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8-19 11:45:28
(原标题:南宁正在批量制造微短剧:谁更需要流量?)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爆火微短剧《声色犬马》去年拿下5亿播放量。IP属地广西的网友轻易在剧里发现了邕江、龙岗大桥、仙葫别墅群……霸道总裁和复仇女律师演绎恩怨情仇的地方,正是自己每天骑电动车、嗦老友粉的去处。
顺着这条线索摸索,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和采访了解到,因为城市景观丰富多元、微短剧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短作各个环节公司齐全等原因,在大量出圈或不出圈的微短剧中,南宁成了扮演“A市”的常客。
图源:社媒截图
微短剧选择南宁,南宁亦想收获微短剧。
今年上半年,南宁先后发布两份文件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对符合标准的微短剧产品、企业和基地推出真金白银的奖励,如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拍摄场景,构建“摄影棚+外景”现代化体系,并借其打造一批现象级景点(景区)。
从这番举措不难发现,南宁不仅有做大微短剧产业之意,还希望通过作品带动城市名气和文旅热度。
南宁之外,杭州、郑州、西安、广州、青岛等也是微短剧热门取景地和微短剧企业集聚的城市,近期就微短剧产业发布支持文件。其中,郑州更是直指“中国微短剧之都”。
为此,南宁发展微短剧产业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微短剧多是小制作、拍摄场景相对单一、用户爱消费但艺术评价不高,其流量多停留在线上且转瞬即逝,对拍摄地热度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承载当地城市和文化宣传期待的微短剧,又往往因为选材和表现形式的限制,收视率较低。
在此背景下,南宁提出发展“微短剧+文旅”,从商业效果和城市宣传效果来说,如何找到平衡点?
“A市”养成记
南宁是如何成为A市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南宁的微短剧产业基础。
总部位于南宁的山海星辰,是一家由网文公司转型的微短剧公司,如今已经站上全国微短剧企业第一梯队。根据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行业百强榜,山海星辰在平台方中排名第5;其自研海外平台Stardust TV,上线不到一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广西微短剧从业者刘逊提到,头部微短剧平台为当地带来相当体量的微短剧业务,带动了一众中小影视公司的崛起。
与此同时,多元的城市景观,相较外省热门影视基地更具性价比的人力和场景成本,以及现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让南宁成为许多外省微短剧团队的目光所向。
剧组在南宁拍摄 受访者供图
作为《声色犬马》的协拍方,广西西路影视有限公司副导演张洛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声色犬马》的主创团队之所以来到南宁,一方面在群演招募、场景租赁等方面,南宁性价比更高;另一方面,南宁当地的外联制片积极走出去,以制作成本、配套等为优势吸引剧组到南宁拍摄。
她还提到了在南宁拍微短剧的成本优势。
比如群演招募方面,日薪通常在80—120元/天,人力成本低于许多传统热门影视基地,而且南宁当地居民对“演戏”有新鲜感,应聘热情颇高。
至于霸总剧常出现的豪宅、豪华办公楼,在南宁当地有足量的闲置产品用于租赁,一部微短剧的拍摄时长往往在一周左右,这类场景租赁价格在一千到数千元不等。
“现在来拍的剧组多了,这类场景的租金涨了。不过我们的外联都能谈到比其他微短剧基地城市更有吸引力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豪华办公楼供应充足且价格颇具竞争力背后,南宁摩天大楼含量颇高。据2020年公布的中国摩天高楼排行榜中,南宁市以38栋(200米以上)摩天大楼数量,排在全国第十位。
一次微短剧产业转移
微短剧里的“A市”往往极尽繁华。回到现实,“A市”的扮演者们,意欲借此名利双收。
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凭借504亿元的市场规模反超电影市场;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白皮书》预测,微短剧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7年突破千亿元。
据《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2024年我国微短剧行业直接创造了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
当越来越多玩家涌入,盈利逻辑改变,微短剧产业迎来快速迭代和洗牌。事实上,越来越多微短剧在南宁开拍,被视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之下,行业压缩制作成本而进行的一次产业转移。
“虽说影视行业不好赚钱,但还是要看你赚的是哪方面的钱。”坐标杭州的微短剧制片人王云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微短剧这两年虽然热度很高,但真正靠收视率挣钱的仍是少数,大多数微短剧投出去以后,产生的收益还无法覆盖制作成本。
王云霄举例,现在一部微短剧总投资大都在30—50万不等。对制作团队来说,这三五十万减去剧本、演员、场景、差旅、投放等系列开支后剩下的钱,才能挣到的钱,“在这些环节里,如果要压缩成本,在人员成本和场景费用方面,是最容易见效的”。
