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蛰伏到攀峰,投身创新药浪潮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7-18 07:47:00

(原标题:从蛰伏到攀峰,投身创新药浪潮)

创新药研发,向来被称为人类科学探索的“珠峰之旅”。

这条从早期研发到上市的通关之路,需跨越临床前研究(3—5年)、I/II/III期临床试验(6—7年)及1—2年审批的“三重门”,耗时8—10年、烧钱超数十亿美元,却仍面临九死一生的残酷淘汰率。

更棘手的是,它还面临五大核心挑战:靶点与药理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颠覆前期成果,长周期与高投入让研发进度滞后或资金链断裂成为致命隐患,严苛的监管审批在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可能让前期投入付诸东流,行业地位决定了最终的利润蛋糕分配,而上市后也可能被更优新药快速挤压市场空间。

从“跟跑仿制”到“自主创新”,直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历经漫长的爬坡过坎后,中国医药行业正迎来“历史性时刻”。

中国创新药史:从“仿制”到“自主创新”

如果说半导体研发是在原子上“雕刻未来”,创新药研发就是在生物黑箱中“大海捞针”。

回顾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可谓“一穷二白”,彼时我们的医药工业基础薄弱,药品主要依赖进口,尤其是抗生素、疫苗等,农村甚至依赖传统草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医药工业纳入战略规划,以“保障基本医疗需求”为核心,开启了仿制药工业化生产的序幕。在这一时期,我们以仿制国外成熟品种为主,原创性药物几乎空白,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后,医药行业逐步市场化,并开始与国际接轨。外资药企带着技术和新药进入中国,也带来先进的管理体系;同时国内企业开始尝试“仿创结合”,“仿制药赚快钱”的模式主导产业。

到了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先后迎来“最严监管”与“最大机遇”的双重转折——原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启动审评审批改革:清理积压的2万多个药品文号,推行“优先审评”(让救命药更快上市)。2017年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让中国临床试验数据与国际互认。

2018年之后,资本加速涌入创新药。港交所18A规则与科创板开板,让创新药融资更便捷,为创新药企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025年,中国创新药迎来“历史新高度”。1—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刷新近五年同期纪录,并超过2020年全年总量;5月29日单日批准11款创新药创历史峰值,其中7款为1类创新药。国际舞台上,ASCO年会上中国学者发表73项口头报告,ADC/双抗领域贡献全球近半进展;一季度创新药对外授权41起,金额369亿美元,逼近2023年全年水平。当前,中国创新药在肿瘤双抗ADC、自免代谢、CAR-T等领域已弯道超车,底层支撑是工程师红利与快速迭代能力。

从1949年一片青霉素起步,到2025年行业蓬勃发展,中国创新药正以“自主”之姿,加速书写全球医药新篇。

创新药是“聪明资金的角斗场”

在医药二级市场投资领域,创新药赛道因其高壁垒、长周期的特性,向来被视为“聪明资金的角斗场”。

今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实现从“讲故事画饼”到“业绩兑现”的质变,除去数不胜数的一级市场的医药投资案例,二级市场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持续走牛,也带动相关公募基金业绩爆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今年内万得医药大类指数上涨了26.74%,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幅更是达47.89%。行情带动下,由长城基金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上半年收益率达75.18%,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6.08%和同类偏股混合基金7.79%的同期表现。(基金业绩来自基金定期报告,其他来自Wind,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轮创新药大涨背后存在着两条清晰的逻辑主线:一是过去几年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压制下,创新药估值折价明显,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二是企业报表拐点显现,叠加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为市值增长提供支撑。

在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看来,创新药投资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源于对行业底层逻辑的极致剖析。

他提出,创新药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供给创造需求”,而非被动跟随市场变化。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医药投资中“需求导向”的惯性思维——当一种创新药真正突破现有治疗边界时(如肿瘤免疫疗法、代谢性疾病突破性药物),市场需求会自发爆发,甚至重塑行业格局。

对于后市,梁福睿认为中国创新药产业已进入“从1到N”的爆发期。“过去两三年立项的双抗、ADC等前沿项目,正陆续进入临床兑现期。”他预计,下半年至未来两年将是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关键窗口期。

梁福睿的投资思考:三维框架捕捉阿尔法

梁福睿是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博士,具有医学、生物技术和管理学多学科背景,深度研究医药领域多年,既能从技术细节验证管线可行性,又力争从市场维度捕捉估值拐点。

