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疯狂”的赴港RWA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9 20:48:26

(原标题:“疯狂”的赴港RWA)

“近期特别忙。”一位从事RWA咨询的投资机构负责人赵子强向记者感慨说。本周他又将前往四个城市,向6家企业讲解内地资产赴港RWA的操作事宜。

所谓 RWA,主要是指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开展代币化融资交易,其核心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实体资产收益权以数字代币的形式,在区块链网络实现募资、交易与资产流转。

随着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生效,业界普遍认为香港稳定币与RWA的结合,将给内地资产赴港上链以稳定币形式实现资产代币化融资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生证券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稳定币与RWA构建的闭环生态有望成为Web3.0时代的重要突破口。稳定币聚焦法币代币化,RWA则实现资产代币化,二者结合可为投资者提供低风险兼稳定收益的链上金融产品。在政策层面,香港稳定币立法持续推进,全球监管架构逐步明晰,市场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此前,协鑫能科、朗新集团已率先试水新能源RWA融资。

多位RWA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近期举行的各类RWA会议现场,出现越来越多文旅潮玩、房地产、光伏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企业的身影。他们积极探索旗下资产赴港RWA融资的可行性,作为企业探索数字资产业务发展与拓宽募资渠道的新突破口。

赵子强透露,房地产企业赴港 RWA的热情尤其高涨。因为他们希望能尽早将旗下租金相对稳定的成熟商业地产项目上链实现代币化融资,从而筹资偿还银行贷款与降低企业债务压力。

香港Uweb商学院校长于佳宁向记者表示,未来境内资产赴港 RWA,将主要集中在三类具备确定性现金流和较高资产可评估性的领域。一是存量类资产,如商业地产项目的应收租金、基础设施使用权、能源类合同收入等,具备稳定周期与清晰收益模型;二是供应链金融资产,尤其是央企国企背景链条下的应收账款、仓单、保理结构等,透明度和信用等级较高;三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资产,如碳排放配额、绿色电力采购合同等,在政策支持与 ESG 融资框架推动下具备较强估值基础。

就实际落地可行性而言,这些内资资产能否最终成功赴港RWA完成代币化融资,取决于资产本身可审计性与底层结构透明度,以及企业及合作机构对数字资产底层逻辑是否有着足够认知——尤其是在链上发行机制、链下兑付安排、资产锚定路径、跨境治理架构、监管要求、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相关企业是否具备较强的法务与合规运作能力。

随着内地企业赴港RWA火热,市场正出现大量形形色色的中介机构,向内地企业传递过于理想化的赴港RWA运作前景,试图让后者误以为赴港RWA“轻而易举”,从而收取不菲的前期辅导费与咨询费。但事实上,这些企业相关资产的资产规模、收益状况与资产确权都存在挑战,未必能顺利赴港RWA。

“现在我每周的一项工作,是向更多内地企业解释内地资产赴港RWA的实际操作难度,重新调整他们的期望值,避免花费不少冤枉钱。”赵子强直言。

 

“形形色色”的中介机构

在5月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后,内地资产赴港RWA通过稳定币实现代币化融资的热情骤然升温。

“过去2个月,我几乎都在出差路上,前往不同城市向当地不同行业企业解读赴港RWA操作要点。”赵子强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前些年曾运作项目海外RWA,如今不少企业还想邀请他担任企业数字资产业务负责人,专门负责企业资产上链代币化融资与数字资产运营工作。

不同行业内地企业对赴港RWA也有着差异化的诉求。相比房地产、充电桩与光伏发电运营企业热衷将旗下成熟商业地产项目、充电桩项目与光伏发电项目(租金稳定且容易确权)上链实现代币化融资,以此改善自身现金流与债务状况,不少文旅潮玩与消费品企业则希望通过赴港RWA实现数字资产运营,在更多年轻人客群打响知名度与提升客群粘性,作为企业探索数字资产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由于不能直接将资产上链开展代币化融资(RWA),内地企业需先将境内资产与经营权益通过国内联盟链进行确权,再在香港设立一家SPV公司,由后者持有相关境内资产与经营权益,并上链以稳定币形式开展代币化融资。所以赵子强的一项工作,是与内地企业磋商探索如何完成内地资产的确权与价值评估,以及将相关内地地产装入香港SPV公司实现上链代币化融资。

赵子强直言,尽管每家内地企业都希望能赴港RWA,但在实际操作环节,真正符合赴港RWA条件的内地资产不多。首先,内地资产规模最好能超过2亿元人民币,从而覆盖赴港RWA的数百万元资本运作费用,否则赴港RWA募资规模太小,会导致发行成本偏高;其次,内地资产在实现确权同时还能创造可持续的可观收益,才能在香港市场赢得数字资产投资者的青睐,比如光伏发电或充电桩项目在代币化融资后,每年能提供逾5%的项目分红回报。仅此两项,不少内地资产被拒之门外。

