴克们的可能不是瑞幸。做时间的朋友,有一个前提是要学会做周期的朋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