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安踏收购锐步,是谣言还是“的预言”?

来源:向善财经

2025-08-07 13:42:46

(原标题:安踏收购锐步,是谣言还是“的预言”?)

文:向善财经

近日,运动服饰巨头安踏,再被传要收购锐步。

市面有传言,曾经的知名国际运动品牌锐步,已经完成了实缴,将会被安踏体育收购。

不过很快,安踏官方就表示:“我们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我们建议以公司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这回答有点意思,没否认也没承认,安踏方面的态度似乎有点暧昧。不禁让人想起在3月份,市场传闻称安踏集团收购德国第一大户外运动品牌“狼爪”。

当时,安踏集团相关人士同样以“我们不评论市场传闻”作为回应。结果到4月10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了这一收购消息……

2021年传闻之后,市面上再有传闻,究竟是谣言还是“的预言”?让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醉翁之意不在酒,安踏馋的是锐步的品牌和渠道

先来分析一下这事儿的可能性。

如果收购这事儿成了,有可能和收购亚玛芬一样,不只要经营权,也要股权,会是一笔较大金额的收购,就像腾势之于比亚迪,是安踏专业服饰高端化,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让我们先看看锐步的过去和现状。

锐步和中国的渊源,是在2002年,姚明进入NBA,不久之后成为锐步的代言人。当时美国的四大球类赛事,锐步是其中三家的赞助商,旗下也有艾弗森这样的人气球星,一时风头无两。

转折在06年,锐步被阿迪收购,资源被阿迪全面接管,锐步自己的重心转向健身,时尚休闲,随后每况愈下,最终于21年以21亿欧元卖给了ABG。

截至2024年,锐步全球市场占有率已滑落至不足2%,品牌影响力较巅峰时期大幅缩水。国内市场方面,2024年锐步在天猫、京东和抖音三平台的总销售额仅为1.6亿元。

看起来,锐步很像狼爪,曾经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整体的盈利能力却很一般,按照安踏过去收购的经验,倘若真全资的收购了锐步,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1、加码全球化

早在2005年,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就提出了“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目标,全球化的意图非常明显。

如今20年过去,丁世忠有些“口是心非”。安踏的营收已然破了千亿,在国内稳坐第一,但国际知名度仍然不是很高,全球化的目标显然是滞后的。

盘点安踏过去的布局,也不难看出,收购的大多都是“中国区经营权”,重心其实一直在国内。在2024年安踏首次披露中国以外门店数量中也印证了这点:安踏216家、FILA23家、DESCENTE4家,而且多数都集中在东南亚。

本质上,这种收购玩法跟奶粉一样,表面出海,内核还是国内挣钱。

然而,对锐步的收购,可能是全球化的一大步。锐步在北美有200多家门店,虽然品牌知名度现在不如耐克阿迪,但是就像国内的双星,申花,德尔惠,都在一代人的记忆当中,等待着被唤醒。

而且,在国内已经有了FILA的情况下,锐步的存在更像是当年可口可乐拟收购汇源,核心诉求是获取汇源在县级市场覆盖5000+经销商的深度分销体系。

2、补全品牌设计短板

安踏主品牌的产品,不缺科技,曾经最被消费者诟病的就是不够时尚。

有点像当年的比亚迪,产品不错,但是车辆设计被网友诟病太丑,有网友认为:油车时代的比亚迪,卖的最好的SUV就是模仿的雷克萨斯的S6和仿丰田花冠的轿车。

23年,为了改善消费者的这种认知,李宁的首席球鞋设计师以及王牌设计师空降安踏,而后趁着著名NBA球星欧文和耐克闹崩,又迅速签下,并让其成为首席创意官,主打一个捡漏。

但是在这两年,虽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球鞋市场安踏的声量还是不如李宁。

倘若能够进补锐步,在鞋服领域安踏就有了内生性的设计语言,和安踏主品牌形成协同效应。

总的来说,锐步的情况和狼爪、始祖鸟类似,都是几经易主,曾经辉煌过,在国内市场存在感不高,是小透明的状态,但在本国市场又有一些知名度。


看起来,如果收购真的发生,那么安踏可能想要用狼爪和锐步在全球市场,复制FILA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但是,过去成功的经验能否复用需要打一个问号,我们或许可以从两方面看:

1、管理与人才储备挑战巨大

未来,安踏体育的管理半径将跨越五大洲,如何让锐步纽约第五大道的店长与晋江总部的战略同频?

