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和讯投顾梁志成:上海 AI 产业的 “地基” 要被夯实,本地龙头先受益​

来源:和讯财经

2025-07-27 11:11:32

(原标题:和讯投顾梁志成:上海 AI 产业的 “地基” 要被夯实,本地龙头先受益​)

全球 AI 合作组织落地上海,这事儿远不止 “成立一个机构” 那么简单 —— 这是中国从 “AI 技术追随者” 转向 “规则制定者” 的标志性一步,对 A 股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整年,甚至更久。咱们得穿透 “口号” 看本质,这背后藏着三条能实实在在影响股价的长逻辑。?
第一重逻辑:上海 AI 产业的 “地基” 要被夯实,本地龙头先受益?
上海一季度 AI 产值 1180 亿、82 款 AI 产品备案领跑全国,这些数据不是凭空来的。陆家嘴的金融 AI、张江的芯片算力、徐汇的算法企业,早已形成产业链闭环。现在全球总部落地,相当于给这个闭环 “加了政策 buff”:?
算力基建:上海要承接全球 AI 合作,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的需求会爆发。那些在上海有大型数据中心布局的企业(比如与华为昇腾合作的本地算力服务商),可能拿到更多政府订单,这比单纯蹭概念靠谱多了;?
应用场景:金融、医疗、制造业是上海 AI 的强项。比如能做智能投顾、医疗影像识别的本地企业,可能借助 “全球合作” 的名头拓展国际业务,业绩天花板直接抬高;?
人才聚集效应:25 万顶尖 AI 人才扎堆,再加上总部带来的全球资源,会加速本地中小企业的技术迭代。那些半年报已经盈利、且 AI 业务占比超 50% 的上海本地公司,很可能被机构悄悄建仓。?
第二重逻辑:中国 AI 企业的 “出海通道” 被拓宽,规则红利大于技术红利?
以前中国 AI 企业出海,总被欧美用 “数据安全” 卡脖子;现在咱们主导制定 “开放共享” 的规则,相当于给自家企业发了 “全球通行证”。这事儿对两类公司最利好:?
底层技术供应商:比如做 AI 框架、大模型的企业,以前出海可能面临专利壁垒,现在规则向 “普惠” 倾斜,它们的技术输出会更顺畅。看看那些已经在东南亚、中东有试点项目的公司,很可能从 “小打小闹” 变成 “批量签约”;?
硬件出口企业:AI 服务器、智能传感器这类硬件,以前可能被限制进入某些市场,现在随着合作组织的推进,采购订单可能向中国企业倾斜。尤其是上海本地的硬件制造商,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三重逻辑:全球 AI 治理的 “反制力” 形成,国产替代逻辑再强化?
“不让少数国家垄断 AI” 这句话,直指欧美对高端芯片、算法的技术封锁。咱们搞全球合作组织,其实是在搭建 “非欧美阵营” 的技术联盟 —— 这意味着:?
国产芯片:以前卡脖子的 GPU、AI 芯片,现在可能借助 “联盟内技术共享” 实现突破。上海本地的芯片设计公司,若能参与到 “全球通用芯片标准” 制定中,估值体系可能重构;?
数据安全:既然要 “开放共享”,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就得咱们说了算。那些做数据脱敏、隐私计算的企业,会成为 “全球合作” 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这比炒 “网络安全” 概念更有持续性。?
操作上:别追短期热点,盯 “三个硬指标”?
是否有上海本地业务:总部落地后,政策资源会向本地倾斜。外地公司可能炒一波情绪,但本地企业能拿到真订单,比如张江、临港的 AI 产业园内企业;?
技术是否进入 “全球合作清单”:关注后续官方发布的 “合作企业名单”,那些能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龙头,这比龙虎榜上榜的游资票靠谱;?
半年报是否有 AI 业务盈利:光有概念不行,得看 AI 业务是否已经赚钱。比如某公司 AI 收入占比 30% 且毛利率超 50%,这种票回调时反而是机会,避免像之前的 “天坑股” 那样纯靠情绪炒作。?
记住,这种级别的政策利好,不是游资炒两三天就结束的。主力可能会借着 “利好兑现” 洗盘,但洗完之后,真正有业绩支撑的公司会走出慢牛 —— 就像当年深圳前海新区落地,相关股票炒了两年多。现在要做的,是提前把上海 AI 产业链的优质公司列出来,等回调到 10 日线附近,分批布局,别再当 “追涨杀跌的散户” 了。?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