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7-29 15:56:18
(原标题:海底捞,新动作!)
【导读】人均700元,海底捞“试水”高端市场
见习记者 夏天
被誉为“国民火锅”的海底捞近日推出了人均消费近700元的新店型——海底捞·臻选店。此举被视作是海底捞“试水”高端餐饮、大幅向上突破客单价的尝试。
据了解,首家海底捞·臻选店落地北京国贸商圈,主打粤式火锅,食材以高品质海鲜、和牛为主,环境、服务更加精致。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7月29日向记者表示,未来,会根据消费者意见持续优化首店模型,在门店运行稳定的基础上,会逐步增加私厨上门等业务板块。整体来看,未来臻选店门店数量不会太多,且主要布局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
在火锅行业竞争加剧、关店潮频发的背景下,海底捞通过臻选店探索高客单价市场,展现了头部品牌的创新魄力。但海底捞的“国民基因”能否支撑其高端化转型仍存疑问。过往案例显示,平价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往往面临品牌认知固化、客群迁移困难等问题。
人均近700元!
海底捞推新店型
近日,海底捞在北京汉威大厦正式推出全国首家臻选店,主打粤式海鲜火锅。
大众点评网站显示,该门店人均消费683元,远超普通门店的客单价水平。
海底捞2024年年报显示,当年客单价降至97.5元,已与2017年基本持平。
据了解,上述臻选店有1000多平方米,但只有26张桌子。在装修上,臻选店摒弃了热闹喧哗的风格,转而采用低调奢华的装修设计,共设两层,包含9个独立包间及十余个大厅餐位,并配备茶室、调酒区及海鲜养殖区,陈列澳洲龙虾、帝王蟹等高端食材。服务方面,侍茶师、侍酒师均来自米其林及黑珍珠餐厅团队,并加收10%~15%的服务费。
值得注意的是,臻选店虽隶属海底捞体系,但会员权益受限——仅支持积分,不适用大学生折扣。这一策略被指意在筛选高消费力客群,避免与大众门店形成价格冲突。
尽管臻选店在菜品、服务上均较普通门店做了升级,但从大众点评上的消费者评价来看,褒贬不一。部分消费者对臻选店的食材和环境给出了肯定,但也有消费者认为,臻选店服务不及普通门店,性价比不高。
对于海底捞的这次创新,市场整体给出了较为积极的回应。据悉,7 月8日开启试营业以来,臻选店初期采用了限量预订的接待模式。目前,已全面开放接待,晚市几乎是满座状态。
火锅市场分化
高端化或成新增长点
近年来,海底捞已通过“红石榴计划”孵化多个子品牌,如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等,但大多聚焦平价赛道,成效有限。臻选店的推出,意味着海底捞首次尝试“向上”突破。
海底捞·臻选店负责人表示,开设臻选店主要是为了回应部分老顾客的呼吁,满足精致用餐的需求。
“在试点期间,我们发现对食材、体验要求更高的消费需求正在增强,尤其是在生日、纪念日等重要的节日,年轻消费群体、家庭消费群体等都希望有定制化、仪式感的用餐体验。”海底捞·臻选店经理称。
事实上,海底捞布局高客单价的臻选店,与近年来火锅市场的分化密不可分。
《2024年火锅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当下理性消费驱动下,火锅价格呈两极化发展态势,中高价格火锅店对部分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吸引力正在增强。
曾因创始人“月薪5000不该吃”言论引发争议的火锅品牌巴奴,一向被认为是高价火锅的代表,其港股招股书也说明了火锅市场的上述变化。
据巴奴招股书,品质火锅在食材选用、健康标准及整体用餐体验方面具备更强的市场契合度,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对健康、品质、服务体验及与朋友聚会不断提升的需求。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中国火锅行业预计将于2024年至2029年间保持稳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6.5%。其中品质火锅行业增速更为显著,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7.8%。
“餐饮一直以来都是竞争激烈但不乏机遇的行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更是考验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精细化布局的时候。”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悉,2024年,海底捞在制定餐厅管理基础红线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一线餐厅,充分鼓励餐厅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着力打造“不一样的海底捞”。场景层面,2024年海底捞陆续推出包间店、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企业店等不同形式特色场景店。
上述负责人指出,未来,海底捞将持续与消费者沟通,挖掘细分人群的用餐需求,用产品创新、店型创新、服务创新深入不同场景,提供更精准的用餐体验。
编辑:江右
校对:乔伊
制作:鹿米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中国基金报
2025-07-29
中国基金报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