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8-21 19:36:59
(原标题:脉脉上AI岗位暴涨29倍,谁在疯狂加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嬛嬛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2025年过半,AI市场除了技术战外,还有一场人才大战。为了争夺顶尖人才,马斯克、扎克伯格、Google创始人布林都纷纷亲自出马,一个比一个努力、一个比一个卷。
从国际到国内,从巨头到创业公司,从技术领军人、核心骨干到入行新锐,一场场激烈的大模型人才“争夺战”正在上演。
日前,脉脉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7月,脉脉上人工智能新发岗位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倍,较2024年1月暴涨29倍,有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在平台上招聘人才,相关在招岗位数量超过7.2万个。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平均月薪在4.7万至7.8万元之间,部分人工智能实习生的日薪达4000元。
可见,AI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AI人才则成为企业必争之核心资产。
1、AI公司抢人,盛况空前
「创业最前线」发现,各家大厂的AI研发类岗位普遍能给出年薪百万左右的offer,甚至有大厂给AI实习生开出了日薪4000元~5000元的“天价”offer。有从业者提醒道,这些都是招聘信息中公开的数据,还有很多偏高薪的岗位根本不会在招聘信息中写具体的薪资,而是需要和候选人面谈。
(图 / 来自脉脉的岗位招聘页面截图)
薪资,也只是上牌桌的基础之一,技术和业务的爆发,让AI人才们更加活跃。脉脉还披露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有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有跳槽意向,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远高于互联网行业的14.65%。
从需求端来说,各类企业亟需AI来寻找新的增长极。如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驾、机器人、电商、互联网、游戏、新生活服务行业等。
其中最明显的是各家大厂,他们都试图通过AI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如阿里刚刚发布的2026春招岗位里,一半都是AI人才需求;腾讯试图通过微信等“润物细无声”地推广AI应用;百度的2026届校招中AI岗位占比超90%;字节跳动则是大量AI应用多线出击,早前也宣布2025年将投入200亿美元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可见,大厂们是手握资源,静待人才爆发。
(图 / 来自脉脉的岗位招聘页面截图)
供给端来说,现在校招和社招的AI人才都“不够用”。
每年,一所国内顶尖院校每年毕业的AI技术类人才仅几百人,且其中许多人没有业务经验,社招端也是几个岗位抢一个人才。因为企业对AI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写代码”,如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需要软硬件结合能力;AI架构师不仅要懂技术,还得预判未来3年的业务需求,否则系统刚上线就面临迭代;做智能体需要系统性理解业务……
所以AI人才出现了“高薪但难招”的情况,不少AI公司的业务负责人都对「创业最前线」表达过相似的招人策略:只要看到或者被推荐合适的人才,就会想办法“面对面”,希望先下手为强。
2、AI人才重拾“黄金时代”
从「创业最前线」的观察中不难看出,AI圈子现在的氛围,“神似”2008年前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技术创新爆发、工作机会喷涌、职场关系的连接相对简单。
不过十多年后的AI圈的“抢人”,跟当年互联网的“抢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高管亲自下场招人。当年可能是单线连接,现在的AI高管们直接开始给自己“打广告”。「创业最前线」发现,有人在脉脉直接改了签名,如DeepSeek的高管,签名就是“求简历”,甚至是分钟级在线“求简历”:
在AI圈子里,HR招聘经常会因为“技术模糊”导致候选人方向不对。但是AI圈的领军力量、业务负责人多源自早期互联网大厂产研精英,很多人是脉脉的种子用户与核心群体,他们直接走进社区讨论里招人,大大加快了AI圈“抢人”的速度和节奏。
其次,人才的决策方式,也和当年不一样。
