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花朝节:古人最浪漫的“嘉年华”|新知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5 07:56:49

(原标题:花朝节:古人最浪漫的“嘉年华”|新知)

文博时空 作者:徐之南

《花神胜会》 潘振镛(1852~1921)

赏花——饮酒赋诗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北宋文学家钱惟演的牡丹园迎来了又一年的花开盛景,钱惟演的朋友们早早便来到了园内,吟诗作赋、泼墨绘画,大抒雅怀。牡丹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与朋友们的笑颜相映成趣,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温馨与欢愉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邵雍的诗句:“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诗人张子望也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只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

原来,钱惟演任留洛阳期间四处寻访牡丹,当他看到出自邙山姚家的“姚黄”和魏相府的“魏花”后,禁不住惊呼:“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为后也。”从此,他开始亲自种花,在公署后面建了一座十几亩大的牡丹园,栽满了牡丹,在御署双桂楼座后的小屏上记述了90余种。

此后,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以牡丹园为中心举办起盛大的赏花宴会——万花会。万花会上,用花千万朵。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相观赏,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笙歌舞乐不断。北宋政治家文彦博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描绘这番景象:“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市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幰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园,醉归恍若梦钧天。”

“姚黄”“魏紫”在洛阳牡丹的近百个品种中脱颖而出,“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


清 李鱓  魏紫姚黄图立轴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淡黄色,托桂型。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绽口形,叶中圆,花朵在叶之后。此花光彩照人,亭亭玉立,古人以“花王”誉之。


 

宋 牡丹-魏紫 故宫博物院藏


赏花期间,几位文人墨客以酒助兴,以花会友,吟诗作赋,欢乐歌舞,使观赏活动更上一层楼。正如宋代宰相张齐贤在《答西京留守惠花酒》中提到:“有花无酒头慵举,有酒无花眼倦开。好是西园无事日,洛阳花酒一起来。”张齐贤认为,若只有花而没有酒,人会懒得抬头,若只有酒而没有花,眼睛也难以睁开。而如果“花酒一起来”,就能精神焕发。


02



簪花——簪花游园


这时街道上已是彩灯闪烁,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尽情享受这夜晚的热闹。来往行人的头上都插着一朵花,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装点成了一幅动人的花卉画卷。


据《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就是说,参加万花会的人都佩戴牡丹,使人举目皆花。


只要牡丹盛开,城中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贵贱美丑,均会插一朵牡丹在头上四处赏花游玩,于是洛阳城里牡丹攒动,花海人潮,香气弥漫。亲友相约,老幼相扶,万人空巷,争赴名园赏花,还有人在市井池台搭台唱戏,笙歌相闻。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画中院落里有一座假山,周围种着牡丹,两个宫女在浇花,周围数人观看、赏花。


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中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向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是对老人簪花的戏谑。

 

清 苏六朋 《簪花图》


老人头插牡丹亦不足为奇,奇的是皇上也头簪牡丹。根据史载,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配戴。天子以身作则,百姓自然紧随其后。


最有趣的是男人饮酒时也要在头上插一朵牡丹,黄庭坚之父黄庶在《题人移牡丹》中描写道: “凭君剩酿看花酒,待插花枝满首赏。”陈著亦云:“多少诗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此景更证明了洛阳人饮酒簪花的习俗。

 

明 仇英 《四相簪花图》


回溯历史,在汉代时,妇女儿童就已经开始佩戴鲜花作为装饰。到了唐代,女子最爱头戴鲜花,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全球唯一传世的唐代仕女画。五位仕女“慢束罗裙半露胸”,内着齐胸石榴红或团花纹锦质曳地裙;头挽高髻,簪牡丹、芍药、荷花等,浓黛染阔眉,眉间贴金钿,“朱唇一点桃花殷”,是典型的唐代服饰妆容。尽显唐代女子的风韵妩媚、温柔动人,可见古人对于牡丹簪花的喜爱。


 

唐 簪花仕女图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可是在宋代,簪花却是文人士大夫最喜爱的装扮之一。《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宋朝廷宴会,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民间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仪中,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