怎样平衡FILA的时尚基因与锐步的专业血统?

既懂运动科技又通跨境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比限量版球鞋还稀缺,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增加人才厚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有效激励人才,都是安踏要攻克的难题。

说白了,管理能力能不能跟上资产增长的速度很关键,从亚玛芬的样本来看,并不乐观。

2、出海样本一般

尽管安踏通过收购亚玛芬等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但整体国际化进程仍相对缓慢。

2024年上半年,亚玛芬在美洲地区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持平,增长几乎停滞,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收入增长仅仅1%。

从结果来看,亚玛芬的增速明显不及国内,那究竟是国内无暇顾及国外?还是国内市场的经验没法在国外复用?

无论是哪一种,安踏目前似乎还没有过硬的成绩来支撑自己的出海大计。

但不可否认,过去安踏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品牌运营能力和管理层的战略眼光,无论是踩中户外运动的红利,还是FILA的否极泰来,安踏的管理层已反复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只是现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如果再多一个锐步,运营的压力会不会对安踏的全线业务造成影响?或者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联邦制的品牌矩阵会不会出现裂痕?

安踏能否兼顾?

何况,运动鞋服海外的竞争甚至远比国内要复杂许多。

//双寡头锁死资源,安踏+锐步能破局?

安踏征战海外,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供应链和跨国管理的人才,还要面对海外最大的竞争对手耐克和阿迪,甚至还有像彪马、新百伦、安德玛一众企业。

从整个行业来看,体育品牌因为其产品需要凸显专业性,因此品牌故事、调性需要围绕专业性来塑造。

所以,需要通过对头部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资源的控制,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塑造自身的品牌故事。而头部的体育赛事,通过和头部运动品牌的合作,也能够最大化的变现自身的 IP 资产。

而这些头部的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的几家企业手中,签约也是签超长合约,独家代言,比如NBA的众多球星,基本上都被阿迪、耐克包圆,球衣赞助也是轮流坐庄,根本不给其他品牌任何机会。

说白了,出海能不能赢,关键在于IP。

然而,就像这几年的汽车行业,虽然过去的品牌话语权始终是落下风,但汽车行业有新能源改变底层规则,服装行业呢?

即使是安踏+锐步,想改变也并不容易。

另外,运动鞋服这个行业的特征是:渠道+产品+品牌都要行,需要全能型选手。

在产品端,安踏的科技虽然和主要竞争对手阿迪、耐克有一些差距,但是和二线的彪马、新百伦比还有较大的优势。

所以,在海外,安踏主品牌的难点在“品牌+渠道”。

品牌我们上面说过,因为宣发资源被掌握,想要破局不容易。

渠道上,安踏目前采取的是DTC(渠道掌握在品牌手中)的方案,并且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当中。

具体来看,2024年,安踏DTC模式贡献182.38亿元,占总营收的54.4%;电子商务模式(直营渠道)贡献119.85亿元,占总营收的35.8%;传统批发及其他模式贡献32.9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9.8%。

但是这种方案,在耐克和阿迪早在2017年就开始摸索,客观的讲,效果并不是很好。

耐克的上一任总裁唐若修因为DTC策略导致被开掉,主要原因,还是把众多的零售商放在了对立面上。

另外一家因为DTC战略遭受到损失的是阿迪,新CEO古尔登上任后尝试和经销商修复关系,并喊出“和合作伙伴一起赚钱”。

数据上,阿迪达斯的批发业务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同比增长13%,高于DTC业务7%的增长。2024年全年,阿迪达斯批发业务同比增长25%,而DTC销售增长15%。

不过,阿迪耐克不行也不代表着安踏未来一定会失败,至少在本土市场,FILA作为DTC的重要试点,依托国内的供应链,和灵活的生产链条,是取得了成功的,至于到国外市场的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再者,虽然有诸多的不确定,全球化这一步,安踏必须要走。

天眼查APP显示,24年安踏营收显著放缓,加上亚玛芬体育,总营收虽然破千亿,但是安踏主品牌和主力军FILA增速都已经开始下降。


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是安踏目前不得不做的事,其创始人丁世忠55岁,也还很年轻,完全有试错的机会。

最后,祝愿国货品牌能够在一众巨头的包围下闯出一片新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