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2 18:27:45
(原标题:对话汇川技术王晓宇:零碳方程式构建未来能源生态)
雷达财经出品 文|江北 编|深海
2025年5月,在汇川技术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朱兴明突然宣布,汇川要高调重返储能赛道。现场一下子炸开了锅。
回望三年前,彼时,储能市场一片火热,各路人马争相“跑马圈地”,汇川在储能市场也风头正劲,其大功率PCS出货量已经排名全国第三。然而,汇川偏偏在选择了收缩了“战线”。而如今,储能行业热度早消退,在经历了几年的残酷内卷后,行业产品价格一降再降,无数企业挣扎求生,汇川偏偏此时高调重返。
这一出一进背后,究竟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大智慧,还是“战略误判”后的路线重新修正?
8月13日,在EESA展会上,汇川技术储能BU总经理王晓宇在面对雷达财经时,给出了答案的核心关键——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洗礼”,行业上下游对“零碳”的认知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储能行业的商业逻辑已经形成闭环。汇川不仅有信心顺应这套逻辑,而且有信心成为行业内绝对第一。
储能市场的商业逻辑已经初步实现闭环
如今市值超过1800亿(8月15日收盘数据)的汇川技术,是国内的工控龙头,在业内有“小华为”之称。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包括朱兴明在内,汇川技术成立时19位发起人股东中,有16人有过华为工作背景。
或许是“华为系”基因加成,在工控赛道的多个细分领域,汇川技术展现出了强悍“战斗力”。这份战斗力,在储能领域也不遑多让。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统计数据显示,汇川技术在2022年中国企业国内储能中大功率PCS(30kW及以上)出货量排名第三。
然而,面对储能的风口,汇川技术“生生刹住了扩张的脚步”,将战略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车和工业自动化上。这一举动自然备受争议,外界有人担忧,此举会让汇川像错过当初“光伏逆变器”那样错过储能市场,并且成为公司的“另一项重大战略失误”。
如今,这份担忧自然随着汇川高调重返储能赛道而烟消云散。但人们仍不免发出疑问:一前一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汇川对储能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对于雷达财经抛出的提问,王晓宇给出了答案:首先,在客观条件上,经历三年的发展,储能市场的商业逻辑逐渐形成初步闭环;其次,在主观条件上,当面对储能市场突然的爆发,汇川并没有做好完备的准备,这使得他们对于储能市场的大举扩张变得十分审慎,秉承长期主义理念,稳扎稳打。
“当时(行为)本质上来讲并不是收缩,只是节奏上没有那么激进。”王晓宇首先澄清了3年前储能战略性收缩的看法,并表示,相比于当下,3年前,储能市场并不成熟。
王晓宇回忆道,2022年,国内的储能市场几乎完全来自新能源强配储能,储能本身能创造出多少价值没多少人在意。因此,当时的储能市场无法形成差异化,大家只能同质化竞争,也就因此难以形成商业逻辑闭环。“商业模式不清晰,这是最核心的”。
他具体解释:“新能源强配储能首先在商业逻辑上它是很难闭环的,很多行为就只是设备厂把东西卖过去。调试好,满足并网要求。但是,电网很难调用,从弃风弃光到弃储的情况逐渐出现,并且储能电站是好是坏,到底给社会,给电力系统,给使用方创造多少价值,在意的人并不多。”
王晓宇认为,但这一切,都随着国家发改委136号文、394号文以及一些地方性文件的陆续出台而发生转变。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前置条件",彻底终结了延续五年的强制配储时代。
王晓宇表示,136号文件只是一个起点,后面配合着一系列的地方的政策出台后,现在商业价值(逻辑)已经可以形成闭环。“当储能电站投运上去之后,优质的电站是真的在被调度被使用,电站是有收益的。”王晓宇表示,他能够明显感受到,进入2025年,包括投资方、运营方、业主方在内,大家对储能的看法完全变化,大家不再只单单关注一次性投入成本,而是会去衡量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抛开以上客观原因,“刹住脚步”也有部分汇川的自身主观因素在内。王晓宇表示,从2021年到2022年,汇川的储能业务大概增长了十倍。在当时储能市场爆发的情境下,技术迭代、产品迭代、制造升级都要同步进行,汇川的开发建设能力一时间跟不上。
王晓宇称,过去两年多时间,汇川加强了供应链建设,西安能源制造基地建成投产,技术平台多次升级迭代,复用工控+汽车技术打造跨界融合创新,并且不仅仅是国内,在澳洲、欧洲、中东、南非及多个国家地区,集中式和组串式的跟网型和构网型产品认证以及本土化服务体系已建设得比较健全。
不止是储能设备商,更是“零碳”方案提供商
雷达财经注意到,以往在储能行业,汇川多以一家头部PCS设备商的面貌呈现。然而,汇川的雄心绝不仅仅止步于此。
王晓宇向雷达财经表示,未来,汇川技术的目标将不仅仅是一家储能设备制造商,而且是一家“零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今年以来,汇川在储能领域四处出击:今年4月,汇川技术跟鹏程无限签了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储能技术研发;今年5月,汇川技术联合中储科技和澳大利亚的GenaspiEnergy公司,计划在南半球建个超大的储能电站,该项目规划总容量1.2GW/3.9GWh;今年7月,汇川技术与双登在深圳签订战略了合作协议。
本届EESA展会上,汇川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零碳方程式1+4+X=0(zerocarbon)的发布会。
所谓“1”,指的是一个零碳生态架构,“X”是指X个行业场景,“4”是指“四个流”,即“能源流”“信息流”“工艺流”“装备流”。如何深入理解这“四个流”?