近期赵子强却发现,不少内地企业即便资产规模不够大与资产收益状况不够理想,仍对赴港RWA“信心满满”。

究其原因,是部分中介机构向内地企业强调赴港RWA具备短期融资便利、无需复杂审批、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布局等优势,却对底层资产合法性、跨境结构合规性、链上机制实现难度等关键环节轻描淡写,甚至刻意回避链下兑付责任、信息披露义务、监管备案路径等核心问题,导致不少内地企业认为赴港RWA“轻而易举”。

“我因此吃了不少闭门羹。某些企业负责人觉得我刻意突出赴港RWA的操作难度,是为了给资本运作失败提前预设理由。于是他们转而与那些中介机构合作,因为后者承诺企业内地资产能在年底前完成赴港RWA的相关准备工作。”赵子强无奈表示。

多位RWA咨询业内人士直言,当前境内RWA咨询培训机构的确鱼目混杂,既有熟悉香港监管环境、具备数字资产深度认知、能给内地企业在资产建模、法律适配、链上治理等方面提供实质性支持的专业团队,也有不少缺乏项目RWA操作经验、对跨境资产结构合规风险、信息披露机制缺位风险、链上链下协同机制设计“一知半解”的中介机构,他们的目的,是趁着当前内地企业赴港RWA火热“赚快钱”。

记者获悉,当前内地资产赴港RWA的操作成本不菲,前期准备工作(资产尽调与审计评估)、项目规划与可行性方案设计、资产上链技术与用户界面开发、系统安全评估、前期市场推广路演费用分别需约30万、20万、30万、20万、30万元。因此这些中介机构只要通过勾画赴港RWA便利操作性与广阔前景,“说服”内地企业筹备资产赴港RWA,就能收获逾百万元收入。

“过去一个月期间,我经常向内地企业(赴港RWA资产规模不大且收益能力不够理想)澄清赴港RWA的诸多不易,希望他们不要花费这笔冤枉钱。”赵子强表示。

于佳宁指出,内地企业赴港开展 RWA代币化 融资,操作层面需高度重视三类风险:一是跨境资产结构合规风险,企业需在设计过程确保资产权属、现金流归属和跨境流转路径符合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标准,避免形成“名义外迁、实质不合规”的结构;二是信息披露机制缺位风险,香港市场对代币化资产的信息透明度有着较高要求,包括资产估值、兑付路径、风险因素、托管安排等,若信息披露不足,将直接影响项目可信度与投资吸引力;三是链上链下协同机制设计不完善,若未建立闭环式兑付、清算与合规交互机制,可能在运行中出现资产脱锚、信披中断、法律真空等问题。因此,内地企业在推进赴港RWA融资前,应先系统性评估其法律结构、运营能力与技术支撑能否支撑全生命周期内的代币化资产治理。

“合规”先行

尽管赵子强不断提醒内地企业需注意赴港RWA操作难度,但他发现,部分内地企业对赴港RWA仍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比如有些内地企业希望在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生效后,年底自己就能在香港发行RWA募集可观的港元稳定币。

“我不会对此做出承诺,但总有中介机构信誓旦旦地做出保证。”他告诉记者。这让他担心,一旦内地企业发现“受骗上当”,将对RWA代币化融资产生不信任,影响整个RWA产业发展前景。

他随即转变策略——向内地企业强调赴港RWA的合规操作必要性与相对漫长的准备时间,逐步引导后者“理性”看待赴港RWA实际操作可行性与成功几率,不再被某些中介机构“蒙蔽”。

大成律师事务所Web3.0研究中心主任王善良表示,RWA存在多重合规操作要点,包括不同国家监管差异(比如了解你的客户KYC与反洗钱监管AML的不同规定)、资产上链的真实性与验证仍缺乏统一可信的框架、跨境监管与数据流通的复杂性(尽管两链一桥模式解决部分苦难,但数据主权与隐私性管理有待完善)、跨境支付与外汇管制、智能合约与法律执行的衔接分工等,都需要专业机构给出合规专业的解决方案。

通过普及赴港RWA的合规操作必要性,如今越来越多内地企业也意识到某些中介机构的“夸大其词”,开始寻找具有熟悉香港监管环境与项目上链RWA操作经验的专业团队重新评估相关资产赴港RWA的可行性与成功几率。

赵子强告诉记者,当前自己逾40%的工作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向不同行业内地企业旗下资产赴港RWA提供各方面的合规操作建议,

于佳宁指出,对初涉数字资产与资产上链代币化融资的内地企业而言,企业内部是否具备对 RWA代币化逻辑的独立专业判断力,同样决定其项目赴港RWA的成败。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