03



卖花——慢游花市


漫步花海,细细品味着花开的芬芳,不断传来叫卖声,小贩们挑着担子卖花,同时也有盛大的花市。《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下北宋汴京的花市盛况:“是月季春,万花烂熳,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蓝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万花会上人人都戴的牡丹,就源于花市。《邵氏闻见录》里记载,白天是人们游园赏花的时间,而到了傍晚,市民们“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也就是说,洛阳城中晚上有花市,牡丹就盛在竹笼中卖,虽然当时牡丹的价格不菲,但是人们无论贫富都会买来戴。这一点,欧阳修也有提及:“‘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魏紫’初出时,接头亦值钱五千……今尚值一千。”


文彦博和友人曾两次来游洛阳牡丹花市,他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诗中云:“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市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 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园,醉归恍若梦钧天。”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洛阳牡丹花市的美丽夜景,表现出诗人如梦如幻的心境,仿佛置身于天宫之中。


花卉的贸易,在宋以前是受到社会排斥的,传统文化认为,花只能用于观赏,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但到了宋代,花卉的种植与销售却盛况空前,在洛阳,开封,许多人以卖花为业,《西湖繁胜录》中甚至说到有花农,“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一早卖一万贯花钱”。


在描绘宋代都城的著名长卷《清明上河图》中,仔细搜寻,我们很容易找到卖花的散户与店铺。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的鲜花店铺


04



插花——家家有花


黄昏,花市中花香弥漫,从花贩的担子上一路飘进了文人墨客的案头,他们将花市中新得的花束细心裁剪,插入古朴的花瓶中。花香与墨香交织,书卷与花影相映,展现出宁静优雅的雅致生活。


 


宋朝时期,人们对花的喜爱达到巅峰,花也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提到了这件事,“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当时,“好花”不仅是“洛阳之俗”,宋人都爱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对于花的喜爱,催生出了高超的插花技巧。

 

宋《盥手观花图》

 

宋《靓装仕女图》


李嵩的花篮图,是少有的偏向写实风的绘画,从中我们大概可以窥探到千年前的宋人家中是如何插花的。


在《夏花篮图》中,插花师用夏天盛放的大朵蜀葵作为主花,辅以栀子花、石榴花、含笑、萱草,以明媚的色调表现了夏日应有的活泼。

 

宋 《夏花篮图》


《冬花篮图》中,插花师则以带叶的大红山茶为主花,配上绿萼梅、白水仙、腊梅、瑞香冬季花卉,在万籁俱寂的冬季,依然为居家添加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宋 《冬花篮图》


05



吃花——雅俗共赏


在外赏了一天花,归家已是傍晚,即便是晚餐也少不了花的元素。“吃货”苏轼就留下“吃花”的方法,他在《雨中看牡丹》一诗中说:“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在另一首《雨中明庆赏牡丹》中也说:“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由此可见,古人对牡丹的喜爱不局限于赏花、簪花,还包括吃花,用牛酥煎牡丹则是苏东坡作为地道吃货悟出来的最佳吃法。


除了酥煎牡丹,百花糕也是花朝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百花糕的历史非常悠久,《隋唐佳话录》中记载,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花朝节这一天,她都会令宫女遍采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飨宴群臣。所以,慢慢的流传至民间,有了花神节吃花糕的习俗。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夜晚,万家灯火下的花朝节渐渐沉寂,街道上只剩下花瓣的余香在空气中弥漫。尽管如此,花朝节的余韵仍在城中回荡,为夜晚增添了一份静谧的美丽。清晨来临,阳光洒满大地,城市再次复苏,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人,花朝节的欢愉尚未结束。



参考资料:

[1] 马智慧.花朝节历史变迁与民俗研究——以江浙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5,(03):66-74.

[2] 刘晓峰.花朝节:最浪漫的节日[J].紫禁城,2021,(05):14-31.

[3] 春行过半是花朝花朝节的习俗与文化[J].紫禁城,2021,(05):12-13.

[4] 王蕾.唐宋时期的花朝节[J].国学,2007,(08):50-52.

[5] 李菁博,许兴,程炜.花神文化和花朝节传统的兴衰与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3):56-61.

[6] 李有刚.宋代洛阳万花会开牡丹节会先河[N].洛阳日报,2011-3-3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