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1 17:59:26
(原标题:产业数字金融突围:重塑中小企业融资新格局)
7月20日,北京举行的“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释放重要信号:产业数字金融正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突破口。这场由数字金融合作论坛、深圳香蜜湖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中企云链产融数字研究院战略支持的会议,汇聚了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产业数字金融概念于2022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在多年探索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它是在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场景金融、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创新基础上逐步升级演进的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产业数字金融进一步融合了数字技术的优势,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场景,为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
数字信用体系重构融资逻辑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消费市场动能转换同步推进。在此背景下,金融创新在打通产业端与消费端价值链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产业转型阵痛期特征显现,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信心仍有待提振,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内需市场潜力的充分释放。产业金融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终端消费的重要纽带,通过“产业升级——稳定就业——收入增长——消费提振”的传导机制,展现出独特的市场价值与调控功能。
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正普遍承受成本上涨与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在环保标准提升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要求下,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投入且周期较长,导致资金链紧张问题日益突出。“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进而导致创新投入不足,产品竞争力下降。
肖钢在研讨会上指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降低服务门槛,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服务效率。产业数字金融建立在数字信用之上。它依托产业链整体价值形成的数字担保,为所有链上企业提供了一种独立于核心企业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再单一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而是形成了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等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新格局。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依赖抵押物或单一主体信用的逻辑,使得缺乏传统抵押物、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也能凭借其在产业链中的真实交易和数据,获得相应的融资支持。
肖钢进一步强调,产业数字金融构建了新型的银企关系,为科技、产业与金融融合和三者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系统与产业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及财务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协同构建起对产业链底层资产和交易行为的穿透式数据洞察能力。这种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实现了跨业联动和风险可控,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紧密型银企关系,为科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及三者间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
产融协同破解数据孤岛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核心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孤岛”的存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原一级巡视员王海林指出了中小微企业自身的脆弱性:经营规模小,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弱,资产规模有限,多集中于产业链单一环节,易受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整影响,经营风险较高。同时,其财务报表往往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状况,增加了金融机构评估的难度。这导致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正是要着力破解这一难题。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涛指出,产业数字化进程的下一阶段核心将聚焦于“数智供应链”建设。他指出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信息割裂导致数据孤岛难以互通,信用阻隔与多层穿透存在瓶颈,人工操作效率受制于冗繁流程,产品服务灵活性不足,以及风控滞后引发的实时追踪能力薄弱等问题,这些已难以匹配产业侧的升级需求。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产业平台之间的协同,致力于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流通与共享。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强调,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特别是在数据归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依靠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创新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通过建设标准化数字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平台建设应当做到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动态更新,确保数据要素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高效流通。基于数据的深度整合,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创新适配性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产业链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畅通的融资渠道。
生态协同构建
产业数字金融并非单一金融机构或科技公司的孤立行为,它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系统。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指出了当前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产业数字平台建设尚不完善,服务创新赋能渗透不足,产融协同程度有待提升。他同时强调了发展面临的四大关键挑战:产融协同转型难度大、生态共建面临多元挑战、技术应用亟待破壁立信,以及模式创新呼唤风控新生。这些挑战的解决,离不开金融机构、产业方和科技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
产业数字金融的生态协同,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要求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能力和风控水平,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其次,需要产业平台方开放数据接口,共享产业链信息,实现产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再次,科技公司在提供技术支持、构建平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部分案例已探索出可行路径:中企云链等平台通过API接口打通核心企业ERP系统与银行风控模型,实现订单、发票等关键数据的实时验证;工业互联网平台则通过设备联网采集生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依据。不过,王海林提醒,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需优先解决其转型成本高、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否则数据协同难以覆盖长尾市场。
正如肖钢所言,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核心是数据,关键是技术,创新是途径,生态是土壤。产业数字金融是发展平台经济的重要形式,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它要求产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深度融合,各方系统无缝连接。
产业数字金融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运行方式。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连接方式,使金融服务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产业需求。
当前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流通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同时,现有监管框架难以完全适应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需要在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更深层次的变革体现在产业协同方式的转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信用为纽带,而产业数字金融则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整合,构建起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这种转变要求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产业平台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
从实践层面看,产业数字金融正在推动金融服务从单一功能向系统解决方案演进。通过将融资服务嵌入产业数字化进程,金融不再只是资金提供方,而是成为产业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这种深度融合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结构性难题,也为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经济观察报
2025-07-22
证券时报网
2025-07-22
金吾财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