王晓宇解释,现代工厂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工艺流、设备流、能源流、信息流这“四个流”的协同融合。这是实现“能源定义制造”——即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最高效、最优质生产这一核心目标的基础。
1. 设备流(装备流):直接驱动工厂的用电负荷,并保障负荷端设备的可靠运行。
2.工艺流:确保设备能被高效、良好地运用,支持精益生产。为此,汇川提出了“两提四节”的品牌特色语言(即提质量、提效率;节约场地、材料、人工和能源)。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保证设备在最佳工况下运行,最大化其效能,最终实现整体效率提升。
3.能源流:为工厂和设备流的高效运营提供基础支撑。实现长期稳定、可靠地供应电力、水、气等各类能源(包含各种能源形式),保障设备和工艺的顺畅运行。其效率直接影响整体能源消耗水平。
4.信息流(数字化):作为协同与优化的神经中枢,通过数字化技术(例如精益管理数字化)并贯通整个生产过程。
“通过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工艺流、设备流、能源流的运行数据,赋能决策,驱动持续改进,是实现四流深度协同的关键工具。”
王晓宇表示,未来,制造业将进入“能源定义制造”的时代。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工艺流、设备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深刻理解和优化这“四个流”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作用,并在每一个具体负载场景中落实,是驱动制造业能效革命、支撑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王晓宇称,脱碳的需求端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政策引导下,高能耗企业有脱碳需求,以及履行社会责任和使命,也有现实的脱碳需求,其中一些头部企业,已经有着明确的降碳规划。
第二方面是来自制造业的下游客户要求(终端需求传导)。就是包括海外也好,国内也好,从最终用户端的需求传导,比如汽车整车厂对零部件的碳足迹要求、服装品牌商对上游布料的碳足迹要求等都会明确要求上游的供应链一定要在什么时间有多少绿电比例,同时基于未来整体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如何控制碳排放,如何获取更多的碳指标也将成为非常核心的问题。
第三方面就是从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降碳路径帮助企业完成降本增效。
王晓宇表示,在给企业提供降碳解决方案过程中,汇川会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整体架构。
每年将投入超10%利润用于储能研发
“就能源这个赛道,我们目前还是比较看好的,也在积极地往前去拓展,包括刚刚说的国内共享储能、零碳的业务,以及国际化的业务。”
王晓宇向雷达财经表示,到目前为止,公司储能板块还处于前中期阶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按照正常汇川基本法,每年10%的利润要投入到研发里面去。能源这个业务的投入是超出这个平均线的。”
王晓宇预测,随着储能“商业闭环”的形成,汇川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将会被认可,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如果仅仅拿过去‘风光配储’这个赛道,大家也未必认可优质储能产品的溢价,纯拼价格这个情况继续下去的话,储能这个业务经营是很难的。但现在随着大家对于这种价值的认可,加上我们在用户侧‘零碳’这种生态的打通,以及海外的业务拓展。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今年整体已经优于去年,而且综合评估下来,长期对汇川也是极其利好的!”王晓宇称。
王晓宇表示,汇川技术拥有把一个业务做到极致,做到全球领先的基因。目前,汇川在变频器、新能源汽车、电梯等细分领域,已经做到了国内第一、全球领先的水平。
“我觉得汇川有这个使命跟责任,同时也有较好的场景、技术、平台积累,帮助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赋能多行业零碳转型落地。”王晓宇称。#社区牛人计划# $汇川技术(SZ300124)$
新品略财经
2025-08-22
格隆汇
2025-08-22
格隆汇
2025-08-22
公司研究室
2025-08-22
乐居财经
2025-08-22
证券市场周刊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