通过对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二季报的深度解析,可以窥见他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以“深度研究为根基、跨界视野为纽带、锐度策略为利刃”,力争构建出创新药投资的制胜逻辑。

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显示,长城医药产业精选股票资产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75.89%,而其中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到79.37%,均为市场上锐度高的创新药概念股,且横跨A股和港股,占比几乎相当。

其持仓集中于两类企业:首先是颠覆性创新研发型公司,侧重重磅海外授权(BD)潜力;其次是商业化放量型公司,主要关注报表端持续改善。梁福睿这一策略精准捕捉了2025年医药板块的核心主线——创新药政策支持明确、海外合作突破及盈利拐点显现。

梁福睿研究构建的“产业周期+公司成长周期+资本市场周期”三维投资框架,也为其成功捕捉创新药阿尔法提供了有效路径:

产业周期维度,梁福睿聚焦“强需求+弱/少供给”领域:如肿瘤免疫治疗(全球需求迫切、技术门槛高)是其长期跟踪重点;自免疾病因生物制剂突破,兼具“供给稀缺+市场扩容”红利。他强调,高稀缺性创新药若成功,需求强劲,需结合适应症横向拓展与靶点竞争纵向格局选公司,优选同适应症竞争优、产品全球领先的企业。

公司成长周期维度,他看重产品竞争力与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正循环后,企业才有资源推进早期临床或后期成药项目。

资本市场周期维度,他警惕估值泡沫,注重安全边际,以某港股18A公司临床数据未达预期后暴跌为例,强调“无成药性验证的乐观预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领跑背后:长城医药产品线的建构逻辑

“为持有人构建可靠的产品线”,是长城基金关于产品布局和打造的初心和行为准绳。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医药赛道的公募管理人,长城基金医药投研团队由老将谭小兵领衔,以“老带新”梯队建设为特色,逐步打造了一支具备医药专业背景、医药投研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队伍。

谭小兵、梁福睿均由内部培养,从研究员逐步成长为基金经理,通过策略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谭小兵有超10年医药研究经验,她以医药行业的“大局观”为核心,从宏观政策、中观产业趋势到微观基本面分层布局,坚持“医药为本”,在创新药、医疗服务等赛道挖掘机会。其管理的长城大健康A、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长城医疗保健A年内收益率达42.94%、41.40%、32.19%(截至6月30日),验证投资逻辑有效性。(基金业绩来自基金定期报告,以上基金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4.27%、6.11%、2.23%,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

在产品布局上,长城基金致力于打造风格多元、较为完善的产品线,旗下部分医药产品覆盖A股与港股市场,布局创新药、医疗保健、生物科技等核心领域,提供多层次配置工具。

以谭小兵为例,作为医药投资“多面手”,她管理的产品形成“政策+科技+产业链”的立体覆盖:长城大健康A重点关注受益于政策的创新药领域,深度挖掘符合医保导向、具备临床价值的突破性品种;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重点布局生物科技与智慧医疗技术,涵盖AI制药、数字医疗等前沿方向;长城医疗保健A则以全产业链视角覆盖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细分赛道,贯穿从研发到终端的全周期机会。

根据招商证券最新发布的基金评级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谭小兵管理的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长城大健康A分别获评三年期五星评级,展现了出色的中长期投资能力。(基金过往评级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梁福睿管理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则锚定“颠覆性创新+商业化放量”双轮主线,重点关注两类创新药标的:一类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另一类是处于业绩兑现期的商业化标的,深度契合行业“从1到N”的爆发逻辑。

长城基金医药投研团队的另一位核心成员龙宇飞,是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依托对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敏锐洞察,其管理的长城消费增值混合重点关注“AI+医疗”赛道,挖掘AI辅助诊断、药物研发数字化等技术与医药产业结合的创新应用,力争把握数字化浪潮下的新增长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基金内部一直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投研文化,打破不同研究领域的壁垒,构建跨领域的“认知交叉网络”。这一点也反映在医药投研团队的日常协作中——一方面,基金经理之间以欣赏差异、认可领先为导向而非内卷竞争,及时共享医药投研经验和策略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员也会给予针对性的研究支持,紧密围绕基金经理的需求,对市场和个股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这种协作机制不仅提升了决策效率和有效性,还有望通过多元视角降低单一赛道风险,协作机制背后是基金经理对文化认同的共识。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排版:汪云鹏

校对:姚远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