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财周刊
媒体
2025-08-18 18:09:35
(原标题:鼎诚人寿16年巨亏23亿,股东疯狂“出逃”)
在保险行业的版图中,多数企业都在奋力追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实现长期稳健经营。
然而,鼎诚人寿却成为一个极为刺眼的“异类”。自2009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仿佛被亏损的“魔咒”紧紧缠绕,16年持续“失血”,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巨亏16年,资不抵债成定局
回顾鼎诚人寿历年业绩,2009-2024年期间,净利润数据可谓惨不忍睹,分别为-0.41亿元、-0.49亿元、-0.72亿元、-0.90亿元、-0.86亿元、-1.08亿元、-0.82亿元、-0.99亿元、-0.88亿元、-0.79亿元、-1.10亿元、-1.62亿元、-2.65亿元、-2.55亿元、-2.04亿元及-2.07亿元,累计亏损高达23.87亿元。
这一数据也印证了鼎诚人寿自成立以来连续16年亏损的现状,且2020-2024年亏损额稳定在2亿元左右。进入2025年,亏损势头不仅没有丝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一季度末,净亏损达到1.95亿元,几乎与2024年全年亏损额持平,亏损幅度显著扩大。
这种持续亏损的局面源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费用高企,银保渠道佣金率高达15%-40%,叠加分支机构扩张(2021年新增6家),管理费用激增;另一方面,利差损风险凸显,2024年因利率曲线变化导致准备金新增4.61亿元,直接吞噬利润;此外,投资端疲软,2025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值,资产端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长期的亏损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逐渐吞噬着鼎诚人寿的根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净资产已降至-2.99亿元,正式踏入“资不抵债”的危险区域。要知道,2024年底其净资产仅0.05万元,短短一个季度便急剧恶化,这意味着其资产已无法覆盖负债,可能触发监管干预(如限制业务、强制增资)。
从其一季度披露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分别为100.81%、117.4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红线为50%,综合为100%),已逼近监管红线。对消费者来说,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保险公司越“有钱抗风险”,保单兑现的安全性越有保障。
令人担忧的是,报告预测下一季度这两项关键指标将进一步下滑至93.24%和112.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跌破100%,风险压力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在当前保险行业整体面临利率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的大环境下,负债端成本刚性成为压垮鼎诚人寿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2024年期间,公司保险合同准备金从30.85亿元急剧攀升至85.34亿元,短短三年内膨胀近2倍。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不仅直观反映出公司在应对未来赔付责任时的巨大压力,也凸显出其在利率波动面前的脆弱性。
根据2024年年报披露,由于利率曲线变化,公司新增准备金高达4.61亿元,成为吞噬利润的最大“元凶”。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鼎诚人寿不得不预留更多资金以应对潜在赔付,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
保费过山车,流动资金告急
值得注意的是,鼎诚人寿在保费收入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2018年股权重组后,公司通过股东注资和渠道扩张实现保费跨越式增长:2021年保费收入同比激增751.8%至15.7亿元,2022-2024年继续保持34%-13%的增速,2024年保费达32.43亿元。但业务高度依赖增额终身寿险(占比超80%),产品结构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
而2025年一季度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当期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2.9%至8.93亿元,打破连续四年增长记录。核心原因包括利率下行,增额寿的高保证收益在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风险累积;以及行业转型冲击,当主流险企转向分红险时,鼎诚未能及时调整,2024年底分红险业务萎缩至近乎归零。
另外,鼎诚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存在误导性。2024年ROE高达4324.3%,但这是因净资产接近零(2024年底0.05万元)导致的计算偏差,并非真实盈利能力提升。若以正常口径计算,ROE应为负值。
在退保率与现金流方面,2024年四季度退保率仅0.16%(行业最低),但这与增额寿流动性差的特性相关,并非客户粘性强。当前现金流高度依赖续期保费,若保费持续下滑,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增资之路,坎坷多舛
面对日益严峻的偿付能力压力,增资本应是鼎诚人寿摆脱困境的关键“救命稻草”。然而,现实却给了这家公司沉重一击,其增资之路布满荆棘,坎坷异常。
早在2018年,鼎诚人寿的股权结构便开始经历一系列重大调整。原大股东海航集团率先开启“离场”动作,将持有的1.9亿股股份转让给深圳香江金融控股集团,另0.6亿股交割给上海冠浦地产。与此同时,新光人寿也将手中的0.75亿股股份转手给柏霖资产,0.5亿股划归国展投资。这一系列股权变动,看似是公司战略调整,实则更像是部分股东在预见到公司潜在风险后,做出的撤离决策。