现在薪资只是硬门槛,求职者在选择AI公司和岗位时也不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仅考虑薪资和业务发展前景,还会考虑技术领军人是谁、团队的技术突破能力,以及对个人技术的精进等多方面的因素。如脉脉上有大量帖子,都是在问业务、技术、行业、市场、职位前景如何,大家“平视交流”,既没有面试时HRBP“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更不需要处处小心翼翼害怕说错话。
甚至还有许多VC在“潜水”,从圈子里精准对接AI行业的创业者。这些氛围的引导,让AI人才做抉择时,“短期薪资涨幅”不再那么重要,也使得AI行业步入更良性的职业发展循环。
最后,这轮AI抢人大战不独属于技术人才,非技术岗的需求也较为明显。其中产品经理、HRBP、品牌经理、运营经理、财务经理、市场等非技术岗位也涌现出大量机会。MiniMax的HR就在“全天候全地点招聘AI大模型销售”,还有AI公司在融资时需要公关经理、投资经理等。不少非技术岗位的人发现,自己更新了一段AI项目经历之后,个人主页访问量通常能获得显著提升。
3、AI时代,人才关注圈子里的“信任背书”
「创业最前线」还注意到,AI领域生态中还存在一个鲜明特征:信任成本被置于极高的位置,许多人在找工作、判断职业前景时,都习惯从小圈子里获得一手信息。
例如脉脉上最火的一种帖子就是offer对比贴,经验丰富的前辈或者目标公司的员工给正在找工作的人提供了不少建议,他们回答得也很详细,结合职级情况、平台差异等等。
甚至有些offer对比贴可以精确到团队老板好不好、氛围怎么样、考勤严不严、能不能做到wlb(平衡工作生活)、年终奖能不能拿满等。这些问题在面试官那也许不好直接开口,但是在社区里却能看到真实的职场人评价,求职者可以充分对比后再进行决策。
这同样改变了“公司单方面背调人才”的格局,让人才有更多“反向背调公司”的可能性。一位AI行业的求职者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去年他想从北京换到杭州工作和生活。他利用脉脉的“人脉”,事无巨细地“反向背调”了所有给他offer的企业,最终找到了一家比较满意的公司,极大降低了决策风险。
这是因为在脉脉,还有12万AI人才活跃在各个行业圈、同事圈和校友圈。同事圈中,就有不少人离职后回头“捞捞”前同事,还有人在前同事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中立客观地给前同事改改面评“该帮则帮”。
一位互联网公司的P10(总监级)对「创业最前线」表示,他团队里的两位可靠的下属,都是在脉脉“刷来的”。睡前刷刷各种圈子里的帖子,看到他们对技术路径有着不寻常的敏感程度,进而直接聊天、招致麾下。
对于“打工人们”来说,基于信任背书的社区讨论不仅是深度的技术切磋,更是行业脉搏“前沿信息雷达”。
如毫末智行VP跳槽、阿里多隆离职、快手张迪离职等行业动态。打工人们能畅所欲言,捕捉到官宣之下的暗流涌动,从而比别人更早一步感知风向变化,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理解公司动向和行业逻辑,避免成为“信息孤岛”。也能围观大牛们的轨迹、复盘他人的踩坑教训,窥见一条条未被编纂的职业路径,这些真实的分享比成功学鸡汤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在AI时代找工作,还得学会“破圈”。比如有人在脉脉AMA(Ask Me Anything)版块里,有许多关于企业lastday的知无不言和答疑。想跳槽的圈外人、想找工作的应届生,都在这里踊跃提问。圈外人绕过了官方宣传与包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做出更匹配自身发展的选择。
一位机器人公司的HRBP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多刷刷其他圈子可能会有更多机遇。“公司两年前曾招聘过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他和我们的CEO相识在脉脉一个谈论具身智能的帖子下。这位曾经的老师、现在的硬件工程师,年薪已经涨了8倍。”
4、写在最后
对于AI人才而言,脉脉早已不只是一个“找工作、聊职场”的平台,更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智能导航。它提供远比金钱更珍贵的价值:真实的公司评价、透明的薪酬回报、前沿的行业洞察——帮助每一次职业选择都更加明智、踏实。
对企业来说,在AI人才千金难求的今天,脉脉更是一座富矿,能够直接触达并吸引那些极具潜力的优质人才。
在这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战中,脉脉正逐渐成为衔接人才与机遇、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关键纽带。
*注:文中题图来自AI生成。
格隆汇
2025-08-21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21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21
格隆汇
2025-08-21
财经涂鸦
2025-08-21
格隆汇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