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
2025-07-16 18:01:04
(原标题:高管减持迪哲医药另一面:全球化战略会是下个百济神州吗?【医药视界】)
《投资者网》蔡俊
猝不及防间,迪哲医药(688192.SH,下称“公司”)公告多名高层的减持动向。
不同于还在挣扎商业化成功的创新药同行,公司在国内已拿到一定的果实。这得益于公司在临床阶段的权威数据支撑,或者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
眼下,公司的战略在悄然改变和拓展,海外布局成了大方向。这方面,百济神州是行业成功的先例,公司能否实现海外成功,或决定自身资本价值的潜力。
减持释放什么信号
迪哲医药进入一个高层减持密集期。
7月,公司公告副总经理张世英,以及首席商务官、副总经理吴清漪减持所持股份,合计金额超2000万元,价格区间在58.9-69元/股。其中,吴清漪减持金额超1900万元,股份来源于股权激励及二级市场增持。
资料显示,张世英为技术出身,历任埃克森美孚、百时美施贵宝、和记黄埔等研发高层。2019年加入公司后,其负责CMC(化学制造控制)部门。吴清漪为市场出身,历任拜耳、礼来、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等外企,2021年加入公司前是百济神州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
稍早时候,公司公告另有四名高层计划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今年4月,公司完成17.96亿元的定增,发行价43元/股,包括泰康资产、朱雀基金、瑞银等十多名机构参与,锁定期6个月。以此计算,今年10月前后公司可能迎来一波减持高峰。
对此,市场出现一个疑惑:眼下公司正处于上升期,资本价值或应有继续放大的可能,但高层密集减持,究竟在释放什么信号?
自创立以来,公司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300亿元左右,股价约65元/股左右,IPO发行价为52.58元/股。
2016年前后,时任阿斯利康全球副总裁、主管中国创新中心的张小林(公司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踱步到了人生的转折路口。彼时,因市场环境导向跨国研发中心迎来一波关闭潮。但国投创新的董事总经理吕大忠看到了机遇,其与阿斯利康、张小林等协商,希望在改造原有团队基础上成立新平台继续研发创新药,并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2017年,公司正式成立,吕大忠的设想实现。公司“混血基因”体现在三方股东力量,既有外资药厂阿斯利康,也有国资背景的国投创新旗下基金,以及管理层持股。截至目前,公司仍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初创期的公司,技术上继承阿斯利康在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领域的优势,构建起全链条研发平台,锁定EGFR Exon20ins突变肺癌和JAK1抑制剂两大全球首创(First-in-Class)项目。该两大差异化管线,就是后来成功商业化的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
2021年,公司上市科创板,募资19.87亿元,并成为当年生物医药最大IPO之一。公司的叙事,由搭建研发平台进入商业成果转化的新阶段。
战略的悄然改变
创新药企从0到1的过程有两个推力。一个是资本化成功,一个是研发落地商业化。
2023年和2024年,公司先后上市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94.24%。其中,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分别贡献约3亿元和0.6亿元销售额。
能快速取得商业化的突破,取决于当初研发过程中拿到的优势。以舒沃替尼的EGFR exon20ins突变为例,从首例患者入组到获批上市仅用4年,并成为二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之后通过“双通道”政策快速入院,跑通了“学术驱动+精准营销”的模式。
换句话说,表面上公司业绩由两大单品驱动,但实质的内核是研发阶段的认证成果为商业化过程中的学术准入提供支撑。同样的模式,公司在戈利昔替尼继续复刻。该药的研究数据曾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奠定“同类最佳”地位。获批上市后,该药被成功纳入医保。
一边是临床优势转化为商业化看点,另一边公司加速搭建销售团队。首款药品上市前,公司就组建约250人的商业团队,并由主导过阿斯利康明星产品易瑞沙的吴清漪负责。截至2024年,公司销售人员488人,由肺癌和血液瘤等两大事业部负责两款药品的推广,构建了“总部—大区—城市”三级架构,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96.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亿元,较2024年的-2.24亿元有所收窄。公司表示,两款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后,销量大幅增加。
商业化突破后,公司扭亏为盈自然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但这个节骨眼上,公司的战略也悄然变化。掌握在变化来自公司的触角拓展至国际,即从技术驱动转向全产业链生态,实现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海外商业结果决定价值
不同于其他创新药企,迪哲医药在国内快速拿到“结果”有技术平台支撑。这套打法放到海外,还能不能奏效?
早前,公司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今年6月,公司在ASCO年会上公布非共价双靶点BTK 药物DZD8586的数据,包括客观缓解率、安全性等显示良好疗效,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还未成熟。7月,舒沃替尼获美国FDA加速批准,成为首个在美上市的中国源创肺癌靶向药,此前该药在当地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显然,公司国际化战略的立足点仍是先拿到研发优势,即获得专业机构、期刊的高度认可,进而为后续商业化提供学术支撑。这种路径,在市场上已有跑通的先例:百济神州。
最为市场熟知的,是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该药当年在32个开展临床,并直接对比竞品伊布替尼,结果显示部分数据上有明显优势。受此因素,该药成功在欧美获批上市。
2025年一季度,泽布替尼的北美、欧洲销售额分别为40.41亿元、8.36亿元,各自同比增长61.9%、75.4%。其中,该药在北美市场已超越竞品伊布替尼,成为美国CLL新患者的首选药物。
但公司要复制百济神州的成功,仅靠研发优势可能还不够。两家企业的海外策略有诸多相似,但核心在于公司如何在境外开展商业化,核心单品在核心市场是自主组建销售团队还是对外合作授权。
以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为例,该药最大的北美市场由其自主掌控,核心团队约300人,将美国划分为 12 个销售大区,每个大区配置独立的销售、医学、准入团队。
公司方面,还没有清晰的海外当地销售团队全貌。舒沃替尼在美获批上市后,定价或对标竞品强生的埃万妥单抗。
或许,海外商业化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公司能否进一步壮大向百济神州的路径迈进,也决定公司在资本市场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
2025-07-16
投资者网
2025-07-15
投资者网
2025-07-15
投资者网
2025-07-15
投资者网
2025-07-15
投资者网
2025-07-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