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5000亿药明系的资本“修炼”

来源:投资者网

2025-08-06 18:01:03

(原标题:5000亿药明系的资本“修炼”)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下称“公司”)再度开启资本运作。 

根据公告,公司新增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配售7380万股,价格拟定104.27港元/股。扣除发行相关费用后,公司募资净额76.5亿港元(约70.1亿元),90%将用于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10%将用于补充一般运营资金。 

此时再融资,恰逢公司业绩和市值重回双增长的轨道中。自2024年初“渡劫”后,公司凭CRDMO业务模式走出低谷,并趁当下行情实施配股。同时,药明系的资本争议从未停止,拆分上市、减持、回购等戏码不断上演。这家CXO巨人的资本局,或将持续上演。 

“高调”再融资 

春风得意时,药明康德再度资本运作。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07.99亿元、85.6亿元,各自同比增长20.64%、101.92%。公司表示,业绩增长受益于持续聚焦及加强CRDMO业务模式,临床后期和商业化大项目的产能效率不断提升,以及出售持有企业的收益等。 

公司业绩强势复苏,而当初的“渡劫”还历历在目。2024年初,美国国会提出“生物安全法案”,旨在限制包括药明康德在内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运营及经营。消息一出,公司市值遭重挫,一度蒸发千亿逾元。市场认为,地缘风险将导致公司大量的美国订单流失,致使估值重构。 

重压之下,当时公司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新兴竞争者很难替代公司,凭借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率及交付确定等优势,公司不仅将穿越风险,而且资本也会意识到前期的“错杀”。更关键的是,其独特的CRDMO业务模式是这场穿越的基石。 

表面上,该范式是“CRO+CDMO”的糅合版,但实质内核是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公司把CRDMO构建为一个漏斗式业务模型:早期研究(R端)生成创新分子管线,随后无缝过渡到工艺开发(D端)和商业化生产(M端)。重点是R端需提前判断赛道风口,并规模化提供候选药物。 

幸运的是,公司提前布局GLP-1类多肽、ADC等药物,再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加速CRDMO业务模式的放大。今年上半年,公司北美收入和在手订单的增长,或证明其已穿越震荡周期。而且,业绩增速回归也带动估值重构。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H股市值约3000亿港元,较2024年初的1200亿港元有明显回升。换句话说,公司迎来阶段性行情,此时“高调”配股可吸引投资者积极认购,进而募集到更多资金。更何况,港股的创新药企先行一步,借助行情启动这场资本盛宴。 

今年5月和6月,荣昌生物、科伦博泰,以及君实生物轮番披露配股方案,拟净募资额分别为7.96亿港元(约7.3亿元)、2.5亿美元(约18亿元)、10.39亿港元(约9.5亿元)。 

对此,市场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再融资是公司对CXO行业的深刻理解,眼下正是其需要规模化资金沉淀在生产基地建设、卡位前沿赛道等,以此保持“卖水人”的龙头身位。第二种,再融资或有管理层套现的动机,截至6月公司货币资金高达214.85亿元,且药明系本身也是资本运作的“老炮”。 

药明系的资本局 

资本市场上,有两大企业擅长生产上市公司。一个是微创医疗,另一个是药明康德。 

截至目前,药明系共有四家上市公司,包括药明生物、药明合联、药明巨诺、药明康德,前三家分别主营生物药CDMO、ADC的CRDMO、CAR-T药物等。微创系共有六家上市公司,覆盖港股和科创板。 

药明系与微创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双方均通过拆分的资本运作放大创新业务和资本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微创系的多数子公司遭遇业绩重挫,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最终整体陷入困局。 

这方面,药明系的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较佳。2024年,药明生物、药明合联的业绩均实现同比增长,后者凭借全球ADC药物研发浪潮,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分别达90.8%和277.2%。相比之下,药明巨诺受制于商业化瓶颈,至今仍未盈利。 

截至目前,药明生物、药明合联、药明巨诺的市值分别约1300亿港元、700亿港元、20亿港元。以此计算,药明系的港股市值合计超5000亿港元。 

而药明系的资本局,始于2015年药明康德的美股私有化。彼时,创始人李革的团队及一致行动人因持股比例较低,无法覆盖私有化对价。为破局资金缺口,管理层通过并购贷款+借款+私募股权过桥融资的混合形式完成退市,但风险也随之而来:持股仍较低的情况下,团队将持续承压后续的偿债压力。 

此时,分拆上市成了缓释杠杆资金的“贴药”。药明系通过拆分旗下子公司独立上市,募集到的资金部分可用于覆盖杠杆贷款本息,而且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也在抬升。同时,药明系股东还能通过频繁减持,放大财富效应。 

2021年,公司股东上海瀛翊违规减持套现近30亿元,该行为被监管层后续披露。2023年,公司发生8次大股东减持,对应市值超百亿人民币。同期,李革控制的平台减持药明生物。今年上半年,李革的平台及公司继续减持药明生物、药明合联。 

因此,药明系分拆上市实质是杠杆效应的不断放大,这场资本循环使其实现“融资—投资—套现—再融资”的闭环。 

但矛盾的是,药明系股东一边减持,一边也在不断回购、高额分红。市场有声音认为,减持是否发生在上市公司股价回调期间,若是,则为后续减持提供套利空间。 

所以,药明系的上市公司版图若只是一场资本局,势必会有不断的质疑声音。市场更关心的是,通过分拆重组与战略聚焦,药明系的各主体业务边界是否明确,从而避免内部竞争并强化垂直领域专业性,以及药明系整体能否释放更大的协同效应,在客户与供应链上实现流量转化与成本优化。(思维财经出品)■

fund

投资者网

2025-08-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