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9 00:54:58
(原标题:战争之外,看见另一个中东)
李洋/文
如果面向大众提起中东,很多人印象中的关键词可能还是战争频发、社会封闭、经济发展单一且高度依赖石油能源等。加上近期以色列和伊朗的新一轮冲突,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
但其实,在战火纷飞之外,还有另一个中东——在以沙特阿拉伯(下称“沙特”)、阿联酋为代表的一批海湾国家里,中东的关键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6年后,海湾国家普遍经历了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年轻一辈领导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这片古老的阿拉伯土地发展带来了全新气象。
当跨国企业在多个市场步履维艰时,迪拜机场的航站楼里,来自全球的科技精英与投资客川流不息。无论是从政策、文化还是商业维度来看,以GCC(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为代表的海湾国家,正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姿态重塑自身,在能源经济之外,开辟出一条科技驱动、联通世界的崭新道路。
而站在更大的视野来看,从传统的石油依赖型经济体到多元化的数字化枢纽,这一区域的战略转型不仅关乎能源格局,更涉及全球产业链、地缘政治与文化叙事的多重博弈。一个正在讲述“改革开放”新故事的中东,正在成为未来全球化的定义者之一。
开放:中东需要科技公司
近十年来,以沙特为代表的GCC国家纷纷开启政治改革,这也使得中东被认为正在开启类似当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周期。
这些变化的发生,也促使中东国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角色发生再定位。特别是近期一系列外部合作方向的调整,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片古老土地的战略转向。
当地时间5月13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会谈,开启了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的首次海外访问。美国白宫官网当天宣布,特朗普获得了沙特600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近142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国防销售协议。沙特王储还在投资论坛上承诺,沙特将推动把对美国的投资提高到1万亿美元。
根据白宫介绍的6000亿美元投资情况,沙特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安全、国防工业、基建和关键矿产领域。但这些合作相对传统,原因是美国与中东之间长期存在的能源依赖关系。历史上,中东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与美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特朗普访问中东期间,以伊隆·马斯克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顶尖科技公司CEO也随同前往中东考察。
特朗普此举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东对高科技人才及技术的巨大需求。尽管中东地区传统上以石油资源著称,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在电池技术和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得中东国家同样迫切希望引进更多先进技术来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比如,现在沙特已开始建设人工智能大学,并推出了旨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黄金签证计划,表明其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研创新于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的决心。
从特朗普的中东访问行程后公布的信息来看,沙特的DataVolt公司将对美国的AI数据中心和能源基建投资200亿美元。谷歌、DataVolt、甲骨文、Salesforce、超威半导体(AMD)和优步承诺在美沙两国的尖端技术领域投资800亿美元。
中东试图构建的是一个以人工智能大学为象征、以新能源项目为基石的科技生态体系。其目标明确:在石油之外,打造新的增长支柱。
迪拜国际机场和在建的全球最大杰贝阿里机场,不仅运送石油美元,更在输送未来竞争的筹码——知识与创新。中东的战略价值正在科技赋能下被重新定义。
改革:阿拉伯的“海湾模式”
外部的变化只是观察中东变局的一个窗口。以GCC国家为代表的中东地区,正努力构建全新的叙事框架,试图改变以往外界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
这一进程始于2016年前后,随着国际油价下跌和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沙特、阿联酋等主要海湾国家加速推进改革,旨在降低对石油收入的依赖,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
其中,沙特提出的“2030愿景”成为标志性举措。“2030愿景”指沙特2016年至2030年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指南,这正是由沙特王储小萨勒曼一手推动。“2030愿景”有三大核心:充满活力的社会、繁荣的经济和雄心勃勃的国家,并分别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制定了96个具体目标,具体项目涵盖了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2030愿景”提出以来,沙特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发展非石油经济。
2019年,沙特启动国家工业和物流发展规划,旨在通过推动工业、矿业、能源和物流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将沙特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工业强国和物流枢纽。
2021年,沙特又提出“沙特制造”倡议和“沙特伙伴”计划,支持本土产品并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提高沙特国民对本国制造的认识和信心,从而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推进私有化进程是“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沙特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私有化,包括大型企业、固定资产等,寻求更加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沙特还积极推动主权基金投资发展,通过投资国内外大型项目,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改革近年来也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可以看到,沙特的非石油产业近年表现强劲,经济多元化转型已见明显成效。2023年,沙特的非石油收入达到4577亿沙特里亚尔(约合1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2025年对沙特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
相比之下,阿联酋选择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技术提升生产力,并通过哈利法港等基础设施项目强化区域经济枢纽地位。2024年,阿联酋全球竞争力排名升至第7位,展现出强劲的转型动能。