张洛佳也提到,目前南宁影视企业已覆盖微短剧制作各环节,不过受限于现阶段的资金投入、文艺作品审美和打磨能力、影视人才供给等,要在当地从头到尾打造爆款微短剧较有难度。更多的是外地主创团队带着剧本和主演过来,当地影视企业负责群演招募、场景租赁、后期制作等一条龙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高性价比、对各种拍摄需求快速响应就是我们的优势,而且要进一步提高这种优势,南宁的影视企业还应该进一步抱团,共享资源,通过高效分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南宁深谙自身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力。
今年上半年,南宁先后发布两份文件,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
4月,《南宁市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其中在微短剧领域,对符合标准的微短剧产品、企业和基地制定现金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制作企业开放南宁市管辖的公园、绿地等场所用于拍摄。
6月,当地又发布《2025年“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其中为在桂或来桂拍摄的企业降成本、鼓励微短剧和文旅相互赋能为两大重点。
身着壮族服饰的年轻人,在南宁地标建筑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全国微短剧基地分布格局来看,浙江横店有影视剧外景地优势,郑州微短剧产业被估值近百亿,西安、杭州微短剧有“历史文化”“网红城市”等标签赋能。
在此背景下,南宁发展微短剧产业,其差异化优势既包括上文提到的人力和场景租赁方面的成本优势,包括作为东博会永久举办地、气候条件优越、少数民族元素丰富等元素。
他进一步解释,在微短剧出海战略的背景下,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东盟各国都在南宁有领事馆,当地高校的东盟国家留学生数量众多,东盟商务区、方特东盟神画以及众多越餐厅、泰餐厅、南洋餐厅等拍摄场景更是丰富、便利。
其次,南宁气候条件优越,全年大部分时候都适合开工拍摄,毕竟对微短剧来说,时间成本压缩很重要;再者,南宁在社交媒体不乏网红标签,且少数民族元素丰富,在同质化被屡屡诟病的当下,南宁的这些特质可为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山海星辰公关传播经理罗马也提到,南宁地缘优势对他们创作的帮助。南宁具有独特的东南亚风情和跨境文化元素,为题材创新(如跨境商战、异域风情爱情、东南亚背景悬疑)提供了丰富素材,是未来内容出海(向东南亚)的潜在优势。
以微短剧撬动文旅大盘
从南宁面向微短剧产业的支持举措来看,以微短剧赋能城市名气和文旅产业之意迫切。
这背后,南宁乃至整个广西,文旅产业或陷于“先天自然资源优越,但开发运营稍欠”的处境。
具体来看,广西既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有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旅游城市,有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小众目的地河池,也有近年的网红城市柳州。从客源分析来看,广西毗邻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份,尤其广东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非常庞大的客源群体。
自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又毗邻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之一,但广西旅游还稍欠火候。
从数据层面看,2024年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首破万亿,达1.03万亿元。同期,邻省贵州旅游收入接近1.5万亿元。虽然旅游总收入与省份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收入情况、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营销程度等多重因素相关,但这笔差距近5000亿的旅游收入显示,广西旅游收入还有颇大增长空间。
广西的山水 曾思怡/摄
于是南宁将目光瞄准以流量见长的微短剧。
随着社媒发展,“一部剧带火一个城”的案例不断上演,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爆火,其取景地会迎来大量的线上流量和线下客流。这是近年来一众城市发展“微短剧+文旅”的底层逻辑。
“文旅微短剧的终极目标是驱动线下消费,需打破‘播完即结束’的传播惰性,强化微短剧的线下联动效应。”罗马介绍,他们出品的《飞虎乘风》《绣缘》《孤单旅行团》等,就是以广西城市历史、自然风光、特色节日等为创作背景或主线,其中以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为创作题材拍摄的《绣缘》还与《哈喽,成都!》开启跨城联动,实现了双城互宣互推,力促观众“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不过,张明也提到,市面上爆火的微短剧,往往是纯商业的言情题材,如果要给微短剧加上城市宣传和文旅加热的期待,行政部门较多介入创作过程,可能导致剧本的原创力削弱,关键在于平衡点如何把握。
对此,张明建议,首先要尊重微短剧创作的市场规律,讲究网感,尊重社媒时代,尊重微短剧题材的类型化、多元化、奇观化,以及幽默搞笑、剧情反转等表现手段,这些是微短剧碎片化叙事的必需,是传播效果的保证。
同时,在微短剧过程中巧妙融入广西代表元素、体现在地性,运用得当不仅不会因此减分,反而是微短剧产品同质化背景下的一种出圈尝试。
时代财经
2025-08-19
时代财经
2025-08-19
时代财经
2025-08-19
时代财经
2025-08-19
时代财经
2025-08-19
时代财经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