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政策与市场齐发力 2025年并购重组呈现四大新特征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8-12 01:46:01

(原标题:政策与市场齐发力 2025年并购重组呈现四大新特征)

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明显提速,涉及公司数量显著增加。从大背景来看,无论是政策端的大力推动,还是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并购重组愈发活跃。数据显示,本轮并购重组浪潮呈现四大特征:规模更大、双创公司占比高、政策包容性更强、聚焦产业整合。这些新特征有望对各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重塑,并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特征一:规模更大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以首次披露日期为准,截至8月8日,2025年以来有88家上市公司公开了作为竞买方的并购重组事件。以此粗略年化计算,今年通过并购重组的公司数量有望突破140家,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新高。

并购重组事件的规模也呈现显著扩大的趋势,诸多大型交易引人瞩目。例如,海光信息对中科曙光100%股权的吸收合并;中国神华计划收购其控股股东所持的煤炭、坑口煤电等相关资产;湘财股份对大智慧100%股权的吸收合并。业内专家指出,这些大规模并购重组背后的推动力是企业对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追求。通过资源的整合,企业能够实现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并增强其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特征二:双创公司占比高

在产业方向上,并购重组正朝着“产业更新”的方向大步迈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披露相关公告的双创板块公司数量达到42家,占比接近48%,较2016年至2024年大幅提升。从行业分布来看,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领域,并购重组数量更多,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公司数量占比均有大幅度提升。

并购的资产也多属于新质生产力,电子元件、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等行业均有5家或5家以上公司,半导体产品、电子设备和仪器、工业机械等行业均有3家公司。

特征三:政策包容性更强

并购重组政策对相关主体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实施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放宽对财务状况变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监管要求,并积极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等。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已有所突破。近期,科创板上市公司芯联集成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收到证监会下发的《关于同意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注册的批复》。据悉,该交易是科创板首例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亏收亏”案例。

此外,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现金收购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首选。数据显示,不少公司通过小额参股或增资等方式获取相关标的公司的股权,而少数涉及控股权的收购则采用现金与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看,30家公司选择现金收购,30家公司采用现金与股权结合的并购方式。这两种支付方式的使用比例较往年均有显著提升。

特征四:聚焦产业整合

从交易目的观察,在并购资产重组事件中,产业并购(包括垂直整合与横向整合)以及战略合作依然是主流形式,2025年以来,其占比接近七成,与往年相比提升了超过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显示,今年以来的并购活动更为聚焦产业整合。

与此同时,出于多元化战略和资产调整等目的的重组事件数量显著下降。由此可见,A股上市公司愈发重视围绕自身核心业务,积极推进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链的并购重组,这类战略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神华启动的大规模资产重组计划,拟一次性整合13家核心煤炭及相关产业主体,将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的主要煤炭产业链资产系统性注入。这是中国神华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此举将显著改善其与控股股东在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业务重叠情况。

四角度挖掘重组机会

政策支持无疑是A股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包括新“国九条” 、“科创板八条” “并购六条”等,极大地激活了并购重组市场。特别是2024年9月出台的“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以增强“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的实力。这一政策不仅强化了产业逻辑,还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从而将“硬科技”企业的并购重组热情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通过多项措施引导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发展。上海、深圳等地自去年起陆续发布了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行动计划,鼓励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通道,提升质量、拓展规模、增强实力。

近期并购重组政策松绑,市场热度攀升,投资者如何把握机会?业内人士指出,低负债率、低市值、业绩承压且此前进行过资产并购的公司,未来重组潜力更大。

据数据宝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低于20%、2022年至2024年每股收益均低于0.1元、最新市值低于50亿元、上市已经超过5年的公司,合计有6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司中有多达24家2016年以来披露了并购事件。其中,最近的案例是群兴玩具拟收购天宽科技部分股权;另外莫高股份、国中水务等公司则于去年披露了并购事件。

在这24家公司中,此前并购重组失败有17家。即便那些成功的企业,近年来业绩也令人担忧,显示出它们迫切需要转型的动力。总体而言,这些公司未来进行并购重组的预期仍然强烈,特别是在其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的有利背景下。无论是从自身壳资源的价值考虑,还是从未来转型的角度来看,它们或许会有更为可观的潜力。

通常来说,资产负债表干净的公司更具价值。从资产负债率角度来看,御银股份和国中水务等公司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均不足10%。另外,在国企改革、市值管理的大背景下,国企值得关注。上述公司中,GQY视讯、威帝股份、益民集团、莫高股份等为国企。

机遇与风险并存

并购重组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

相关数据表明,自2016年以来,多达550家公司的并购重组以失败告终,占比接近38%。这一高失败率凸显了并购过程中存在的巨大挑战。此外,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的高估值、未来的经营以及整合风险,也是阻碍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看,历史上已完成并购的案例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情况。深入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溢价率往往导致企业在并购后的业绩压力增大,难以实现预期的回报;二是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业绩不达标的重要因素,并购后,企业需要在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整合,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摩擦和冲突很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也与企业的预期出现偏差,经济波动、政策调整、行业竞争加剧等不可控因素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四大新特征,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在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市场主体应积极把握机遇,谨慎应对风险,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