从社会层面来看,以沙特、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逐步推动开放进程。其中包括削弱宗教保守势力,赋予女性更多权益并取消外籍劳工担保人制度,释放社会活力。在这个十几年前还要求女性出门必须穿罩袍和蒙面的国家,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身一直就更为世俗化、现代化的阿联酋,则通过吸引外资、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娱乐、金融等领域的开放,释放长期积累的购买力。
当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能源转型的挑战始终是这场中东改革开放新叙事中的关键变量。不过可以看到,中东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再平衡——尽管地区冲突频发,海湾国家仍坚持稳定优先,通过外交平衡和经济合作(如与以色列改善关系)维护发展空间。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合作亦成为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中资企业通过中阿产业园等平台参与当地制造业升级,新能源、基建等领域合作深化,为双方经济互补提供了新机遇。
总体而言,海湾国家的改革开放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通过系统性转型,在传统与现代、资源依赖与多元创新之间寻求平衡,逐步塑造出独特的“海湾模式”,为中东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新范式。
重构:中国企业在中东
基于改革开放的视角,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中国公司的全球化决策。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国企业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组等多重因素交织,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全球化布局。
在这一背景下,中东这个曾经被视为能源依赖型经济体的区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中国企业的视野。它不再是战火频仍的代名词,而是一个融合能源转型、数字化浪潮与开放政策的新兴市场,其战略价值远超传统认知。
中东的崛起源于多重结构性优势。首先是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作为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中东拥有世界级的物流基础设施:迪拜国际机场、哈马德港等节点构成的“4小时航程覆盖20亿人口”网络,使其成为连接全球南方与西方市场的天然跳板。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化石能源的主宰地位在未来十年依然会延续。尽管新能源转型加速,但石油和天然气在工业生产、化工等领域仍不可替代,中东短期内仍将主导全球能源格局。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中东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拥抱变革。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东的数字基础设施要相比其他区域更强大。比如,现在阿联酋政府已经能够实现无纸化办公,互联网和云服务已经覆盖从政府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在帮助中东国家构建起一个以科技驱动、人才集聚为核心的现代化叙事。
中东正处于能源转型与数字化升级的双重驱动中,对新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需求旺盛。
2024年7月,3家中国新能源头部民企同时发布“闯中东”的消息,晶科能源、TCL中环与远景科技集团宣布拟各自在沙特设立合资公司建厂,已披露的项目投资金额达到百亿级别。
不少中国科技企业把迪拜视作出海的试验场。此前,美团无人机业务“KeetaDrone”进军海外市场,首站也选在了迪拜。
2025年3月,萝卜快跑宣布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迪拜市区开展无人驾驶规模化测试和服务,双方计划将在迪拜部署超过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
不只是头部公司,许多中小企业也看到了新机遇。据媒体报道,国内新能源企业EcoFlow此前专门针对中东地区,推出便携式储能电池、便携式发电站等产品。其中,储能电池具备太阳能充电功能,利用中东地区光照强、日晒时间充足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宜的绿色能源使用方式。
而在此前的迪拜GITEX科技展上,中国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研发商济驭科技与爱沙尼亚知名自动驾驶公司Clevon签约合作。Clevon将利用自己在中东、欧洲、美国等市场的优势,和济驭科技共同推进全球业务的扩展机会。
对中国企业而言,中东既是避风港,更是试金石。中东对科技企业的开放,不仅会给美国企业带来机会,同样也让中国企业找到新可能。
中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与中东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目标高度契合。目前,阿联酋、沙特等国已启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技术输出场景。此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中东的数字化基建水平领先全球,消费端数字化程度接近中国,企业可通过本地化产品适配快速切入市场。
也就是说,在光伏、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人工智能软件等热门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都能与中东的市场潜力形成高度契合。
而从营商环境层面来看,中东的低税收政策和自贸区外资独资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进入门槛。再加上其“黄金签证”计划吸引高净值人群,叠加中东作为欧亚非枢纽的区位优势,企业可借此辐射非洲、南亚等新兴市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本土化策略会变得更加重要。
中东的复杂性不容低估。其政商关系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家族财团与政府的深度绑定要求企业具备超越商业规则的洞察力;文化隔阂则体现在从语言到宗教的多维层面。加上中国企业的高管团队一直存在外籍成员比例远低于欧美跨国公司的情况,这也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亟须改变之处。
因此,想要到中东去,这意味着给中国企业提出了许多全新要求。比如,从组织上看,中东政商关系网络以“关系驱动”为主,中国企业需要通过雇佣阿拉伯语人才、满足“保人制度”要求等方式,建立本地化团队以及参与当地社会事务,才能更高效融入市场。从产品战略看,比如中国光伏企业参与中东太阳能项目时,不仅需要设计耐高温、抗沙尘的设备,还需通过清真认证;新能源车企则需适配极端气候条件等。
真正的机遇在于企业能否跳出将中东视为替代市场的思维定式。事实上,中东并非欧美市场的缩小版,而是连接非洲、南亚、中亚的支点。那些能在中东站稳脚跟的企业,往往能通过这一枢纽辐射更广阔的新兴市场。
中东的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文明形态从传统到现代的跃迁。今天的中东不再只是石油财富的“富矿”,而是通过世俗化改革、数字化治理与全球人才引进,构建一个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新蓝海。
随着中东在全球格局中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对中国企业而言,到中东去,既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历史性窗口,也是一个检验自身全球化能力的绝佳练兵场。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MBA项目副院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经济观察报
2025-07-18
经济观察报
2025-07-18
经济观察报
2025-07-18
经济观察报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