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

吉利加量减价 贴身紧逼比亚迪

来源:五星车评

2025-08-28 20:48:50

(原标题:吉利加量减价 贴身紧逼比亚迪)



“用魔法打败魔法”——当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降成本、低价走量占市场”的“魔法”横扫新能源赛道时,吉利正以更狠的“加量减价”魔法贴身紧逼,一点点蚕食着比亚迪的市场版图。

在这场自主品牌的贴身肉搏中,曾经的“新能源一哥”比亚迪,似乎正陷入应对乏力的困境。

01贴身对标:

“后发者”的精准狙击

比亚迪靠“爆款逻辑”打下的市场,正被吉利用“像素级对标”逐个突破。

2024年起,吉利的“星”系列车型像精准制导的武器,直插比亚迪的销量腹地:6.98万起售的星愿,轴距比比亚迪海鸥长出150mm,用“更大空间+更低入门价”的组合,在部分月份反超海鸥。

星舰7瞄准比亚迪的“销量支柱”宋PLUS家族,同样的混动技术、相近的配置清单,定价却低了1.2万元,让不少纠结“性价比”的消费者转头选了吉利。

就连比亚迪的“高端门面”汉DM-i,也被星耀8盯上——后者比汉DM-i低近5万的定价,曾在2024年四季度实现单周销量反超。



更巧妙的是吉利的“时间差打法”:总能在比亚迪车型上市半年到一年的“稳定期”推出对标车,借着对手供应链成熟、消费者认知清晰的“东风”,针对性优化空间、配置细节,再用“加量还减价”的反差感打透市场。

2025年1月的销量数据最直观:吉利国内销量23.99万辆,以微弱优势超过比亚迪的23.42万辆,首次登顶自主品牌“内销王”——这场“逆袭”的背后,正是一款款对标车啃下的市场份额。

02舆论造势:

借“旧题”打“新仗”的暗战

如果说“加量减价”是吉利的“明枪”,那舆论场上的攻势就是它的“暗箭”。

2023年长城举报比亚迪混动车“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时,吉利并未直接下场;但到了2025年重庆汽车论坛上,吉利副总裁杨学良突然抛出“吉利拆车实测结果和长城举报完全一致”的说法,把这桩“旧案”重新拽回公众视野。

这步棋的意图很明确:把技术争议转化为品牌信任战。比亚迪虽解释“靠发动机智能启停技术解决了排放问题”,且已逐步改用高压油箱,但吉利反复渲染“偷工减料”的嫌疑,本质是想动摇消费者对比亚迪“技术可靠”的核心认知——毕竟对普通购车人来说,“排放合规”比“技术原理”更能牵动神经。

更值得玩味的是,有媒体扒出吉利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也曾用常压油箱,此时“攻彼之短”,难免有“转移焦点”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舆论战确实让比亚迪陷入了“自证清白”的被动,间接为吉利车型争取了关注度。

03价格困局:

比亚迪的“优势壁垒”在松动?

比亚迪的核心底气,向来是“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自研电池、芯片,加上年销超300万辆的规模效应,能把插混车价格压到10万级,就连汉DM-i都能降到16万,构筑起对手难破的“价格壁垒”。



可吉利偏要“以价换量”:星愿、星舰7等车型的定价,比比亚迪同级别车低5%-10%,哪怕自身利润空间被压缩,也要撕开一道口子。

比亚迪不是没反击:2024年底曾宣布部分车型官降3000-8000元,高管李云飞更直接点破“2022年原材料暴涨时大家集体涨价,如今原料降价,只有比亚迪带头降价”,暗指吉利“涨价时跟进、降价时喊冤”的双重标准。

但问题在于,吉利的“低价”是“加量”后的低价——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大空间、更多配置,这种“获得感”比单纯的“降价数字”更打动消费者。

比亚迪若跟着“加量”,成本会上涨;若只“降价”,又怕消费者觉得“减配”,陷入了“加量亏成本、不加量丢市场”的两难。

从“星”系列车型的精准对标,到舆论场上的巧妙借势,再到价格战里的“以毒攻毒”,吉利正用比亚迪最擅长的“性价比逻辑”反制比亚迪。

如今的比亚迪,手握技术和规模优势,却在吉利的“贴身打法”下显得有些束手束脚——毕竟当对手把“加量减价”玩得更极致时,曾经的“魔法”,可能就成了需要破解的“困局”。

这场自主品牌的“头名之争”还在继续,而最终的赢家,或许要看谁能先跳出“价格内卷”,找到新的竞争维度。

fund

询价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