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7-21 03:03:20
(原标题:智能化与机器人 共绘中国海上油气“新图景”)
在距离海南岛150公里的蔚蓝大海之中,亮黄色的“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如同“定海神针”般稳立海上,成为了中国油气开发挺进超深水的标杆。6月25日,“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让“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最高日产能突破1500万立方米,成为中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油气田。
把视角从这根“定海神针”移向一旁的无垠深海,这里正成为全球能源角逐的“终极战场”。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全球70%的油气资源都蕴藏在海洋中,其中44%分布在水深超过300米的深水及超深水区域。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中国正以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重构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成本曲线和生产安全边界,在海洋这一“能源战场”上构建竞争优势。
“深海大脑”
重塑海洋油气运维版图
目前,智能化系统正逐渐成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中枢神经”。在“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中控室,能够看到一个“正常/台风模式切换”的旋钮,只需要将其转动切换到台风模式,陆地上的控制中心就能完全接管平台,实现远程作业。
中国海油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全面投产的“深海一号”二期水下生产系统可以通过“深海一号”能源站、崖城13-1平台和南山终端共同控制,避免因为极端天气造成的生产损失。该负责人表示:“像前段时间台风‘蝴蝶’来袭的时候,‘深海一号’二期就由陆地上的南山终端远程操控生产,避免了产量损失。”
在极端天气下,智能化系统能够避免生产损失,在日常生产中,智能化系统又为安全生产构建起一道防线。在中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上,能看到作业人员手上佩戴的黑色手环,该手环能实时定位人员所在位置并关注其心率和血压,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平台上遍布的高清智能摄像头,能及时发现各区域存在的隐患,并进行实时作业监控。据介绍,这一海上智能油田已经实现在智能油藏、智能生产、智能设备设施、智能安全、智能协同五大应用场景开展实践。
智能化也释放了海上油气田的生产力。7月14日,在南海东部油田,西江24-7平台上部组块顺利完成海上吊装就位。中国海油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江24-7平台可以实现智能采油、智能设备运维、智能安防等功能,在数智化、生产处理能力、运维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中国海上油田智能化安全运维提供了新路径。西江24-7平台所在的南海东部油田正大力推进数智化建设,2024年上半年原油与天然气产量双双超计划完成。
在海上油气田的智能化转型中,油气生产成本也会显著下降。天风证券研究所能源开采首席研究员张樨樨表示,根据简单测算,AI大概会带来7美元/BOE(每桶石油当量)的降本空间,成本下降幅度大约17.5%。
水下机器人
潜入能源开发深水区
对一个成人来说,下潜到深海4000米的水域,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十几辆水泥卡车压在身上,普通的钢管都能被挤压变形。但一个外形像“海绵宝宝”的黄色水下机器人(ROV)却能在这一深度自由活动,完成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水下设备安装维护等一系列高难度工作,它就是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4000米工作级深海资源开发多用途缆控水下机器人——“FCV4000”重工作型ROV。
据了解,“FCV4000”重约4吨、长约3.4米,采用了高强度钛合金打造耐压壳体。中海油服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FCV4000”于2025年初完成了总装,已经在番禺、惠州、西江、陆丰等油田完成实地验证作业。该机器人配备的高精度液压机械臂能够在智能算法的驱动之下完成厘米级精细操作,即使在暗流涌动的深海,它也能凭借先进智能控制系统自主规划最优作业路径,在海下精准行动。
如今,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海上设备维护的重要力量。“在水流强、能见度低、人类无法适应的深海恶劣条件下,水下机器人能够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去完成各类高难度任务。比如搭载声呐扫描和超声探伤功能,就可以准确发现结构内部的缺陷和隐患,采取修复措施。”中海油服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对水下机器人的应用,也能显著降低海上油气开发的成本。2025年4月,由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麒麟臂”成功在深圳完成陆地测试。中国海油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麒麟臂”的轻量化水平、肩腕转角和夹持力指标都位居世界前列,自重仅60公斤,比国际同类产品减重了35%,能够在深海环境下精准完成调位、定位、观察、测量、推拉、拧紧等复杂操作。该负责人表示:“机械手大规模应用之后,能把相关环节的采购和维护费用每年减少一半以上,一年节约出千万成本。”
金沙江创投认为,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尚处早期,复杂的水下尤其深海环境急需机器人替代人力。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表示,海洋资源开发需求激增驱动了全球水下机器人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海洋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市场规模增长尤为显著。
中国装备
“破浪前行”走向全球舞台
当全球深水油气开发、运维成本高企的“坚冰”被机器人与智能化技术击破,中国正铺就一条通向能源自主的深蓝航道。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夺取了多项“亚洲第一”,“海基一号”和“海基二号”接连刷新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纪录,全球首例十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相继投产,中国全海式油气装备自主研发制造成套技术能力正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方案”也开始向全球输出,获得国际主流市场认可。7月13日,海油工程宣布,其旗下的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承建的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吸力锚在广东珠海全部交付离港,这些吸力锚将应用于全球巨型盐下超深水油田巴西梅罗(Mero)二期项目。
从珠江口到桑托斯盆地,中国超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能力正跨越地理界限,成为全球海洋能源开发的崭新标杆。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21
证券时报
2025-07-21
证券时报
2025-07-21
时代财经
2025-07-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20
时代财经
2025-07-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