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下一代数据中心,不拼芯片?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24:55

(原标题:下一代数据中心,不拼芯片?)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来自lightwaveonline。

随着人工智能(AI)重塑各行各业,它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也正在从根本上重构数据中心架构。尤其是在大规模的训练和推理任务中,AI工作负载正不断挑战GPU和加速器的极限,对连接计算、内存和存储的互连技术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这些由光纤与铜线构成的“神经网络”,如今和处理器本身一样重要。

在全球最先进的数据中心中,AI基础设施已不再是由孤立服务器构成,而是需要庞大、紧密耦合的计算集群,共同作为一个统一系统运作。这种从孤立计算向互联智能的转变,推动了AI互连技术的下一阶段演进。

AI互连层级图谱

AI架构的互连体系结构类似于内存系统的层级体系——按连接距离、带宽、延迟和功耗进行划分。在底层,是Scale-up互连:它指的是在托盘或机架内直接连接GPU和AI加速器(XPU)的高性能、超低延迟链路。随着AI模型和训练集群的扩展,Scale-out网络接棒,连接多个机架、通道甚至整座数据中心。再往上,则是数据中心互连(DCI),它将不同园区乃至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中心连接起来。

每一层都面临独特的挑战与技术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一整套专门打造的光学与电气技术,以确保各层级的性能、能效与可扩展性。

Scale-up:从铜缆到集成光学

在Scale-up层,目标是在最低延迟下连接GPU和XPU。该层传统依赖铜线解决方案,例如PCB上的导线或无源铜缆,但这类方式已接近物理极限。随着互连速度提升至200Gbps甚至更高,铜线在传输距离、信号完整性和功耗方面逐渐受限。

解决方案来自光学技术。新兴的线性可插拔光学(LPO)技术正在机架内部扩展带宽,同时维持铜线的能效。LPO通过将信号处理任务转移至主机芯片,并协同设计电气与光学元件,实现功耗更低、延迟更小的即插即用光学替代方案。

如果需要更紧密的集成,近封装光学(NPO)与共封装光学(CPO)技术将光学组件直接放置在XPU封装旁或封装内部。这种方式几乎消除了XPU与光引擎之间的电气链路,不仅降低功耗,还提升带宽密度。特别是CPO,有望将集群规模从几十个XPU扩展到数百甚至上千个,且性能更可预测、系统功耗更低。

Scale-out:AI的光学“织布机”

当AI集群从单个机架扩展到多个排布和单元时,Scale-out互连成为将整个系统编织起来的“光学织布机”。这一层的互连多依赖于PAM4调制的光DSP,要求在数十到数百米距离上提供超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今天,PAM4 DSP是全球最先进的以太网与InfiniBand网络的核心,使AI工作负载可以在交换机与节点之间无缝流动。随着带宽需求每两年翻一番,DSP正不断进化——走向3nm制程、每通道200Gbps信号速率,支持1.6Tbps光模块乃至更高带宽。

对于分布式AI园区,简化版相干光(coherent-lite)技术正在兴起。它比PAM4支持更远距离(2–20公里),但成本与功耗又远低于传统的相干系统。运行于O波段的coherent-lite DSP可将园区内不同楼宇连接起来,帮助运营商突破单一设施内的功率与空间限制。

园区之外:数据中心互连(DCI)

当AI集群超越园区范围,数据中心互连(DCI)技术开始发挥作用,连接跨城市甚至跨洲的计算集群。相干ZR光学技术在此占据主导地位,例如800G ZR/ZR+模块可实现高达2500公里的多Tbps连接。

这些相干链路利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先进调制技术最大化光纤利用率,是在保持实时性能与冗余性的同时,实现AI集群跨地域扩展的关键。

AI互连的未来:集成、光学、多样化

在AI时代,没有单一的互连技术可以满足所有需求。相反,铜线、LPO、CPO、PAM4、coherent-lite与coherent ZR等技术将共同构建一套分层、优化、针对性强的互连体系。

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打造一个可扩展、高能效、高性能的AI基础设施。转向光学互连的趋势正加速蔓延至每一层,不仅是为了带宽,还为了解决功耗、散热与带宽密度这些在AI规模下至关重要的问题。

未来,芯片厂商、开发者与云服务运营商必须协作共创,把互连从“附属组件”变为系统架构的核心支柱。

随着AI继续飞速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更快的芯片,更取决于更强的连接能力。而在这场竞赛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跳出硅片思维、拥抱光纤与新架构的人。

https://www.lightwaveonline.com/home/article/55305907/ai-interconnects-the-infrastructure-behind-intelligence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07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