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5 09:44:30
(原标题:金融监管重拳整治银行业乱象 上海银行连收多张罚单)
上海银行近日遭遇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项处罚。
8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因部分绩效考评不合规;资产池业务管理缺陷;“售后回租”国内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审慎等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38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石卫国、沈彪分别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此次处罚是上海银行继8月1日人民银行对总行开出巨额罚单后,再次因合规问题受到监管处罚,凸显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乱象的“零容忍”态度。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行政处罚决定,对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15名相关责任人开出罚单。上海银行因涉及账户管理、清算管理、反洗钱等8类违规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并处罚款2874.80万元。同时,多名时任高管被追责,个人罚款金额从3万元至14.2万元不等。此次处罚是2025年以来金融监管领域金额较大的案例之一,反映出央行对银行业合规问题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合规要求,反洗钱、数据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成为重点监管方向。2023年至2024年,多家银行因类似问题被处以高额罚款,而此次上海银行的处罚再次表明,监管机构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进一步降低。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管理,已成为银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违规行为覆盖面广,反洗钱问题突出
从人民银行的处罚信息来看,上海银行的违规行为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多个关键领域,显示出较为全面的合规管理缺陷。具体表现为:在基础业务管理方面,存在账户开立与使用不规范、清算流程违规操作等问题;在现金管理环节,反假货币业务执行存在疏漏;在财政业务方面,则出现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的情况。这些违规行为的集中出现,反映出该行在基础管理环节存在系统性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反洗钱领域的违规行为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未能有效核实客户真实身份;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不完整,导致追溯困难;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失效,未能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相关报告。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洗钱风控漏洞链条。近年来,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都曾因类似问题受到处罚,这表明反洗钱合规已成为银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八号公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反洗钱法》加大了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罚款上限,并将处罚扩展到董事、监事、高管等责任人。进一步完善了反洗钱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体系,按照“过罚相当”原则, 针对金融机构及其责任人员的违法行为设定了多层次的处罚标准。
毕马威发布的《202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修订后的《反洗钱法》的实施,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责任将进一步强化,行业也将迎来一系列深层 次的变革。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管理能力也将面临更高的考验。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模式可能带来的洗钱风险,并根据风险状况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在数据治理方面,上海行在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等环节的违规操作同样值得警惕。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监管部门对金融数据合规的要求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银行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时,不仅需要确保数据采集的合法性,还要严格规范数据使用范围,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此次处罚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202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认为,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不断深化,数据成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银行业作为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数据资产化进程中,对数据合规与风险管理愈加重视。当前商业银行在数据合规与风险管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监管要求和业务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健全完善数据合规与风险管理体系、解决落地难的 困境,是银行业普遍需要着力攻克的课题。
15名责任人被追责,高管合规意识待加强
此次人民银行处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追责力度大、范围广。15名被处罚的责任人涵盖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网络金融、信用卡等多个业务条线,涉及总行部门、分行乃至海外业务机构的管理人员。根据处罚决定,这些责任人的违规记录将被公示5年,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穿透式”监管理念的深化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
具体来看,被处罚人员呈现三个特征:一是职务层级较高,包括多名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中层管理人员;二是专业条线集中,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中后台部门人员占比较大;三是处罚金额根据违规情节有所区别。如风险管理部副主管莫某文因信用信息管理问题被处以14.2万元罚款,这一金额在个人处罚中相对较高,且其违规行为将被公示至2030年7月21日。其他责任人的罚款金额则根据其具体违规事实和责任程度,分布在3万元至14.2万元不等。
从实践来看,这种长期公示的监管方式正在产生积极效果。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将合规考核纳入高管绩效评价体系,部分机构甚至实行了合规问题“一票否决”制度。5年的公示期设置,既强化了监管威慑力,也为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窗口。
为了加强完善金融风险问责机制,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 (试行)》(以下简称《风险问责规定》)问责机制将更加严格。《风险问责规定》的发布,表明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问责态度更加严肃。
《2025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认为,未来,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将面临更大的责任压力。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这种严格的问责机制,将倒逼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更加注重风险防控。
监管趋严态势延续,合规能力成行业分水岭
近年来,金融监管呈现出力度持续加大、范围不断扩展、手段日益精细的特点。从处罚数据来看,处罚事由也从传统的反洗钱、信贷管理等领域,逐步扩展到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新兴领域。
在这种监管环境下,合规管理能力正在重构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一方面,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为银行提升合规效率提供了可能。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银行可以实现对海量交易的实时监测,提高可疑交易识别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合规文化的培育同样至关重要。部分领先银行已经开始将合规要求嵌入产品研发、业务运营的全流程,建立起了“全员合规”的企业文化。
对于上海银行而言,人民银行和浙江金融监管局的处罚既揭示了其在合规管理方面的不足,也为推动全面整改提供了重要契机。面对监管处罚,上海银行亟需将合规要求深度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内控有效性。重点需要从公司治理架构优化、智能风控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育等维度协同发力,构建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合规管理体系。唯有将合规理念转化为全员行动自觉,方能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脱胎换骨式的合规转型,或将重塑该行在银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市场定位。
上海银行此次多项处罚事件折射出金融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如何在创新与合规间取得平衡。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部分银行在追求效率时忽视了合规管理,导致风险积聚。这凸显了传统合规体系与新兴业务间的适配不足。从行业演进趋势看,能否实现创新与合规的动态平衡,将成为区分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那些能够将合规内化为创新基因的机构,将在行业变革中获得持续发展优势。监管行动既是对行业问题的及时纠偏,也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金吾财讯
2025-08-05
经济观察报
2025-08-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