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0年 Vs 100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牛奶了

来源:正经社

2025-07-16 22:49:44

(原标题:20年 Vs 100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牛奶了)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600字)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牧场,一杯高品质的牛奶背后,是一个民族奶业用二十年左右完成的史诗级追赶。

从喝不到、喝不起,到喝得好、喝得放心,从全球落后者到品质引领者,中国奶业正以划时代的品质突破,为世界奶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单产奇迹:二十年跻身全球第一阵营


牛奶是陪伴人类时间最长、与日常生活最密不可分的饮品之一。而中华民族是古代奶业文明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古代奶业技术的发明者之一。

早在夏商周甚至更早期,中国畜牧业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所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代表的就是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最朴实的生活理想,而牛正是六畜之一。在《礼记·礼运》中,有“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的记载,这里的“醴”意指“甜酒”,“酪”意指“酸化了的乳浆”。

这意味着,奶业已经进入了当时的生活,中华民族的牛奶文化源远流长。

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奶业发展水平曾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多数国家。

就拿新中国建国的1949年来说,当时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年人均奶类占有量仅0.4公斤。

事实上,衡量奶牛养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就是奶牛单产(牛奶)。而提高该指标水平正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奶业发展的核心策略。

但直到2000年,中国的奶牛单产水平仍然还低于奶业发达国家1961年的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FAOSTAT数据库数据,1961年,荷兰奶牛的平均年单产已达4220公斤/头。

而到了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奶牛年单产仍然仅为2605公斤/头,低于多数奶业发达国家1961年的数据。

2000年同期比较其他国家,中国的奶牛年单产仅为美国的31.56%、荷兰的35.79%、德国的42.55%。

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两个组织的联合报告结论显示,2000 年前后,中国奶牛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上百年的差距。

而在彼时,中国的奶业也终于开始彻底发力,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饲养和牧场管理等系统性革命,逐渐迈出了追赶乃至超越的步伐。

此后,由规模化牧场生产的牛奶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奶牛场标准化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牧场广泛应用全混合日粮及配套设备,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率达100%,传统牧场加速向现代牧场转型升级。养殖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

从2003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就稳定位于全球前四,是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

2024年,奶牛存栏量和2012年相比基本相当,但牛奶产量提升了32%。同时,规模牧场奶牛单产已经达到了美国水平。

这也表明,中国奶业从远远落后的“跟跑”开始,仅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产业化历程。目前,中国奶牛单产的平均水平已跻身全球第一阵营,和奶业发达国家齐头“并跑”甚至“领跑”。


2

核心指标优于欧盟标准


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奶业大国,与此同时,原奶质量同样比肩于发达国家。牛奶已成为了中国人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之一。

目前,中国已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做到了抽检“全覆盖”。中国奶业的监管体系日益完善,乳品安全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在原奶的品质方面,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以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作为核心指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生鲜乳合格率达到100%,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原奶,乳脂率、乳蛋白率都满足欧盟标准的要求;体细胞数优于欧盟标准。 

在原奶菌落总数的表现上,中国更是远远优于欧盟的标准。

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联合报告指出,降低原奶的菌落总数是全世界一直在着力破解的共同难题,牛奶的菌落总数客观全面反映牛奶在养殖端、贮存端以及运输端的设备先进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和卫生状况。

世界各国也都对生鲜乳中的菌落总数进行了限定,比如,欧盟标准规定生鲜乳中菌落总数≤10万CFU/mL。

在国内,中国第一大乳企伊利集团生产及使用的原奶,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菌落总数平均值低于1万CFU/mL。这意味着,中国牛奶的菌落总数迈入了“千位数时代”。

而伊利集团原奶的关键来源之一,就是旗下的控股子公司优然牧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优然牧业拥有的敕勒川智慧生态牧场,采用全球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和智慧低碳管理系统,是全球领先的智慧示范牧场,也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低碳观光牧场,代表目前全球奶牛养殖行业的领先水平。

事实上,伊利集团的原奶除了菌落总数的极优表现,蛋白质、脂肪、体细胞等核心指标的总体水平也优于欧盟标准,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级的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

面对每年使用的原奶接近1000万吨的庞大基数,伊利集团原奶菌落总数平均值能连续两年实现低于1万CFU/mL,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

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奶业品质的提升,对行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对行业而言,高质量的原奶为乳制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对消费者而言,高品质的牛奶意味着更安全、更营养的食品选择,增强了公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和认可度。


3

国奶自信:把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正是在伊利集团等领军奶企的带动之下,中国奶业成功实现了逆袭,在饲草种植、奶牛育种、智能生产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如今在中国,每滴牛奶都承载着三重跨越:从供给短缺到品质超越,从技术引进到自我创新,从产业追随到全球引领。

中国原奶的生产、品质管理、供给等,也都由此达到了全新维度。中国牛奶正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国奶自信”已在逐步形成,“中国牛奶不比别人差”的观念已渐渐成型。

事实上,当中国牛奶的菌落总数迈入“千位数时代”,其意义远超技术参数本身——更是一种产业哲学的重构:中国奶业正在赋予“好牛奶”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维度,这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国际标准输出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更体现在对品质和安全的极致追求上。

"把奶瓶子握在自己手里"从安全诉求升华为品质自信,当传统养殖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奶瓶子里承载的,就不仅是最安全的国民营养品,更是中国向奶业强国进发的决心与底气。

如今,品质已经成为中国牛奶的名片。与此同时,中国原奶的自给水平也已超过70%,供应链的“命门”终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更是不断增强。

事实证明,“国奶”已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健康需求和安全需求,值得消费者坚定地信任。【《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伊利股份(SH60088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