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8-08 11:52:12
(原标题:工业大省经济“成绩单”揭晓,制造业“含新量”持续提升)
近日,全国工业大省经济“成绩单”陆续揭晓。
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安徽七省GDP增速均保持在4.2%至5.8%的区间,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工业经济成为稳增长的核心支撑。
透过数据可以发现,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工业大省正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等路径,重塑发展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表示,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等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产业“含新量”持续提升
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大省的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特征。
从规模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河南、安徽以8.4%的增速领跑,山东、江苏、浙江、四川也保持在7%以上的较快增长。
具体来看,上半年,安徽全省工业整体表现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制造业增长10.4%,成为主要驱动力。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3.6%,这两大引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显著。
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表示,上半年,安徽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引领增长的“火车头”,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表现亮眼。
从数据上来看,上半年,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93.3%,集成电路增长9.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8%,汽车制造业增长19.9%,制造业“含新量”持续提升。
中信建投首席分析师张玉龙认为,安徽省可以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的转移,这有利于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不只安徽,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也成为主要工业大省的共性特征。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大省,高技术产品已成为当地的制造业名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58.2%。上半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5.4%、33.0%,增速分别为5.9%、6.0%,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再度印证了当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趋势。
浙江省工业经济“向高、向新、向智”的转型成效也很显著。上半年,当地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2.0%,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超65%,新能源汽车增长43.3%。
在智能化方面,上半年,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收保持高速增长,算力服务、算法模型等细分领域增速均达两位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正在催生新增长点。
工业投资加码 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工业大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投资与创新的协同发力。目前,各地均在通过加大工业投资、强化研发投入,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河南省在工业投资领域表现抢眼,上半年河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9%,比一季度加快4.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投资增速2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4.8%,比一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重点产业链群带动明显,上半年全省重点产业链群投资增长25.2%,拉动全省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
同时,上半年河南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4.5%,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4.8%,显示出企业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的旺盛需求。
浙江省也在持续加强工业投资。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省全省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3%、10.7%和10.1%,均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区域特色路径清晰
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工业大省依据自身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共同构筑起中国工业的“四梁八柱”。
地处珠三角的广东凭借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关键位置,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成为稳工业的“压舱石”;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则分别以高端装备、数字经济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北方的山东立足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通过“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中部的河南、安徽依托区位与成本优势,在先进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崛起;西部的四川则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在汽车制造、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增长极。
这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效应。
业内人士判断,下半年,随着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以及新兴产业的持续壮大,工业大省有望继续发挥“挑大梁”作用,以工业经济的稳中有进支撑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丹
校对:彭其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