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新能源豪华轿车“神仙打架” 至境L7会否打响合资反攻第一枪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5 11:59:51

(原标题:新能源豪华轿车“神仙打架” 至境L7会否打响合资反攻第一枪)

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晓林 在上海车展声势浩大的子品牌发布4个月后,别克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在日前公布了面向核心市场的首款车——至境L7,定位为30万级的大型新能源智能豪华轿车。从配置和市场目标来看,竞品主要锁定理想L7和小米SU7。

 至境L7是至境品牌的第二款车,第一款车“世家”在今年4月品牌发布时亮相,定位为百万级智能豪华新能源MPV。与世家相比,至境L7的竞争力更受关注。MPV是别克品牌的优势市场,而新能源豪华轿车则是“神仙打架”的细分市场之一,至境L7是其中绝对的新兵。

更受关注的话题是,至境L7是上汽通用获得技术定义权的代表作,其使用的别克逍遥超级融合架构(下称“逍遥架构”)是别克专为中国打造的百万级新能源整车架构,由上汽通用旗下泛亚技术研发中心(下称“泛亚”)主导开发。因此,至境L7的市场表现也将成为对合资品牌本土开发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该车连同别克逍遥架构的开发共耗时5年,投入百亿资源。”7月21日,对于至境L7的开发背景,上汽通用副总经理薛海涛回复称,至境L7将带来最前瞻的技术和最创新的体验,这款车也代表着合资品牌的反攻已正式到来。

在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集体回血,上汽通用也同比增长8.6%的背景下,此时面世的至境L7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借助本土技术、品牌新塑和基因重构,测试合资品牌在中国能否重新出发。


 “7”系车阵营新成员

 对至境L7的命名,别克官方解释是:“L”意味Luxury豪华基因,“7”代表大型轿车规格。这种命名方式意味着,借助至境这个新品牌,别克正式加入由新势力主导的新能源豪华车主战场。

有统计显示,2024年国内有超过20款“7”系车上市。当前市场上主流的“7”系车型包括小米SU7、理想L7、智界S7、问界M7、小鹏P7、蔚来ET7、极氪007等,都是各自品牌下的主力热销产品。“7系车”也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细分市场。

关于别克如何转型,上汽通用内部人士认为,推出至境子品牌以及率先攻入“7”系车市场的打法,既是多年技术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是别克欲在新赛道上代表合资品牌展开反攻的必然选择。

目前看来,至境已经发布的两款车型中,一个开辟百万级豪华新能源MPV市场,一个主攻新能源豪华轿车的主力市场,诉求很明确,即让至境快速立住“高端智能化”的品牌设定。

在合资品牌份额不断缩小的严峻形势下,推出新能源子品牌正在成为合资车企的共同选择,至境成为其中之一。这些新品牌大多由本土团队主导开发,融合了传统车企的技术积累和本土技术的创新,有些还刻意与原合资品牌做切割。决定这些新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是双方的资源融合效率,目前来看,至境是在全面本土化上比较彻底的品牌。


 检验“本土定义”的竞争力

据工信部发布的产品信息显示,至境L7是定位532(5032mm*1952mm*1500mm的尺寸)的C级中大型豪华轿车,填补了别克在高端智能电动轿车领域的空白。

在对至境L7的竞争力评估中,上汽通用认为其卖点集中在三方面:先进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智能豪华座舱以及增程技术。上汽是国内最热门的智驾公司Momenta的股东,至境L7借此成为首款搭载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的量产车;同时,至境L7还将首发应用基于高通SA8775P芯片开发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在动力上,至境L7搭载了上汽通用自研的增程系统,使用1.5T混动专属发动机和可输出252kW的超大功率电机。实际上,通用汽车在18年前就已推出了全球首款增程车型,14年前首入中国,虽然当年这项技术并不成功,但现在已成市场主流。泛亚全栈自研的全新增程技术,也成为至境的最大技术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至境L7的卖点被认为皆有所指:其打出的“合资新实力”的口号,意在以合资技术的可靠性,对比新势力品牌在品控与体系力上的短板;其次,30万级新能源智能豪华轿车的定位,与小米SU7既有交锋又有差异化;增程技术的选择和L7的命名方式,又直指新势力最成功的车型之一——理想L7。此外,以“媲美V6燃油发动机”和“超千里电感体验”来界定其增程驱动技术,显示出至境想“通吃”新旧用户的野心。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渐入红海,自主品牌在其中占据领先优势,至境L7以合资品牌旗手的身份率先闯入高端赛道,这一仗并不好打。乐观的一点是,在市场倒逼之下,各大合资车企的转型成果正在集体入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预计有所改变。

按照计划,至境将在一年内推6款新能源车、两年内完成市场全覆盖。也即,在“世家”和至境L7形成双旗舰后,至境品牌在未来8个月内还将推出4款新车型。

在本土化研发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资本实力的三重托举下,新合资品牌能否重塑品牌溢价?从“制造本地化”到“技术定义权本地化”的变化,又能否被消费者买单?这两个问题,即将得到第一份答案。

经济观察报

2025-07-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