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刊财经
2025-07-21 13:44:46
(原标题:四川长虹牵头西部首个省级机器人训练场,欲破“大而不强”需双轨突围)
四川长虹当前的核心矛盾,在于其营收规模与盈利效率之间的反差。政府补贴、非经常性损益支撑着利润,却难以掩盖扣非净利率长期低迷等问题。小米自建工厂的战略调整,恐进一步冲击四川长虹的利润表。四川长虹未来潜在的订单下滑与议价能力减弱的风险逐渐浮现,叠加存货周转效率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偏弱及财务安全问题,企业运营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2025年7月18日,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600839.SH,以下简称“四川长虹”)牵头筹建并运营的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在绵阳正式授牌成立,成为西部首个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而在一周前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39亿元到5.71亿元,同比增加约56.53%到103.59%。扣非净利润预计为1.38亿元到1.82亿元,同比减少约2.17%到25.82%,出现近年来少见的下滑。
图片来源:四川长虹公告
四川长虹表示,归母净利润的较大涨幅,主要因非经常性损益显著增长,由被投资企业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允价值增加引起;而扣非净利润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家电和房地产业务承压,毛利润空间持续收窄。
千亿营收规模与扣非净利润的五年首降形成反差,低净利率水平凸显盈利效率瓶颈,叠加小米自建工厂引发的供应链调整压力,核心矛盾在于营收扩张与盈利质量的不匹配。在产业升级与竞争格局演进阶段,四川长虹需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品牌溢价能力提升及商业模式优化,实现增长模式的可持续转型。
营收千亿但毛利率低于行业中位值,依赖政府补贴
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是西部首个省级训练场,定位为集研发创新、训练验证、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于一体。四川长虹将通过政府专项资金及企业协同,计划三年内集聚超30家相关企业,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目标建成国内一流训练场并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四川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优势。
四川长虹年报显示,公司营收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36.91亿元,创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6.4%;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增长趋势,营收达268.37亿元,同比增幅12.89%。
值得注意的是,其销售毛利率近五年始终维持在10.00%左右波动,2024年为10.02%,该水平较黑色家电行业(申万行业分类二级,下同简称“行业”)中位值16.42%存在显著差距,反映规模扩张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质量提升的结构性矛盾。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2024年企业营收虽创五年峰值,但归母净利润仅7.04亿元,同比增长2.30%,对应归母净利率低至0.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利能力疲态更显——2024年扣非净利润4.19亿元,占营收比例仅0.40%;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净利润1.38亿元,虽同比增长6.46%,但占当季营收268.37亿元的比例仅为0.51%。非经常性收益(如股权增值)虽短期提振净利润表现,却难以持续支撑盈利质量,无法掩盖扣非净利率近五年处于0.25%至0.68%的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四川长虹的盈利效率显著弱于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企业销售毛利率较行业中位值16.93%低7.0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36%,低于3.98%的行业中位值1.62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2.87%与行业中位数差距达1.66个百分点。三项核心盈利指标全面低于行业中位值,反映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存在系统性不足,成本管控与运营效率亟待优化。
图片来源:iFind同花顺
另外,四川长虹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补贴政策。企业年报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13.92亿元,同期获政府补助约5.7亿元,占净利润总额比例达40.95%。该占比远超家电行业普遍水平(约15%-20%),显示其利润构成中非经营性收益占比较大。若缺少财政补贴,企业的ROE将进一步下降至约4.04%(2024年ROE为4.89%),因此在无法保证获得长期稳定的补贴的情况下,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恐更加缺乏稳定性。
海外家电“量增利减”,现金流持续不稳
企业年报显示,从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来看,家电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50.92亿元,占总营收43.49%,为第一大收入来源,但受海外地缘冲突、关税政策调整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同比降低2.05个百分点至12.59%。同期房地产业务收入10.57亿元,同比下滑33.87%,企业表示这是“受收入确认周期性特征,且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影响”。鉴于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该业务板块的业绩波动或对公司整体经营形成持续压力。另外,特种业务2024年实现营收19.68亿元,同比下降22.33%;毛利率同比下滑4.9个百分点至16.76%,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公司的整体盈利。
数据来源:四川长虹年报
