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9 19:22:11
(原标题:上合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助力中国企业拓展中亚市场)
阿拉伯马秀、尼泊尔手绘、阿塞拜疆石榴、伊朗西红花、阿富汗传统手工地毯……2025年7月18日至19日,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特产集中展现在青岛召开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上。
今年是上合组织“中国年”。此次大会以“共谋区域合作 携手创新发展”为主题,吸引了上合组织国家约360家参展商代表,以及约3千名采购商参与。其中,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众多中亚国家政要以及企业集体出席此次会议。
2001年,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6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下称“上合组织”。2019年,该组织又在青岛设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下称“上合示范区”),日渐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与经贸合作枢纽。
产业合作向来是上合地方经贸往来的根基。此次,中亚各国带来了本国的特色产品与文化风俗展示,纷纷向中国发出了产业投资、经贸往来的邀约;中国能源、机械、食品等领域的企业希望借机能“走出去”,输出技术与产品,从中亚市场获得订单与利润。
古“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景象在这一刻重现。
互补的产业格局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能源合作始终是优先的发展方向。”国家能源局国际司俄亚处处长李俊霞说道,上合组织国家资源、市场、技术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中国愿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在项目开发、装备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深化与上合组织各国的合作。
之所以上合组织国家看重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的格局。
在传统能源领域,中亚“富能”与中国“需能”相匹配。中亚国家能源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对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技术和设备优势与中亚能源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中亚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水电资源丰富,中国在光伏、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领先。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龚和平详细分析了上合组织国家新能源合作的前景。他告诉记者,从能源生产来看,上合组织国家发电装机容量、一次性能源消费基本上占全球一半,但国家、地区之间差别比较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约占全球的一半,与全球人均水平持平,其中太阳能、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一半。中国与其他上合组织国家每年新增的可再生容量装机估计在5亿千瓦左右,彼此合作需求很大,空间很宽,基础很牢。
龚和平认为,中国有着发展可再生能源经验、技术、设备制造优势,可与上合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
这次会议专门设立了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对接会。华为、东方电气、理想汽车、中科院热物理所等分别推介了数字赋能新能源、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表达出跨国投资与技术、产品输出的意愿。
俄中商会发展部部长秦昊然说,上合组织为经贸合作、扩大贸易和基础设施项目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俄罗斯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中国汽车制造业本地化生产,选择本地化的企业将会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部分中国车企正在积极寻求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机会,俄中商会也在此充当桥梁。
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能源局执行局长塔什台·库阿尼什表示,哈萨克斯坦非常珍视与各方深化合作,并且探索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人才投资培养,实现项目的互利共赢。他希望中国企业家、投资者以及技术专家到访,参与该国新能源项目的建设。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更多的投资,前阿联酋政府经济事务高级顾问、中亚中俄投资专家巴熙尔说道,中国企业要在出海过程中,注意几个常见问题:一是文化不通、沟通不畅,导致项目推不下去。举个例子,中亚和中东人更看重的是信任、人脉,办事节奏比较慢,中国企业节奏快、效率高、注重结果。中国企业去国外落地一个项目会一直不断地催,但是在中亚和中东办事节奏慢,所有的事都有流程,导致了一些误会。二是本地化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把产品卖到国外,赚一笔钱,是很难被真正接受的。国外更多考虑的是售后维修和服务。他特别提到了华为的本地化服务,一般由中国人负责项目,培训本地员工,这样可以做到又懂业务又懂本地的市场诉求。三是中国企业对外国市场政策不熟悉,在新能源领域,中东偏重于采用欧美体系的认证,中亚更偏重于独联体的体系认证。即使产品再好,但没有本地所需的认证,也无法推进项目。另外,巴林与美国有自贸的政策,如果是中国产品在当地加工35%以上,就可以免税出口到美国。阿联酋也与26个国家有免税政策。巴熙尔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在中亚投资,向全球销售。
全方位的合作
装备制造产业成为上合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另一个重点合作领域。
中亚国家往往在矿产、基建、食品生产等方面有着强劲的需求,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恰恰有着产业优势。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上合示范区装备制造产业已汇聚458家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960亿元,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增长潜力。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形成橡塑机械、纺织机械、农牧机械、锻压机械、新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等特色产业组团。
上合示范区所在的山东更是装备产业大省,在中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24年,山东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超过1.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3.01万亿元。
正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工商会驻港澳代表、澳门上合商会会长王金诺所说,中吉两国从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项目到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持续深化合作,特别是在装备制造领域,中国的产业优势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矿山机械现代化升级、农业装备更新、清洁能源发展以及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
阿联酋哈伊马角经济区驻华首席代表刘苗苗介绍了哈伊马角经济区的投资环境、政策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她表示,哈伊马角经济区希望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前往投资兴业,共同打造国际化的产业园区。
俄罗斯国际合作领袖组织理事长阿列克谢·叶若夫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需求和合作政策。在他看来,中俄两国在装备制造领域有着互补性和合作潜力,他提出,期待以本次大会为起点,让更多中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实现 “技术对技术”的精准对接。同时,希望借助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让俄罗斯的优质钢材通过集中采购服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智能加工设备借助共享联盟辐射到中亚国家。
本次大会特别增设了这一产业的专场对接洽谈会,吸引了包括224家国外采购商、468家国内专业采购商以及223家国内一般采购商。其中,中方企业既有着技术层面的输出方,也有与中亚地区有着广泛合作的大企业,还有一大批急切出海、寻求订单的中小企业。
德固特(300950.SZ)是青岛一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国际业务部部长姜从从介绍,截止到目前,企业已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20多个企业展开了合作。从2021起,企业每年合同额均达到1400万美金以上,其中2024年达到了2440万美元的历史新高。该公司会从需求热度、准入难度、竞争格局的三个维度平衡法对市场进行选择,决定是否深入一个国家拓展业务。
山东杰西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董海钰此行的目的反映出一大批中小企业参展的想法。该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董海钰表示,公司所在的诸城市是食品加工机械的聚集地。但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被迫一降再降。他此行是看中了来自上合组织国家数千名采购商参与。他希望能在本次展会上为公司所生产食品加工机械寻找海外订单,打开中亚、中东地区的市场。
针对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的难点堵点,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郝国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针对装备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共同防范断链风险,形成互补共赢的供应链分工体系。二是在能源装备、农业机械等领域合作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园区”,通过“技术+双向投资+产能”联动模式,助力提升本土装备生产能力。三是联合制定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协调机制,简化产品准入流程,降低跨国贸易成本。
此外,此次上合地方经贸合作大会还举办了涉及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物流运输、海洋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对接。
根据上合国家以及参会各方的需求,本次上合地方经贸大会还提出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青岛倡议》。这份倡议呼吁上合国家,携手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共筑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贸易投资提质升级;合力推进产业园区互动合作;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平台;共同开创地方经贸合作新愿景。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