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灾后恢复“隐形资本”大考

来源:和讯财经

2025-07-29 19:01:03

(原标题:中国灾后恢复“隐形资本”大考)

7月24日以来,北京开始出现明显降雨,北京密云、怀柔、延庆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截至7月28日24时,这场暴雨灾害已导致北京30人死亡。

距北京700公里外的河南今年却经历了少见的“高温,少雨,大风”天气,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地之一,农业生产面临挑战。

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及时响应紧急救援的同时,保险也凭借其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的功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认为,保险是区域恢复力的“隐形资本”,让地区经济具备“跌倒后再爬起”的系统能力。面对气候变化引发的不可预测、系统性风险,仅依靠传统救助体系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地应对,而保险则能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

在当下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保险已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朱俊生表示:“保险构建了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费分摊,使风险“社会化”,避免个体家庭或农户在灾难中遭受毁灭性打击。保险充当了经济“减震器”。灾后迅速赔付有助于个人尽快恢复生活,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减少社会整体经济震荡。”

据和讯网了解,当前北京地区保险公司已开通汛期理赔绿色通道,两家头部险企已接报案超万件。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上午,人保财险已接本轮持续强降雨报案近8000件,报损金额约2亿元。截至7月29日18时,平安产险已接本轮持续强降雨车险水淹报案708笔,已结案98笔。

01

当保险向“响应式恢复”进化

北京暴雨灾害发生后,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全力做好主汛期灾害应对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主汛期灾害应对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

随后,各保险公司迅速响应,投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大灾理赔攻坚战,成立现场理赔中心现场指挥,搭建临时理赔网点,提供便民物资,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及应急管理部的救援工作部署。截至目前,北京暴雨受灾的保险理赔正在密集进行中。

7月27日下午人保财险已完成第一批车险、“一元民生”保险的快速赔付。除车险理赔外,人保财险已同步推进民生赔案方案制定,快速完成一农户温室大棚损失赔付。

截至7月29日18时,26日到目前,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累计车险水淹报案708笔,已结案98笔,其中北京本地出险528笔,异地出险180笔;除了车险报案外,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累计非车报案115笔,已结案13笔,其中北京本地出险109笔,估损金额939.0万。

和讯网从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了解到,当前公司已紧急调派查勘救援车辆及人员赶赴受灾区域,深入受灾村庄开展理赔救援工作,并开通24小时理赔绿色通道,落实专项应急服务举措,协助客户开展财产施救及损失核定,与此同时还建立灾情动态监测机制,坚持“应赔尽赔、能赔快赔”的服务承诺。

保险的核心作用仍体现在事后赔偿方面,并且不断向“响应式恢复”进化。

朱俊生表示,“在进化过程中,保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推动定损理赔流程极简化,实现小额报案线上自动核赔,在特定场景下采用指数型赔付机制;同时,引入‘预赔’‘快赔’‘无单理赔’等机制以提升理赔体验。这些举措对于支持受灾企业快速复产复工意义重大,尤其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中小主体作用突出。”

02

区域恢复力的“隐形资本”

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应急管理部预测,2025年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仍将延续。

就在北京遭遇暴雨侵袭的同时,河南今年经历了少见的“高温,少雨,大风”天气。作为全国小麦的主产地之一。2024年河南小麦总产量达757.06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3月4日以来,河南省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4月11日起,河南省遭遇持续性强风天气,4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大风速达到或突破4月份历史同期极值。进入7月,7月14日河南已有70个左右的县(市、区)气温超40摄氏度,局部高温一度超42摄氏度。

这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新的挑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释放了农险发展信号,五次提及农业保险,要求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

目前,中国农业保险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针对农业保险均出台了相关补助措施,让保费达到保险公司和农民都能接受的水平。保险责任包含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雹灾、旱灾、冻灾等自然灾害及病虫草鼠害;养殖业保险责任包含疾病疫病、一般自然灾害;渔业保险责任包括疾病疫病、高温、低温寒害等。

“保险赔付直接影响灾后个体和区域的恢复效率。以农业保险为例,理赔金到账时间越短,越能帮助农户抢回播种季,减少下一季绝收风险。”朱俊生说。

朱俊生认为,保险是区域恢复力的“隐形资本”,让地区经济具备“跌倒后再爬起”的系统能力。

长期来看,保险作为制度性安排,为应对气候变化等慢变量风险提供了“治理底座”。这类机制是“看不见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撑地方长期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03

保险“角色”正在转换

“近年来,保险公司不只是‘出钱’,更是在灾害面前承担社会责任型服务者的角色,如搭建应急物资站点、支援道路抢修、提供心理援助、组织志愿服务等。”朱俊生说。

例如,在此次北京暴雨理赔过程中,平安产险徒步走访受灾农户,挨家询问损失情况,送上应急物资,耐心地为农户讲解理赔政策,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这种“保险+服务+公益”的模式,已逐步从营销行为向行业责任标准演化。

此外,朱俊生还表示,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保险体系的响应机制正逐步从传统的“灾后理赔”转向贯穿灾前、灾中、灾后的全周期风险管理框架。

在灾前,保险公司可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协同气象、水务、应急、住建等部门,共享风险数据以提升模型定价精度,参与灾害预警发布机制,为被保险人提供预防指引。

灾害发生,保险公司通过启用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视频查勘等科技工具实现非接触查勘,并开启线上报案、一键理赔平台,提升理赔响应速度。针对重大灾害,部分地区还探索了“预估赔付额度,提前划拨理赔金”的机制,有助于缓解受灾家庭短期现金压力。

灾后,推动定损理赔流程极简化,实现小额报案线上自动核赔,引入“预赔”“快赔”“无单理赔”机制。

朱俊生认为,保险正从“灾后兜底”逐步走向“灾害治理机制的内生组成部分”。其机制价值不仅体现在减轻损失上,更体现在提升风险意识、优化灾害响应效率、增强社会韧性上。

下一阶段,推动制度化嵌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将是提升保险效能的关键方向。

04

普惠型灾害保险试点中

和讯网从一家头部财险公司核保负责人处了解到,对于自然灾害导致的财产方面的损失,家财险、企财险、车险、农险都可以进行理赔,若企业客户投保了财产综合险,亦可以在保额内获得赔偿。而且,家财险年保费可能不到百元。

但从这次北京暴雨情况看,许多市民并没有购买家财险或涉水车损险,事后才意识到保障缺口。

对此,朱俊生认为,当前的问题在于公众对“低频、高损失”型风险的感知不足,而这类风险恰恰最需要保险。

而想要唤醒公众的保险意识,朱俊生则表示,一是推动保险知识“前置化”普及,将保险教育纳入社区宣传、学校课程、购车置业流程中,提高公众主动认知。二是推动“政府+保险”协作型推广,比如通过城乡社区、村镇政务服务平台推广基础型、标准化灾害保险产品,提升普惠性。三是探索“投保即预警+赔付即到账”的数字化路径,以此来增强用户体验,建立信任机制。

“事实上,已有地区在试点普惠型灾害保险,未来这类机制亟须在制度层面获得更大推广空间。”朱俊生说。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