四川长虹现金流结构呈现系统性压力。数据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021年46.88亿元降至2024年26.85亿元,四年累计降幅达42.7%,反映主营业务创现能力持续弱化。投资活动现金流的净额在正负之间频繁变换,2022年因资本支出净流出46.57亿元,2023年转为净流入7.47亿元,2024年再度净流出16.24亿元,同比变动幅度达-317.40%。筹资活动现金流也有显著波动,2021年净偿还债务41.59亿元,2023年融资流入24.69亿元,2024年重回净流出32.94亿元,同比降低233.41%,企业融资策略可能在制定或执行中,缺乏足够的连续性且偿债压力凸显。综合而言,公司经营现金流萎缩趋势未逆转,依赖非持续性投资收益及外部融资调节资金平衡,财务弹性持续承压。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代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在自主品牌电视业务徘徊之际,四川长虹做了一个重大决策——为互联网品牌代工空调。早在2017年,四川长虹股份有限公司与小米集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旗下子公司长虹美菱承接小米空调的贴牌代工业务建立合作,此次合作本质是资源互补。四川长虹利用闲置产能为轻资产运营的小米提供制造支持,小米则借助四川长虹的生产体系快速切入白电市场。
四川长虹通过承接小米代工业务实现产能优化,该业务虽非战略亮点,但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支撑。合作初期长虹美菱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小米代工订单占长虹美菱空调内销收入比例超50%,2024年空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3.23%,成为支撑企业营收的重要支柱。
然而,四川长虹空调业务的毛利率表现显著弱于其自有品牌产品结构。企业年报显示,2024年空调品类毛利率为9.17%,较公司整体毛利率10.02%低0.85个百分点,且持续落后于冰箱(柜)(21.76%)、洗衣机(25.18%)、电视(13.33%)及厨卫小家电(12.79%)等核心品类。这种依赖规模扩张但未能驱动盈利改善的业务模式,客观上形成结构性制约——过度集中的客户依赖抑制了技术创新投入与品牌溢价能力提升。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在研发方面,四川长虹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显著差距,近五年其年均研发费用为21.28亿元,格力电器研发费用年均64.59亿元,为长虹的3.04倍;而美的集团持续提升投入,2024年同比增长11.31%至162.33亿元,为长虹同期研发支出的7.58倍。三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差距,直观反映了技术储备与创新投入的战略差异。另外,四川长虹近五年研发费用率在2.10%左右,而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研发费用率处于3.30%至3.97%之间,最高值与四川长虹相差近一倍。四川长虹研发投入的不足,可能导致其在核心技术和产品差异化上突破速度较慢,难以推出更多的具备高端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产品。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代工模式虽为四川长虹的产能利用率和营收规模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具有两大弊端:一是为维持订单竞争力,企业需被迫接受较低报价,持续压缩毛利率空间;二是代工模式强化了其“制造商”而非“品牌商”的市场定位,降低品牌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从而使资源流向生产端。
小米自建工厂引发供应链结构调整压力
为了突破代工模式对供应链管控、核心技术自主及产能弹性的制约,小米计划自建工厂。其中,家电业务于2024年11月26日在武汉奠基,以空调品类为核心,2025年1月完成结构封顶,计划2025年11月正式量产,2026年达成年产300万台空调的产能,占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量680万台的44.12%。
对于四川长虹而言,尽管短期内与小米的合作仍将延续,但从长期来看,小米自建工厂的举措很可能会对代工伙伴的订单量产生显著冲击。随着小米自主产能的逐步释放,其对代工的依赖度将降低,四川长虹等代工企业的订单可能显著减少,甚至进一步影响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
自身的存货管理效率方面,四川长虹也表现出弱化趋势,订单减少则会进一步加剧存货堆积。企业年报显示,自2021年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小幅上升后,在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降至4.40次/年,较行业中位值的差距从2021年0.06次扩大至0.79次,效率落差扩大12倍。这一趋势反映库存积压问题加剧,核心动因包括代工业务被动囤货、低效产品滞销以及供应链响应迟滞。横向对比,长虹2024年存货周转率较行业标杆企业,如TCL科技的8.08次,幅度相差45.54%,说明运营效率亟待优化。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四川长虹还面临潜在的短期偿债压力,其流动性指标持续低于行业基准。近五年流动比率稳定在1.05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0.66附近,2024年两项指标分别为1.06和0.65。与行业整体相比,四川长虹的流动比率为1.06,较行业中位值1.67低0.61,速动比率0.65较行业中位值1.09低0.44。该差异反映企业在资产流动性与短期债务覆盖能力方面较弱,需持续关注短期偿债能力变化。
数据来源:iFind同花顺
四川长虹当前的核心矛盾,在于其营收规模与盈利效率之间的反差。政府补贴、非经常性损益支撑着利润,却难以掩盖扣非净利率长期低迷等问题。小米自建工厂的战略调整,恐进一步冲击四川长虹的利润表。四川长虹未来潜在的订单下滑与议价能力减弱的风险逐渐浮现,叠加存货周转效率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偏弱及财务安全问题,企业运营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要打破“大而不强”的局面,长虹亟需双轨突围。一方面,必须大幅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缩小与行业龙头的差距,为高端化和产品差异化提供坚实支撑,这是摆脱低毛利代工影响的根本;另一方面,需着力重塑品牌价值与溢价能力,优化商业模式,从“制造商”向“品牌商”转型,提升渠道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唯有通过技术驱动与品牌升级并举,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成本管控与现金流造血能力,四川长虹才能在产业深度变革与激烈竞争中,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紫金财经
2025-07-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21
观点
2025-07-2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21
伯虎财经
2025-07-21
格隆汇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