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13 12:31:55
(原标题:远洋求生)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国宝
8月初,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远洋”,03377.HK)公布了境内债重组框架方案,包含现金回购、股票经济收益权、资产抵债和长期留债四种选项,覆盖境内存续公司债及银行间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远洋方面透露,正式的重组方案预计于8月15日前后公布,9月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对方案进行投票,力争年内完成境内债重组。2025年3月,远洋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持有人投票通过。
2022年下半年,远洋出现流动性困难。2023年下半年,远洋管理层确定了“轻重结合”的发展策略,即以重资产开发为主业,辅以轻资产业务。2025年,远洋将轻资产业务提升为主业之一。
一位远洋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远洋的保交楼任务预计在年内可以完成,境外债重组方案已经生效,境内债重组是最后一道难关了。希望在完成化债和保交楼任务后,轻装上阵,尽快按照新战略方向重生。
优先化债
8月8日,国信证券发布关于北京远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远洋”)境内债券重大事项的临时受托管理事务报告,称远洋公布的重组框架方案为初步方案,尚未最终确定,将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推进标的债券重组。
北京远洋为远洋境内债的发行主体,国信证券为其部分境内债的受托管理人。境内债初步方案为投资人提供以下四种选项:
第一,现金回购:相关方以不超过8亿元的现金,按债券剩余面值20%的价格,购回不超过40亿元的待偿债券本金,现金所需资金部分来源于股东借款。
第二,股票经济收益权:远洋计划在香港向特殊目的信托增发不超过28亿港元的普通股票,并承诺以定增股票出售所得现金净额偿付部分债券。每100元剩余面值债券可获得208股远洋股票的收益权。
第三,资产抵债:分为住宅项目收益抵债和商业项目收益抵债。住宅项目收益抵债为每100元剩余面值债券受偿30元,拟兑付不超过30亿元债券,底层资产为京津冀和大湾区住宅项目,信托存续期不超过48个月;商业项目收益抵债为每100元剩余面值债券受偿100元信托份额,拟兑付不超过40亿元债券,底层资产为北京商业项目,信托存续期不超过108个月。
第四,长期留债:以2025年9月30日为基准日展期10年,利率统一调整至1%,从2031年3月31日起每半年以现金兑付一次本金,现有债券的增信措施继续保留。
按照远洋方面的预期,若一切顺利,境内债重组方案预计于9月底前完成投票。
2022年下半年,远洋开始出现流动性困难,尽管通过资产处置避免了违约,但由于房地产销售回款大幅下降,流动性问题未能彻底解决。2023年下半年,远洋无力应对债务。8月,远洋对部分到期境内债进行展期;9月,宣布对境外债进行全面重组,暂停所有境外债项下付款,8笔美元债停牌。
2024年3月,远洋对本金总额130亿元的境内债进行展期,避免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同时宣布对总额56.36亿美元的境外债进行全面重组,并于7月出台境外债重组方案。
2025年3月,经过多轮谈判,香港和英国法院裁定远洋境外债重组方案生效。境外债重组完成后,远洋着手进行境内债重组。
上述远洋人士表示,境内债重组方案的制定格外谨慎,既要考虑自身兑付能力,又要兼顾投资人接受程度。当前方案已达远洋支付能力的极限,尤其是现金兑付部分。
轻重并行
2023年下半年,远洋确定“轻重结合”发展策略,在保障重资产交付和应付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将集团发展的部分重心转向轻资产,其中代建和代运营等业务被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
远洋集团副总裁赵建军介绍,虽然远洋历史上也做过代建项目,但只是零星的。2023年代建业务初创时期,主要依靠既有合作伙伴资源,即集团管理层通过朋友介绍等方式获取项目,当年累计拓展了十几个项目。
2024年,远洋的轻资产业务进入拓展期,发动全体员工参与项目拓展,基层员工也积极提供各种线索,拓展了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多方渠道。随着项目不断增多,业务运作更加规范。
2025年,轻资产业务成为远洋的主业之一,排名进入代建行业前10。
在赵建军看来,业务转型的难点首先在于思维转变。重资产开发业务中,远洋作为甲方,主动性强,注重风险控制和管理,且具有国资背景,内部管理存在层级意识。轻资产则需完全转变角色,做好服务。
过去,重资产项目报告动辄百余页,往往需要层层审核,耗时长;轻资产项目报告精简至20页,集团和一线减少层级,直奔解决项目关键问题,效率大幅提升,集团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氛围。
轻资产业务拓展分为三步:第一,建立根据地:在业务基础城市梳理优劣势,找准轻资产主攻方向,集中管理精力,寻求突破;第二,打游击战:利用竞争对手的漏洞,如同行未合作成功的项目或未涉足的业务模式,通过属地优势建立局部竞争优势;第三,打歼灭战:发现机会后,集团集中优势资源,组建扁平化管理的业务飞虎队,直接指挥,提供精准诊断和方案,逐步建立良性循环,化解一线风险。
关于轻重资产的管理架构,赵建军表示,轻资产业务与重资产完全融合,未像其他房企一样分开,“我们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团队做两块业务,市场本身无法分割,我们不刻意区分”。
在不同城市,远洋采取差异化策略。例如,青岛重资产业务接近尾声,轻资产项目五六个,业务重心全面转向轻资产;北京、廊坊等地重资产业务占主导,轻资产机会较少。
求生
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行业流动性风险加剧,部分民营房企选择“躺平”,不还债、不重组债务,甚至放弃保交楼;有些房企甚至将优质资产转移至表外。
上述远洋人士表示,行业流动性风险爆发以来,远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生欲,一方面加大资产处置力度筹资还债,避免违约;另一方面大幅削减成本,节约支出,2022年下半年流动性紧张后,远洋削减了三分之一的成本预算。
从2022年底开始,远洋开始大规模处置资产行动,2022年和2023年先后出售了成都远洋太古里50%股权、北京远洋锐中心21%股权、北京中国人寿金融中心10%股权、北京远洋未来广场,总成交金额超百亿元。2024年,远洋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8%股权及部分零星资产;2025年,将远洋国际中心二期23%股权转让给日照钢铁。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远洋有息负债为960亿元,其中三分之二为短期负债,依靠自身能力兑付债务可能性不大,削债是重生的唯一选择。
2025年3月,远洋境外债重组方案获投资人投票通过,预计削减约40亿美元债务,折合人民币约287亿元。境内信用债10笔共计180亿元,如果前三个选项设立且全部选满,境内债券余额最高能减少69%。
粗略估算,完成境内外债重组后,远洋有息负债可减少约410亿元,较2024年底基数减少近一半,负债率大幅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远洋资产负债率接近100%。
据远洋方面介绍,目前,保交楼完成度在96%左右,预计2025年完成。若境内债重组顺利,预计2026年完成化债,远洋有望成为较早“上岸”的房企之一。
上述远洋人士认为,远洋“上岸”后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一方面,轻资产领域资源丰富,涉及商业地产、写字楼、物业服务、养老、物流、产业园、地产基金、水务环保、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能力领先多数房企;另一方面,背靠中国人寿和大家保险提供资金、信用支持及不良资产处置资源对接,不良资产处置被视为未来蓝海。
赵建军表示,轻资产与重资产不同,重资产核心竞争力为资金和信用,轻资产考验专业和运营能力。远洋的多元化业态为获取轻资产项目提供了资源优势,例如在配套养老的轻资产项目中,远洋更易胜出。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