不过,在股权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波新的资本注入。香江金融、柏霖资产、国展投资、冠浦地产以及深圳乐安居纷纷出手,分别增资1.88亿元、0.6亿元、1.75亿元、1.25亿元、0.65亿元及1.38亿元,使得鼎诚人寿的注册资本一举提升至12.5亿元。这一短暂的“输血”行为,曾给公司带来一丝喘息之机,让市场看到了公司扭转局面的希望。但此次增资规模有限,仅能缓解短期资本压力,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盈利模式问题。
仅仅两年后,2020年中,资金压力再次如潮水般涌来。鼎诚人寿不得不宣布启动新一轮增资计划,计划新增资本金7.5亿元,试图借此缓解日益紧张的资本结构。然而,这一计划却如石沉大海,迟迟未能落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下了“暂停键”。
到了2021年,更大的变局接踵而至。新光人寿决定彻底退出鼎诚人寿的历史舞台,将手中25%的股份全部转让给红豆集团;香江金融也紧随其后,将其持有的20%股权转让给江苏永钢集团。曾经在2018年积极入局的一批股东,如今却纷纷选择“退场”,这无疑给鼎诚人寿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股东的撤离不仅带走了资本支持,更削弱了市场对公司的信任。
就在同一年,鼎诚人寿再次高调推出一项高达25亿元的增资计划,试图通过引入新股东来实现“逆袭”。公司明确表示,希望借助新股东的力量,重整旗鼓,重新找回发展的方向。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了公司沉重一击。除了柏霖资产继续坚定支持外,其余原有股东均选择袖手旁观,对增资计划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态度。
尽管红豆集团、永钢集团以及深圳市物资集团表达了参与意愿,但监管审批环节却遭遇重重阻碍,迟迟未能通过。经过漫长的等待,各方最终在2022年11月正式签署《增资协议解除书》,宣告这场声势浩大的增资行动彻底失败。鼎诚人寿也不得不退还全部25亿元增资款,这场本应成为“救命稻草”的资本运作,最终以无疾而终的结局收场。此次增资失败直接导致公司错失补充资本的关键机会,偿付能力充足率加速下滑,为后续资不抵债埋下隐患。
进入2025年,尽管公司表示将持续推进增资计划,但结合其连续亏损的现状以及当前股东们的复杂状况来看,增资前景依旧迷雾重重,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保险行业,增资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像鼎诚人寿这样深陷财务困境的公司而言。然而,一次次的增资失败,不仅让公司错失了扭转局面的最佳时机,也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信心大打折扣。
股东“大逃亡”,股权结构风雨飘摇
在鼎诚人寿持续亏损、增资受阻的双重困境下,其股东层面也开始出现剧烈动荡,一场股东“大逃亡”的戏码正在悄然上演。
截至目前,鼎诚人寿共有六家股东,其中新光人寿为外资企业,其余五大股东均为民营企业。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股权结构似乎相对稳定,但实际上,背后早已暗流涌动。
2018年的股权调整已显露出股东撤离的端倪:原大股东海航集团、新光人寿的股份转让,本质上是早期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用脚投票”。而2021年新光人寿将25%股份转让给红豆集团、香江金融将20%股份转让给永钢集团,虽引入了新股东,但未能改变股权结构不稳定的本质。新股东更多是财务投资者,而非战略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支持有限。
作为公司创始阶段便深度参与的外资股东,新光人寿的持股比例也已从最初的50%降至如今的25%。尽管目前仍在公司管理层中保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公司持续恶化的经营局面,其在本土化运营过程中“水土不服”的问题愈发凸显,似乎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破解公司发展困境的良方。
2024年4月,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则重磅消息震惊市场——鼎诚人寿65%股权转让项目正式挂牌,顺正新、香江金融控股、国展投资以及乐安居四家股东拟联合出清所持全部股权。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与猜测。毕竟,如此大规模的股权出让,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然而,截至目前,这笔股权交易仍未成功达成。究其原因,一方面,鼎诚人寿持续亏损的现状以及复杂的财务状况,让不少潜在买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多数股东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除新光人寿外,其余多数股东或因自身财务状况不佳,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或受制于企业战略重心调整,急于甩卖资产以“断臂求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鼎诚人寿的股权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洗牌。
在当前保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政策不断收紧的大背景下,鼎诚人寿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若不能尽快解决股东动荡、增资困难等核心问题,公司将极有可能在市场的洪流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而对于广大投资者、客户以及保险行业而言,鼎诚人寿的困境也敲响了警钟,引发人们对于保险公司稳健经营、风险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格隆汇
2025-08-18
源媒汇
2025-08-18
派财经
2025-08-18
WEMONEY研究室
2025-08-18
WEMONEY研究室
2025-08-18
格隆汇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