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2025-08-13 14:48:00
(原标题:李嘉诚旗下核心创新药企手握4款重磅药,市值为何“卡”在200亿?)
来源|中访网
责编|何诗涵
在当下的创新药市场,和黄医药的表现显得有些落寞。作为李嘉诚旗下的核心创新药企,手握雄厚现金和多款获批重磅肿瘤药物,却在市值上长期徘徊于200亿港元关口,年内涨幅仅4.39%,与康方生物等创新药企的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和黄医药成立于2000年,早期并非专注于创新药领域。2001年与上海医药合资成立上海和黄,涉足心血管疾病中成药领域,旗下麝香保心丸年销售额近30亿元,净利润超6亿元。但随着创新药浪潮涌起,和黄医药开启转型之路,逐步剥离非核心的中药业务,2021年出售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股权,2024年底又大幅减持上海和黄药业股权,仅保留5%间接持股,全力聚焦创新药业务。
2021年,和黄医药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完成美、英、香港三地同时上市的布局,为其创新药发展奠定资本基础。在创新药研发成果上,和黄医药成绩斐然,目前已有四款产品上市,分别是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及他泽司他。核心产品呋喹替尼的出海更是一大亮点,以4亿美元首付款将海外权益授权给武田制药,2023年确认2.8亿美元收入,助力公司扭亏为盈。进入2024年,和黄医药肿瘤药物销售额暴增134%达5.01亿美元,其中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销售1.15亿元,海外首个完整年度销售额达2.91亿美元,还触发了武田制药的销售额里程碑付款,彰显其在海外市场的潜力。
然而,进入2025年,和黄医药的发展遭遇波折。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收入总额2.78亿美元,同比减少9.16%;净利润虽同比增加1663.32%达4.55亿美元,但这主要得益于出售上海和黄药业50%股权获得的4.163亿美元税后收益。从核心的肿瘤业务来看,上半年肿瘤产品市场销售2.3亿美元,同比下降4%,中国市场销售下滑明显,从去年同期的6100万美元降至4300万美元。和黄医药将销售下滑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销售团队结构优化,不过近期已恢复增长。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份喜忧参半的财报引发了市场的负面反应,和黄医药美股跌幅超9%,港股跌幅近16%,领跌港股创新药市场,反映出市场对其业绩的担忧和信心不足。
和黄医药当前的困境,与管理层的管理风格和市场策略紧密相关。在创新药市场,BD(商务拓展)交易成为重要的发展催化剂,众多创新药企通过BD交易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市值增长,如康方生物在依沃西单抗的加持下市值突破1400亿港元 。但和黄医药管理层此前较为低调,未能有效利用自身优势讲好资本市场故事,在BD交易方面表现相对保守,未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导致在创新药整体的宏大叙事中“缺席”。
不过,和黄医药的管理层也开始意识到问题,在此次财报发布时,释放出潜在的BD信号。公司计划审慎并积极地部署资源,加快推进创新ATTC平台候选药物的开发进程,上海工厂已完成首款ATTC候选药物的生产,计划于2025年底进入临床开发,并在今年内学术会议上公布临床前数据。若多个ATTC分子成功研发,将有望带来更多BD交易机会。此外,和黄医药还计划将现金投入晚期产品的收购,补充公司管线,与现有产品形成协同效应。
从研发管线来看,和黄医药的未来仍充满潜力。除了已上市的四款产品,后续研发管线中,索乐匹尼布、HMPL - 453、HMPL - 306、Menin抑制剂HMPL - 506等均已进入临床阶段。其中,索乐匹尼布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口服SYK抑制剂,开发进度处于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有望今年内获批上市,用于二线治疗复发/难治性的原发性免疫性血⼩板减少症成人患者,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未来,和黄医药若能充分利用手中的现金和研发优势,积极推进BD交易,加快创新药研发和上市进程,有望打破当前的市值困局。尤其是ATTC技术平台的发展,若能在临床开发中取得积极成果,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提升市场对其估值。和黄医药作为老牌创新药企,拥有深厚的研发底蕴和成功的产品经验,只要调整策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仍有机会在创新药市场中重新崛起,实现市值的突破与增长。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8-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